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散文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文種。高中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散文,具有豐富的文學價值,十分經典,尤其是美學資源十分突出。學生能夠從散文中獲取豐富的詞匯,提升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同時又能夠從散文中感知其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幫助學生提升其審美能力。因此,對于散文教學,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給予重視。
關鍵詞:高中語文;散文;教學策略
散文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不僅能夠帶給人一種美的感受,還具有強大的教化作用。因此,高中散文課堂應當充滿人文魅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品位。基于此,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以散文作為支點,對散文的課堂教學策略展開探析,以期能夠為高中語文散文教學開創出一片藍天碧海。
一、強化朗讀,感知文本
朗讀教學是數千年來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是文字材料的閱讀,更是用心去感悟文字的過程,讀出文字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大都是散文名篇,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到散文的魅力,并獲取更多的思考空間,以對文章內容和文章情感有一個完整的感知。
以《故都的秋》這篇文章教學為例,首先,在教學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下先將文章朗讀幾遍,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并將自己初讀文章時的感受和對文章的見解簡單地記錄下來。為了促進學生的課前朗讀,防止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渾水摸魚,教師要在上課之前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提問。通過提問,來掌握學生對于這篇文章的朗讀情況和理解程度,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下一步的教學。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于重點段落和語句,教師要讓學生再次朗讀,加深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第3~11自然段是《故都的秋》描寫的重點,教師要讓學生通過這些文字的朗讀,思考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描述故都秋的特點,并找出其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從而引導學生找到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勝果這五幅秋景圖,通過這五幅秋景圖,我們可以很好地感知到作者筆下的“秋聲”與“秋色”,并從“秋聲”“秋色”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等特點。這樣,學生便能夠跟隨作者,走進文章之內,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內容。
最后,文章教學的結束,并不等于朗讀的結束。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要讓學生不斷地朗讀文章。這一階段的朗讀對于學生的學習非常必要。一方面,學生對于文章已經有了一個較為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通過朗讀,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感悟這篇文章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另一方面,此時進行朗讀,還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習的有關知識,并參考教師在課堂上所介紹的其他類似主題的文章,使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并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二、創設情境,體悟情感
情境創設,即是在教學中通過某種方式,將教學內容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以達到感染和引導學生的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由于部編版教材中所節選的文章大都距離當前的時代比較遠,所以很多學生難以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導致很多學生由于難以理解,從而喪失對于散文的學習興趣。而通過創設與散文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就可以將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所思所想聯結起來,使學生與作者同思考、共探索,主動地去求知、求美、求善。
比如,在教學《囚綠記》這篇文章時,參考以往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案例,很多教師都選用了大自然中與綠色相關的圖片,比如爬滿爬山虎的墻壁,綠色的草原、山林,還有的教師選用了“春風又綠江南岸”“春來江水綠如藍”等與綠有關的詩句,來為學生營造一個“綠”的氛圍,帶領學生走進“綠”的世界。但是這些與文章中作者深陷“孤島”這一情況并不相符,且無法來展現作者對于“綠”的執著與渴望。因此,我選擇了自己曾經在參觀一個愛國教育基地時所拍攝的照片。第一張照片從外觀來看,特別像一個美麗的城堡,第二張照片則是城堡的一面墻上爬滿了常春藤。再看第三張、第四張近景和內部照片,學生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座監獄,有著釘滿柵欄的鐵窗,有著擺滿刑具的審訊室,有著黑暗的日軍水牢。想象一下,假如你被關在這樣一個陰暗且時刻面臨酷刑和死亡的地方,忽然一天鐵窗之外爬上了一支倔強的常春藤,但卻青翠欲滴??上攵@抹新綠對于里面的人有多重要,這是希望之綠,更是生命之綠。這樣,我們在向學生介紹陸蠡先生“囚綠記”時,學生便能夠與作者形成共鳴,并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知識,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得到情感的熏陶與感染。
三、拓展閱讀,發展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于客觀事物的本質,是對事物之間規律性聯系的間接反映與概括,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精神活動,散文則是作者思維最真實的反應。所以,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要帶領學生在品味散文的高雅情趣之外,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發展自身的思維。但是教材中的散文閱讀畢竟有限,很難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閱讀更多的散文內容,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專題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教材內容畢竟有限,其中所節選的散文,只是學生散文學習的引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以教材文本作為一個引子,幫助學生打開心中的一扇扇窗戶,感受散文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比如,在教學《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時,由于這篇文章是節選自史鐵生《我與地壇》的前兩部分,所以為了加深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完成《我與地壇》全篇的閱讀,從而更加全面地感受作者內心的掙扎與痛苦,以及其對待苦難的態度,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此外,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去閱讀史鐵生的其他散文,比如《想念地壇》《秋天的懷念》等,從中感受在史鐵生殘缺的身體內蘊含的豐滿、健全的思想,拓展學生的思維。
