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娟
摘 要:生活化設計策略是提高小學數學作業生活實踐性與開放探究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數學作業減負增效的主要途徑。簡要分析小學數學作業生活化設計的必要性,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新建議來提升其設計水平與作業質量。
關鍵詞:數學作業;生活化;設計;策略
作業是小學生預習新知識、復習運用舊知識的主要手段,更是小學生自我檢測及課堂理論知識實踐化的重要方式,但是以往作業側重于抄寫數學定律公式及做大量練習題,造成課后作業設計目標的模糊性與作業內容的枯燥低效化。因此,老師應科學運用生活化設計理念來提高作業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引導、補充與促進作用。
一、巧用生活經驗
老師在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創設許多與學生數學能力、課堂教學內容特征相吻合的數學題,促使學生利用自身生活實踐經驗把握數學題的本質,從而提高其解題思維的靈活性與解題方法的正確性,另外,這也對強化小學生數學實踐意識與活躍數學思維等產生重要影響。
例如,雞兔同籠練習題是小學數學經典題型,既涉及加減乘除等數學基礎知識,又考驗了學生對雞、兔子等小動物體型特征的認知,更讓數學試題變得有趣。老師設計出“籠子里有許多只雞和兔子,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要求分別計算出雞和兔子的數量。”老師要求學生用假設法、抬腳法及方程法等至少3種方法來解答該數學題,此時,小學生首先會回想一只雞和一只兔子分別有幾只腳,既可以根據每只雞和兔子腳數量的差先后計算出雞和兔子的數量,也可以將雞和兔子數量分別設為x和y,通過題目中的等量關系來列舉方程式,從而計算出雞和兔子的數量。雖然雞兔同籠數學題看似簡單,但卻對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與應變能力等要求較高。另外,老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和解答該類型數學題,既鍛煉了學生設計分析能力、解答判斷能力,又提高了數學作業內容的拓展延伸性與生活實踐性。
二、設置數學實驗任務
現實生活中很多生活現象都蘊含了大量的數學原理或定律,老師應尋找并利用生活現象、日常事物與數學知識結合點來創設富有生活氣息且趣味性較強的數學實踐任務,在加快小學生數學知識從理論到實踐轉化速度的同時,也鍛煉了小學生日常觀察分析與動手操作能力[1]。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與正方體”相關知識時,老師設定長方體的面積,讓小學生動手制作長方體,學生會先根據長方體的表面積來推算其長寬高,但是不同學生所制作長方體并不完全相同,此時讓學生思考表面積相同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為何不同的問題。這不僅考查了小學生對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與掌握運用能力,而且鍛煉了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動手操作能力。
三、巧用生活道具
數學教學內容與小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常見事物或者經常發生的事情中就蘊含著數學知識,老師通過布置數學實踐作業來引導學生思考生活現象與實踐運用數學知識,鼓勵學生用生活常見事物來完成數學作業,在創設輕松有趣作業情景的同時,也提高了作業的生活實踐性與廣泛探究性[2]。
例如,在學習時間相關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堂結束之前在作業本上寫出其從現在到明天中午的學習生活時間表,大多數小學生會寫出其晚上寫作業、玩游戲、睡覺及第二天早上起床、洗漱吃飯及上學上課的時間,第二天下午,讓小學生思考其是否真的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學習、生活,此時,大多數小學生的答案是否定的,讓小學生在熟悉時、分、天等時間單位換算規律的基礎上,也讓小學生反思以往作業無法完成或上學遲到的原因,促使小學生養成合理規劃時間與珍惜時間的習慣。
四、提高作業層次性
老師在班級內組織數學專題測試,分析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薄弱環節,利用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數學作業設計的意見,明確小學生最喜歡的作業類型,并結合學生數學學習現狀、學習習慣及數學能力等設計難易度不等、類型不同的作業[3]。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相關知識時,老師設計畫出面積相等的長方形與正方形、列舉生活中常見長方形、分析長方形與正方形異同點等不同的作業,動手操作和探究能力較強的學生會選擇第一種作業,數學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會選擇第二種作業,學習目標明確與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會更傾向于第三種作業,鼓勵學生在做完自己選擇作業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完成其他作業,老師給了學生選擇作業類型與內容的權利,也給了他們更多自由發展或展示自我能力的平臺,更提高了作業的生活探究性與靈活多樣性。
總之,正視傳統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模式的不足之處,通過巧用生活素材、生活道具、設計數學實踐作業等途徑來提高作業的生活實踐性與有效性,為實現小學生及數學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彩云.教學生活化,課堂互動化:淺析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學周刊,2016(27):158-159.
[2]張聲遠,李忠英.基于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作業生活化有效設計的策略[J].速讀(上旬),2018(11).
[3]崔陽洋.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個性化家庭作業設計:以小學高年級英語學科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201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