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
摘 要:在素質教育持續推進的新時期下,傳統教學理念與單調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人才培育所需。小學是教育的啟蒙階段,課堂教學質量對于學生未來乃至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如何改進、創新、完善教學模式始終是小學教育的熱點課題。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更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現狀,采用多元化、科學性的教學手段,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高效課堂;策略
盡管小學數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邏輯性與抽象性,但同時也是一門生活性、實踐性強的學科,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所以,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新課標提倡教學活動中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和觀點,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本文探討了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始終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傳統“填鴨式”的課堂教學,學生更多的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吸收知識,很難實現知識的內化,并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所以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較差。為了彌補這一弊端,老師要重視生活化教學,通過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領悟知識。比如,在《乘除法運算》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立足于學生的成長經歷、認知水平,將知識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設計一個商場購物的情境:小童和朋友一起逛商場,他們都看上了同一款鞋子,鞋子的價格是179元/雙,買一雙打8.5折,買兩雙打6折。那么,他們各自買一雙劃算呢,還是兩個人一同買兩雙劃算?學生紛紛動筆開始計算,很快得出了答案,分開購買的話,每人需要花費“179×0.85=152.15元”,兩個人共花費“152.15×2=304.3元”,如果兩雙一起買,則花費“179×2×0.6=214.8元”,每個人只需要付“214.8÷2=107.4元”,所以一起購買兩雙,享受6折優惠更劃算。將數學問題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已具備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無形中提高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動手操作學具,突破知識難點
學具指的是學習所用到的工具,是一種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的物品。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更習慣按照教材內容進行練習,大部分學具都是課堂教學中由老師來使用。新課標始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為此,老師應引導學生使用學具,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數學問題形象化,更便于分析問題,然后再從感性思維過渡至理性思維,最終解決問題。在《時、分、秒》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親自用學具拼裝鐘表,并觀察鐘表的結構。學生會發現,鐘表的表盤上有1~12個數字,兩個數字之間被平均分為5個格子,有三根指針,長度不同。引導學生轉動指針,并啟發學生自己總結時針、分針、秒針的轉動特點。學生很快會發現,秒針每走一圈,分針會走動一小格,分針每轉動一圈,時針會走到下一個數字。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對鐘表的結構有了深刻的了解,并且歸納出三個指針的走動特點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最終得出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的結論。利用學具,學生輕松地學會了識讀鐘表的方法,并掌握了時間的計算規律。
三、有效提問,啟發學生思考
“提問”始終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高質量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提高學習效率。課堂教學中,老師提出的問題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通過提問突出學習重點,并且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考方式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遇到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提問可以將知識化繁為簡,既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去思考和探究。比如,在《圓》的教學中,老師可以把知識點劃為四個方面:①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之間的關系,用什么來表示?②已知圓的直徑,如何計算圓的周長?③已知圓的半徑,如何計算圓的周長?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④圓的周長是否有固定的計算公式?這四個問題從簡到難,相互聯系,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就能理解有關圓的知識,比如圓的概念、屬性和公式。
本文從創設生活化情境、操作學具、有效提問三個方面闡述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對廣大同仁能夠有所啟迪。
參考文獻:
[1]賈衍梅.良好教學語言溝通技能的培養: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語言溝通技能操作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19(12):封三.
[2]袁利花.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情景教學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淺談[J].魅力中國,2019(52):340.
[3]夏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認知沖突教學策略的運用[J].情感讀本,2019(35):6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