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
摘 要:在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施旨在以學生的合作交流為途徑,促使學生在合作交流體驗中,形成共識,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感悟思想方法,提高數學學習質量。基于此,對如何引導學生合作交流進行了探究,從選擇交流時機、設計合作課題、創設交流情境三方面入手,做出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交流;教學對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合作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同齡人之間的互動交流、相互啟發和相互敦促,達成共識,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感悟思想方法,提升數學學習質量。要想有效地實現合作學習的目的,教師需要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做到以下幾點。
一、選擇交流時機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倡導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通過對基本理論的深化理解,展開對數學知識的不同層次的探究,借助合作學習的形式,打好學生互動交流的基礎,并使學生在積極互動的過程中產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建立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課改對合作學習的要求,可以引發教師對合作教學的重視,合作學習是一種真正有效的教學方式,其需要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以教學內容為依據,結合現有的教學資源,把握合作學習機會,借此為學生實現互動交流做好保障。以“圓”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想使學生建立對圓的感性認知,可以先組織觀察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在小組中,繪制不同大小的圓,并對這些圓的周長、直徑等進行測量。在學生合作測量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小組成員互相觀察,發現各自的不足,給予糾正,并就測量所得的數據進行交流、討論,分析圓的周長、直徑、半徑等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從而在有效的交流中建立對圓的認知。而且,如此合作交流的實現,還可以打破傳統教師一言堂的限制,使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自主權,在合作、探究中,享受到數學學習樂趣。
二、設計合作課題
所謂的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通過小組形式,在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展開對某一課題的探索和研究的學習方式。從合作學習的內涵界定可以看出,合作課題是驅動學生合作交流的關鍵因素。因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立足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情況,找到學生理解范圍之內的數學命題,以此為基礎,設計極具探究性的數學任務,以任務形式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并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就此與成員展開互動、交流,通過對任務的解決,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鍛煉數學思維,提高數學學習能力。以“用字母表示數”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想使學生了解怎樣用字母表示數,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數,可以創設“用字母表示數”主題活動,并根據所要解決的問題,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合作任務。如任務一:用三根小棒擺出一個三角形,思考:要想擺出兩個三角形,所需要的小棒數量要如何表示呢?要想擺出三、四、五個三角形,小棒的數量要怎樣表示呢?在如此任務的驅使下,學生會在小組中,結合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列出不同的算式,如擺出兩個三角形需要2×3個小棒;擺出三個三角形需要3×3個小棒;擺出四個三角形需要4×3個小棒……根據學生得出的算式,教師繼續提問:在這些算式中,2、3、4表示的是什么呢?與之后的3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呢?擺出三角形的個數和使用到的小棒數量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呢?在這樣的問題引導下,學生會有針對性地根據數學現象交流數學規律,在積極的互動過程中,逐步地探究到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
三、創設交流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扮演著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應留心關注學生在合作的時候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并不斷地利用誘發性的語言驅動學生,使學生通過深入的探究,掃清數學學習障礙,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提高數學學習質量。要想實現這一點,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合作學習情境,以情境點燃學生的交流興趣,并使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積極交流、互動。以“折線統計圖”為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家庭消費情境,以此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分析,利用相關數據合作建立統計圖,并分析如此統計圖有何價值,以此建立在體驗情境中,通過合作交流建立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想幫助學生形成共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感悟思想方法,可以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根據教學所需,選擇適宜的交流時機,設定合適的交流主題,創設探究性的交流情境,從而使學生在多樣的活動體驗中,與小組成員積極交流,實現思維碰撞,扎實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沈崌樺.“發現、思考、交流、進步”:小學數學合作學習微探[J].數學大世界(下旬),2018(6):19.
[2]楊縣文.“放”出一片多彩天空:小學數學合作交流方式探微[J].小學教學研究,2018(5):86-8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