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比較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方式,通過對相關事務的對比分析,再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不僅可以使學生對于文章理解、記憶得更為深刻,還能夠使學生在不同文章的閱讀過程中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自己對文章的獨到見解。比如同樣是寫荷葉,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是“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痹诩玖w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中則是“不知道是從哪里積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月初了水面,長成了亭亭的荷葉?!边@兩篇散文,同樣是對荷葉的描寫,一個可以給人的心靈帶來莫大的撫慰,另外一個則可以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張揚的生命。如此,學生通過對這兩篇文章的比較,在使學生的思維得以鍛煉的同時,還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出的不同情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散文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四、立足文本,多元解讀
在傳統的散文教學中,教師迫于高考的壓力,往往傾向于利用高考的標準來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傳授學生固定化的答題標準,很少對文章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導致學生養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失去了高中生應有的個性,亦使散文課堂教學喪失了生命力。基于此,為了使學生獲取更好的發展,增強學生對散文的理解、感知能力,教師就必須關注到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對文章進行多元化的解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學生主動地去思考散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比如,對于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寫作意圖,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不同的見解。有的人認為這篇文章是作者借景抒情,聊表心中愁悶之情;有的人認為這是作者為了抒發對于荷塘美景的贊美之情,表達內心閑適之情;還有的人則認為這是作者為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抒發心中激憤心情,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那么,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與理解,你認為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真正意圖是什么呢?為了引導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可以在課堂教學結束時,讓學生立足文本內容,查閱有關資料,探索作者所要傳遞的感情和創作意圖,并在下一節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回答。
有的學生從對文章內容的解讀出發,認為這是一篇優美的狀物寫景散文,并沒有明確的創作意圖,只是在一個夏夜,不經意間來到荷塘邊上,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因為作者在文章中說“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边@說明作者一定是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與自己的內心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將心中的這種愁與喜,付諸筆端,抒發心中之愁悶。
還有的學生則根據這篇文章創作的社會背景,從政治環境方面來對文章的主題進行解讀。該組同學查閱了朱自清在1928年所寫長文《哪里走》,認為作者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思想上出現了迷茫與彷徨,不知何去何從,從而“心里頗不寧靜”,而“荷塘月色”則是作者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
通過以上學生對于文章主題的分析與解讀,不僅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章進行解讀,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夠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寬學生閱讀的廣度,增加學生閱讀的深度。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將學生從原有的“一言堂”的枷鎖中解脫出來,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表達不同的見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章進行多元化、個性化解讀。這樣,既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總之,散文作為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文教師應當根據散文本身所獨有的形散神聚、語言優美等特點展開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對散文學習的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對散文展開探究,從而使學生充分感受散文之美,培養學生的文化品位,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常桂梅.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J].漢字文化,2018(17):46-47.
[2]王芳.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鑒賞散文[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4):55-57.
[3]嚴冬至.散文教學有效策略探究[J].文學教育(上),2012(11):85.
作者簡介:韓云霞,女,海南文昌市人,中學高級教師,現任職于文昌市教育研究培訓中心,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研究(語文教研員),海南省學科帶頭人。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