張玉倩
摘 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一直是教學中的重點,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能使學生受益終生。課程教育的改革與素質教育的不斷落實,為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也為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重點不應該僅僅落實在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上,更要強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入手,從三個方面討論了閱讀教學的創新與實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教學
對于閱讀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學生來說,強調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閱讀量的增加固然重要,但過多的閱讀任務很可能會使學生反感。因此,教師不僅要重視閱讀教學,還應該明確閱讀教學需要注意的內容,了解如何應對當前的課程改革,使得學生的閱讀素養得到提高。筆者在教學中針對閱讀教學的創新策略進行了深入分析,并進行了實踐與總結,現將教學經驗分享如下:
一、改革教學目標,回歸閱讀本質
小學階段是學生各種閱讀技能得以形成的黃金時期,教師在課上忽視閱讀的本質進行大量的閱讀訓練,很難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閱讀目的的缺失和閱讀基礎知識的缺乏使得學生的閱讀仿佛高屋建瓴。教師需要意識到閱讀教學中可能存在的誤區,避免急功近利。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并采取注重閱讀感受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的閱讀回歸本質。
例如,在學習《觀潮》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描述的壯觀場景以及描寫方式,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體會文章中描寫漲潮的語句,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將漲潮時的場景描述出來。該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課文中的主要內容,還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組織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情況,并時刻給予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或圖畫等介質來傳遞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畫面,讓學生結合語言文字的描述與直觀的畫面沖擊產生深入剖析的欲望,從而保證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二、鼓勵個性閱讀,多角度分析問題
閱讀本身就是個性化的行為,成年人在閱讀同一讀物時都可能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更何況是本身就具有天馬行空想法的小學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到學生之間的不同,多多鼓勵學生發表個性化看法,了解學生特別、獨立的思想,以多樣化、個性化的解讀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加強學生的閱讀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學習《蝙蝠和雷達》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在教學之初不為學生指定閱讀步驟、閱讀形式等,學生既可以選擇從頭開始閱讀,也可以選擇先閱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既可以邊閱讀邊思考邊記錄,也可以在閱讀過后寫出閱讀感受。在此基礎上,教師也要管理好學生的學習秩序,確保學生的閱讀質量。教師:“不論大家采取了怎樣的閱讀形式,大家現在知道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嗎?你從這篇文章中了解到了蝙蝠的哪些特點呢?你認為還有哪些動物的哪些特點對我們的生活是有益的呢?”聆聽學生的看法,同時重視學生的奇思妙想,鼓勵學生設計好相應的方案并嘗試著完成實驗。同時,在課上針對閱讀問題開展討論時,學生可能會圍繞一個方向或一個角度進行分析,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將分析重點放在不同的角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避免學生形成思維定式。
三、創新作業形式,鍛煉閱讀能力
很多時候,教師設計的閱讀作業是大量的閱讀題目,要求學生閱讀文章或文章選段并完成題目,可是,大量相同形式的作業很容易打擊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創新作業形式,不再以單純形式的訓練題目來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讓學生產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充滿激情地做作業,才能夠保證學生的作業質量。
教師可以將閱讀作業中的題目訓練進行拓展,將閱讀題目設計為閱讀內容的深入分析,如續寫、縮寫等,更加注重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掌握情況。為增加學生完成作業的樂趣,可以設計為合作完成的模式,如將學生學過的幾篇課文提供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在課下完成舞臺劇的創編。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并在小組內商量好具體的課文,隨后進行創編。例如,學習小組根據教師推薦的課內外文章選擇了《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有的學生選擇課文中小朋友的角色,也有學生選擇課文中教師的角色,在彼此的配合中,整個學習小組能夠快速、深入地掌握課文內容,同時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表演能力得到了鍛煉。這種形式的作業為學生在課下提供了溝通和互動的機會,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學習小組選擇的文章不同,在課上進行表演時又能夠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文章,有助于拓展課堂教學內容。
總之,要想使學生的閱讀能力獲得實質性的提高,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創新是勢在必得的,擯棄傳統的教學思想,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開展教學,同時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認識文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最后結合課外作業的創新來完成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延伸。
參考文獻:
[1]楊繼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實踐[J].文教資料,2019(3):51-52.
[2]李斯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探微[J].亞太教育,2016(28):3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