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英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數學的結構性非常強,這門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只有積極地發揮自己的思維,才能解答數學問題,完成知識的學習。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轉變之前的教學思路,利用這樣的學科特點,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發揮,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小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也是老師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對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幾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教學方法;創新能力
對小學生來說,創新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學生成長的一種有力表現形式。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的各種能力都處于成長階段,在這個階段培養他們的能力,要比知識的教授更加重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許多老師都致力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老師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下文對此進行簡要的闡述。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原則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必須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并且要遵循一些原則,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1.教學靈活性的原則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各個學科的教師都在積極地做出改變,教育領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老師和教研人員的努力下,各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出現,幫助學生打開了視野,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逐漸消失。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不斷地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單一性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的思維固化,不容易在自己的思維中超脫出來,只有堅持靈活性的教學原則,學生的思維才能保持高效運轉,這也是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礎。
2.漸進原則
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定要認識到一個道理,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完成,老師必須要明白,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老師在教學中不能過于心急,而是要真正地認識到這一點,耐心地給學生進行指導,積極地引入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的狀態,同時,老師也要勇于創新,根據班級中學生的特點和實際的教學情況,在原有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或者自主地創設出一套新型的教學方法,一點一滴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思維逐漸地壯大,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創新能力會逐漸地形成。
3.堅持新課標標準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給我國的教育領域點明了方向,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也必須要積極地落實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導向,以新課程標準為手段,開展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建議
1.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勁頭來源,這一點在小學生的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老師就必須要讓學生對小學數學教學產生興趣,在興趣的帶動下,他們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老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設計出一個合理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各種新鮮元素,讓學生可以對老師講授的內容更加關注,全神貫注地思考問題。比如在學習數字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把學生感興趣的實際物體引入其中。問學生:“同學們,我知道大家都喜歡吃雪糕,那現在我手里有幾塊雪糕啊?”學生一定會積極地舉手回答,在學生回答完畢之后,老師再拿出兩塊雪糕,問學生:“同學們,現在我手里有幾塊雪糕了?”然后逐漸地增加雪糕的數量,讓學生對數字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利用這樣的方法,學生的興趣可以得到有效激發,然后老師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創新性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完成教學任務。
2.合理設置數學問題
首先,老師在上課之前,要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找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內容,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才能更加具有針對性,可以合理地提出相關性問題。其次,老師要把這些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都充分地融入問題中,提出合理的課堂問題,利用這些數學問題,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緩步提升,對于小學生來說有非常明顯的幫助。最后,老師在課堂上要設置不同難度和層次的問題,根據學生數學知識儲量和能力的不同,對他們提出不同的問題,差異性對待學生,這樣的問題更加符合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對于學生可以產生非常明顯的幫助。對于一些思維能力比較強、數學功底比較深厚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具有發散性的問題,題目可以具有一定的難度;對于一些能力不強,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老師在對他們提出問題的時候,可以提一些偏概念性的問題,幫助他們打牢數學基礎,在這個前提下,老師再適當地提升數學題目的難度,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創新能力是小學生的必備能力,也是小學生未來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著重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孫金江.談如何通過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學周刊,2020(4):6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