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建省長樂市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顆璀璨明珠,從悠長歲月到現代生活,一經一緯的紡織文化聞名遐邇。布是代代長樂兒女十分熟悉的物品,從防寒保暖的服飾、精巧的飾物掛件到家居空間的裝飾等生活經驗領域中,布的蹤跡處處可循。在了解紡織文化的過程中,紡織城里面料、顏色、圖案豐富多樣的邊角小布塊,常年被當作廢品發往垃圾收購站。這在課程多元化、環保教育深入課程的今天,也引發了教師對立足豐富的本土紡織資源,以本土紡織文化為載體,構建園本課程的若干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本土紡織文化;園本課程;價值
加強本土文化教育是時代發展進程中,對幼兒園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園本課程的研討、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我們以幼兒園為基礎、以幼兒的發展狀況為依據,結合幼兒已有的學習經驗、興趣和需要,研究如何將本土紡織文化作為載體,構建幼兒園園本課程,促進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與認同,培養幼兒的民族氣質與世界胸懷。
一、立足本土紡織文化,挖掘本土資源價值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次揚帆下西洋,見證璀璨的海上絲路。在海上絲路的深遠影響下,紡織行業始終是長樂市的傳統行業之一。“機器隆隆響震天,頭戴白帽不停閑,雙手送出萬條線,綾羅綢緞滿人間。”一代代敢拼的長樂兒女,從“草根工業”起步,在傳承傳統和改革創新基礎上,打造出紡織產業集群的“主導產業”“民生產業”。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長樂市積極響應對外文化交流戰略,致力推介海上絲路民族特色、振興本土紡織文化,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每當耳畔響起本土紡織文化名片的介紹,家鄉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引以為豪的、印上長樂標志的布匹、布品走向世界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紡織城里圖案豐富多樣的邊角小布塊,常年被當作廢品,成車地發往垃圾收購站。在課程多元化、環保教育深入課程的當下,我們總體挖掘與幼兒經驗領域最相接近的本土資源中的教育價值。恰如陳鶴琴先生發表的《幼稚園課程標準》中指出:課程應是民族的。布作為長樂兒女生活經驗領域中熟習的物品,能使我們充分發揮民族本土資源的優勢,生成能夠反映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本土化”課程,使其作為新型的教育資源,為教學模式駐入新鮮血液。
二、完善課程制度建設,構建園本課程框架
為了更好地推進課程構建,我們率先完善各項制度的建設,成立教育領導小組。借助專家引領,園長、副園長、保教主任組成課程指導小組,修訂課程計劃、規范課程教研與培訓制度,部署各階段工作;年段長、骨干教師具體組織一線教師形成課程實施小組,每周進行一次園本課程教研活動,針對本土紡織資源價值的開發與利用、課程框架、內容、指導要點等進行組織構架,通過活動觀摩、問題反饋、經驗交流等方式,將工作落到實處,建構園本課程框架。
1.隱性課程的創設與利用
將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作為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創設具有適宜性、豐富性、主體性、開放性及富有本土文化氣息的多元環境背景。
2.顯性課程的交融與促進
將幼兒園基礎性課程與多元樂藝課程相結合,以生活體驗為基點的系列課程動態生成、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開展等課程,促進課程的推進式生成。
三、創造布藝美育環境,渲染園本課程氛圍
環境是隱性課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們在遵循環境創設原則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本土紡織資源,營造濃厚的本土布藝美育環境氛圍。
1.布藝藝術墻
鄭和七次奉使西洋,所歷三十余國,涉滄溟十余萬里,促進海上絲路的繁榮。這是世界遠洋航行史上的空前壯舉,是回蕩在代代長樂兒女耳畔的悠揚航聲。我們選擇在進園大廳創設藝術墻,以本土布藝為主材,表現“鄭和下西洋圖”。藝術墻中鄭和途經國家與游弋江濤的版圖,分別用布塊拼貼而成,海、陸、國界板塊分明;人物、建筑等均用具有代表性顏色的布料,進行相應形象的貼布造型呈現,如金色布料表現波斯、白色表現阿拉伯等;東南亞騎大象、婆羅門舞蹈、印尼海釣等場景在繁榮的絲路上展現不同的地域文化;祥云圖樣的絲綢航線標記,展現民族絲綢貿易的繁榮。藝術墻的環境創設,將絲綢之路的雋永文化、現代多元的課程特色以及當下藝術審美進行有機結合,文化傳承與視覺創新相得益彰,是園所文化的重要展示媒介。
