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輝
摘 要:數理,即數學的道理,反映的是數學學科的客觀規律,包括具體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如果小學生可以掌握豐富的數理,那么他們就能從數學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使其切實把握數學學科的知識結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使用精簡、準確、完善的語言完善數理口述活動,切實優化小學生的數學認識。將從使用通俗語言解釋數理、結合動手操作活動再現數理、通過問題解決活動證明數理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優化數理口述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理表達;口述指導;策略分析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是以數學概念的理論教學為中心的,按照“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來傳播各個數學理論。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味增加課堂容量,旨在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卻沒有客觀口述數理,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結構并不十分完善、深刻,也難以在現實生活中展開數學分析。長此以往,則會降低小學生的學習效能感,難以使其終身受益,直接浪費了教學資源,并不利于學校、教師、學生的長遠發展。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口述數理活動,將現實問題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幫助學生內化數理知識。
一、使用通俗語言解釋數理
數學知識本身就十分抽象,是從一系列感性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客觀規律,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但是,如果客觀呈現梳理,那么小學生很可能因為無法理解數學語言而無法掌握數理內容,也會因此產生畏學心理。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數理內容,切實優化小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促使學生真正實現學習進步。
如在“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教學中,小學生就要通過本課知識全面了解何為加法、何為減法,由此總結加減法的算理內涵,以便在特定情境下構建等式關系。在本節課中,筆者就以簡單的語言解釋了加減法的算理,告訴學生加法就是變多、增多等,意味著數量變大;減法則是減少、變少等,意味著數量變少。這一通俗的語言解釋讓本班學生快速掌握了加法、減法這兩個數學概念,切實優化了小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能夠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下分析加減法知識,列出加減法等式。接著,筆者就引導學生認識了“+”與“-”這兩個基本的計算符號,鼓勵學生利用加減法與計算符號表示各個事物數量關系的變動情況。
二、結合動手操作活動再現數理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很少會組織動手操作活動,因為教師十分珍惜課堂教學時間,努力為學生解釋更多的數學知識,導致小學生一直都在接受數學新知,經常出現課堂教學強度超出小學生數學認知水平的問題,也因此影響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且由于缺乏思考與實驗證明,小學生并不能真正內化數理內容。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動手操作活動與口述數理知識活動結合起來,借助直觀的操作行為讓學生及時掌握數理內容,從而切實優化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如在“面積”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在黑板上畫出了多個圖形的邊框,鼓勵小學生用彩色粉筆為圖形填色。本班學生都很喜歡填色活動,所以他們自告奮勇地承擔了填色任務,認真沿著圖形邊框填充了內部區域,創作出了顏色豐富的圖形。對此,筆者就結合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行為告訴學生,面積便是沿著圖形邊框的圖形內部所占區域的大小,也就是學生的涂色區域,借此解釋了面積的概念。如此,小學生就可以快速把握面積概念的重點內容,比如只有封閉圖形才有面積、面積有大小之分等。接著,筆者就鼓勵學生對比各個圖形的面積大小,整理了常見的面積單位知識,切實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
三、通過問題解決活動證明數理
由于數理展現的是豐富的數學規律,所以抽象性、邏輯性很強,如果缺乏豐富的直觀知識,那么小學生是很難深刻內化數理內容的。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嘗試組織問題解決活動,引導小學生自主遷移數學知識,使其客觀把握數理內容,結合小學生的問題解決經驗完善數理口述表達活動,不斷深化小學生的數學認知,切實優化小學生的知識結構。
如路程問題是小學數學領域常見的數學問題,小學生要準確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變量關系,以乘除法算式來求解相應的數學問題。在本節課上,為了全面完善數理表達效果,筆者就鼓勵小學生在教室之外使用秒表測量在路程不變的前提下,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如此,小學生就可以自主總結出速度與時間的負相關關系。接著,小學生可以繼續探究速度不變,路程與時間的正相關關系;時間不變,路程與速度的正相關關系這兩類數學問題。對此,筆者就使用數學等式表示了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借此完善了數理表達活動。
總而言之,數理表達活動可以促使小學生進一步掌握數學概念,使其把握好數學學科的發展規律,讓學生真正實現學習進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完善數理口述表達活動,切實豐富小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促使小學生實現深度閱讀,引導小學生利用數理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劉現堂.小學數學“數與代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7(9):31-35.
[2]孫國艷.小學數學“數的運算”教學及數學思想方法融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5):6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