2.布藝走廊
布藝走廊,是在開放的環境空間里創造美、展示美、欣賞美的課程。順著走廊,映入眼簾的是以長樂著名風景、人文典故等為引線創作的主題布藝作品,皆以吊飾形式懸掛在走廊上空。如畫卷般流動的風景走廊,將地緣文化、課程特色、藝術美感進行有機的結合,渲染布藝美育環境氛圍。回落視線,順著走廊,網格展示師幼、親子的布藝貼畫、刺繡、蠟染等平面作品;層板展示架上,陳列著師幼、親子的布藝掛飾、擺件等立體布藝作品。風格迥異的作品邊上,都夾著創作者的創意小貼士,用兒童的符號繪出作品創意來源、一起完成作品的完美搭檔、作品的背后故事等。教師不定期地增加、調整布藝展示作品,來來往往中,總能看到幼兒、家長駐足感受美、欣賞美。
3.紡織博物館
我們巧妙地將多功能活動室作為紡織博物館。進門即見手工紡織機、布藝陳列的傳統民間藝術氣氛的環境展示,似那悠遠的紡車聲,撩開博物館的面紗。順著往前的展示區依次是:蠶繭、棉花、羊毛等紡織加工的原料、各式各樣面料的實物;中國原始紡織技術、現代紡織技術、服裝發展演變過程的展板展示。另一側還有多媒體投屏,展現長樂民族紡織文明的發展、鄭和七次下西洋與璀璨的海上絲路、具有防水、防火、夜光等特殊功能的現代高科技紡織產品等的介紹。幼兒身臨其境,在可視、可聽、可觸摸的環境中感受民族紡織文明,萌發民族自豪感,亦實現環境的隱形價值與本土資源教育價值的有機聯系。
4.布藝工坊
每一個班級都是一個獨具匠心的布藝工坊。這是STEAM教育理念在幼兒園的萌芽模式,引導讓幼兒動手完成自己感興趣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在這過程中學習并能靈活運用跨學科的知識。每個班級布藝工坊都有材料區、操作桌與展示臺,各班級自主選定一樣與布藝結合的特色材料,幼兒在班級特色的主題性空間中,通過自主選擇層次多樣的材料和工具,創作作品、展示作品。例如,大班的一個班級,選擇的是布與木條結合的主題性創作。有的幼兒選擇在布上畫上自己喜歡的小鳥圖案,并剪下來;繼續選擇用一長一短兩根木條作為風箏骨架。在這里,需要調用該幼兒科學領域經驗,找準重心,調用美工經驗,進行粘貼固定。完成后可以選擇草地試放風箏,探索是否成功,也可只是作為環境空間的裝飾部分,凸顯本土文化氣息,突出幼兒主人翁角色。在支持幼兒欣賞與創造有機整合的環境中,幼兒可在欣賞同伴作品、欣賞書籍材料中的作品中汲取創意,調用跨學科經驗開啟自己的工坊創作之旅。
四、開展布藝系列活動,落實園本課程實踐
我們在挖掘本土資源教育價值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布藝教育教學的途徑與方法,開展樂藝課程系列活動,落實園本課程實踐。
1.布藝主題活動
樂探有智、樂創有夢。我們在本土文化教育價值的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秉承“浸潤、體驗、探索、創想”的課程觀,開展與本土紡織文化相融合的主題活動。如大班主題活動《我們的紡織工廠》,師幼巧妙地將紡織廠的結構融合進班級的室內區域,如:語言區——茶書小苑、美工區——設計部、數學區——倉庫、科學區——實驗研究室等,活動空間集主題性、情境性、欣賞性及展示性為一體。幼兒在汲取本土紡織元素創造的適宜性環境中,體驗品茶論布、布匹出庫登記、探索布料特性及用途、創想布料紋樣設計等活動,這兼具生活體驗的多元活動,承地域之優,展教育之智。
2.布藝體驗活動
(1)布的特性探索
“布是怎么變成衣服的?”“為什么有的布可以做雨衣?”“為什么帆船上的布是粗粗的、硬硬的?”“為什么穿在身上的衣服的布是軟軟的、很暖和?”“為什么教室的窗簾拉起來,房間就暗了?”“布上面的漂亮圖案是怎么織上去的?”“布還可以拿來做什么?”“消防員叔叔的衣服怎么不怕火?”……基于藝術走廊、織布博物館的參觀以及原有生活經驗,小、中、大各年段的幼兒拋出了心中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在走廊的盡頭巧設“實驗站”,讓幼兒針對布的特性開展個性化的探索體驗。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供給,支持幼兒在大帶小混齡體驗活動中感受布的不同材質、紋樣豐富,防水、遮光、防火、防風等不同用途。
(2)布藝暢想
課程推進過程中,我們在藝術走廊另辟一塊空間,作為班級藝術工坊的共享延伸區。因為幼兒人數較多,我們采用年段、分時段參與共享延伸區活動。如中班年段,我們基于幼兒現階段的主要繪畫表征方式,以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導入,具有把舊布變成新東西的神奇本領的爺爺穿針引線,吸引幼兒參與“我也一定有辦法”的布藝暢想創作活動,如用布、膠水、畫筆等結合完成自己“我能把布變成什么”的畫面,將每一個參與活動的幼兒作品裝訂成冊,成為自己的繪本《我們一定有辦法》。
3.布藝展示活動
(1)兒童布藝游園會
在課程生成過程中,幼兒逐漸掌握自主選擇運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進行布貼藝術、布立體藝術創作等。我們結合六一兒童節系列活動,推出兒童布藝游園會。活動分為兩環節,第一環節是全園幼兒在各自區域展示自己的布藝作品,聽到廣播信號互相巡園欣賞同伴作品,標記下自己所喜歡作品的區域,隨后聽到廣播信號回到自己的展示區;第二環節,在廣播信號提示后,帶上自己的作品,前往心儀作品的展示區,嘗試進行物物交換,互相交換特殊的六一禮物。
(2)布藝環保時尚節
時尚節前期,我們面向全園對時尚單品進行初步的定制征集,如服裝、布袋、飾品這三類,對幼兒親子、師幼一起完成作品進行展示類別、形式的設計。時尚節的場館有T型臺的設計,每一位幼兒都是展示自己作品的模特。布藝服裝、環保布袋裝飾、布藝飾品三個系列的模特依次踩著動感的音樂,在T型臺上展示自己的時尚單品。布料收集、變廢為寶,宣傳環保,創意無限。
(3)布藝元旦嘉年華
元旦嘉年華,每一個班級出一份嘉年華節目宣傳報,在統一的展板上用布藝的形式表現自己的節目內容、演員特點等,在嘉年華前一周,集體展示在操場公區為嘉年華造勢宣傳。各班的節目形式不一,有幼兒、師幼、親子等單人、雙人、三人、集體形式的表演組合;節目內容豐富多樣,如舞蹈、歌曲、劇目、T臺秀等;服裝、道具均體現不同材質布藝的用途,如細紗布,就與亮片結合,融入表演兒童舞蹈的紗裙,在舞臺燈光下閃耀奪目;絨布則體現在走秀節目的動物狂歡的服裝中,充滿毛茸茸的生動感……在欣賞精彩紛呈的藝術表演的同時,也表現出每位參與者的審美經驗和藝術張力。
五、挖掘布的不同內涵,拓展園本課程維度
“布為服始,服暖人間”,璀璨輝煌的海上絲路,我們破解經、緯穿梭縱橫的中華民族以及世界人類文明進化的密碼。布品不一、各得其用。在豐富的本土紡織文化內涵的挖掘中,我們不止局限在布的質地、紋樣、用途,而是能用經緯情懷,紡織人生。
絲、棉溫柔包容,如海納百川的品質;帆布堅實力挺,如乘風破浪的精神。恰如,兒童百言,各放異彩。正如教育宗旨為經、教育目標為瑋,溫柔、包容與堅實、挺拔,經緯交織成坐標,紡織廣闊的世界,讓幼兒體驗、成長、發展。園本課程觀——我們挖掘“布”一樣的內涵,破譯幼兒發展的密碼,拓展課程的維度。
六、注重家園雙向互動,豐富園本課程資源
在幼兒園園本課程的生成與構建過程中,我們十分重視家園雙向互動、形成家園教育合力,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家長對本土紡織文化高度的民族自豪感,使活動的開展得到強有力的推進。家長在活動中集成各自資源優勢,組成強有力的資源護衛隊。如:聯系紡織廠、參觀紡織廠中家長助教的講解;原本成車送往垃圾回收站的邊角布料,分門別類,收納整齊并送到幼兒園材料室;收集廢舊的紡織機、樣式豐富的布藝支持幼兒園織布博物館的創設;家長助教協助教師支持幼兒進行布的特性的探索活動、布的展示活動等。我們通過家園聯系欄、班級聯絡群、家長開放日、家長會、親子嘉年華等形式,宣傳展示課程的構建過程與成果,成為彼此最好的合作伙伴。
七、落實課程成果編撰,形成園本課程體系
園本課程的構建是一個不斷發展,并需要在實踐中積跬步以至千里的過程。計劃—實踐—反思—調整—再實踐,是我們著眼于幼兒發展的一個課程構建模式。因此,實踐中,我們以學期為單位及時整理課程的階段成果,日臻完善課程的活動計劃、活動開展、結果反饋等。針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個案分析、活動反思、經驗分享等方式,提高教師專業能力與專業素養。積極鼓勵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總結,撰寫案例、文章,積極投稿,為課程體系的構建錦上添花。
在以本土紡織文化為載體,構建園本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承課程應是多元的,課程應是民族的,課程應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理念。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將教師、幼兒、家長、社會本土資源看作有機的整體,立足幼兒的生活經驗、興趣與需要,將以本土紡織文化作為載體,從幼兒園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著手,全方位開展系列活動,構建民族化、本土化的幼兒園園本課程。相信,充滿民族自豪感的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充滿成長價值體驗的多元化的創新相輔,我們的課程會日趨完善,幼兒會有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鶴琴.幼稚園課程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27.
[2]袁愛玲.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駒,孟昭涵.長樂縣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4]謝必震.鄭和下西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建[J].福建理論學習,2002.
[5]潘艷,吳玉蓮.STEAM教育理念“入戶”幼兒園[J].新課程(上旬),2017.
[6]葛曉英.本土文化教育園本課程的建構與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11(9).
作者簡介:翁建文(1969.12—),女,福建長樂人,幼兒園一級,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