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 要:農村寄宿制學校是農村地區普遍的一種學校管理模式,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當下,想要切實保障教育工作的科學開展,應該嚴格針對寄宿制學校的各項內容進行完善,強化學生管理質量。針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的重要性進行詳細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策略。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
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問題,一直是初中教育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但是當前很多農村初中寄宿制管工作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影響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的效果。所以,想要為廣大學生營造出安全、良好、溫馨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要從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入手,讓學生感受來自教師的關愛,用完善的農村寄宿制學生管理機制,確保學生的健康成長、高效學習。
一、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的重要性
截至2017年底,初中學校寄宿生比例高達67.1%,尤其是針對農村地區來說,很大一部門農村地區初中都是以寄宿制管理為基礎的。因為農村地區人口密度較小,初中學校面臨著生源不足等諸多問題。寄宿制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住宿條件,避免了學生走讀的辛苦,是農村地區一種有效的學校管理組織形式[1]。作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農村寄宿制學校也是展現農村精神文明的窗口,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陣地。科學合理地開展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工作,能夠讓學生在一個溫馨、安全、良好的環境下開展學習和生活,有利于提升農村初中的辦學質量,讓學生休息好、學習好,創造出獨特的農村初中教育品牌。此外,農村寄宿制學校作為學校的管理形式,科學地開展學生管理,還能夠讓學生在相互交流、生活扶持下,強化學生社交能力、團結能力,讓學生更好地自主自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策略
1.完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機制
強化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效率,要從管理機制的層次上,確保學生管理工作順利開展。首先,應該加強安全管理。嚴格完善住宿安全管理機制,嚴格把控各個環節的安全隱患,全面提升素質安全。其次,強化宿舍的安全管理。為了給廣大學生營造出一個整潔、干凈、良好的住宿環境,要制定出明確的衛生管理機制,派遣相關工作人員每周定時開展清掃消毒工作。針對寢室值日生制度,做到多方督促多方檢查,有獎有罰,切實保障素質衛生,全面提升整體宿舍的整體衛生健康水平[2]。最后,還應該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管理,因為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身邊,所以一些學生心理會出現或多或少的障礙。組織生活指導教師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學習,不僅應該關注學生的健康情況,還應該關注學生心理動態,在科學組織安全管理下,切實強化學生的身心健康。通過完善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機制,有效保障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能力。
2.教師應該強化對學生的關注、關懷
農村寄宿制學校當中,教師不僅承擔著教學任務,而且承擔著育人的作用。尤其是針對農村寄宿制學校來說,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的第二個家長,在學習、生活等各個層面對學生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懷。首先,教師應該及的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并且發現學生在學習與生活當中的心理問題。此外,還應該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變化。其次,教師還應該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注重“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及時與家長聯系來共同解決學生在學校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教師還應該積極與校方開展合作交流,結合學生寄宿生活當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對學生管理的問題進行完善與探究,在寄宿管理老師、班主任、學校領導之間的協調下,明確學生管理重點。
3.優化“家校合作”體系
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工作必須要積極構建出“家校合作”機制,讓孩子們可以與家人及時溝通。家長不僅要在金錢層次上對孩子進行支持,還要在情感層次上給孩子們帶來溫暖關愛。學校應該完善自身的硬件設施,通過“互聯網、計算機、校信通”等諸多硬件設施為學生、家長、教師構建出良好的同構機制,讓學生可以定期得到家長的消息,感受到家長的關愛[3]。在完善的“家校合作”體系當中,教師也可以第一時間與家長進行聯系,及時將學生的在校情況與家長進行交流,在家長與教師合力之下解決孩子們存在的問題。制定出固定的“假期”,讓孩子們定期回家感受家庭溫暖,在家長和學校共同關愛之下,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總而言之,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意義重大,不僅關乎到了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決定了學校能否可持續發展。在實際開展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善宿制學校學生管理機制。教師應該強化對學生的關注、關懷,有效優化“家校合作”體系,展現出學校自身的管理水平,促進學校與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成鵬.農村寄宿制學校問題學生管理方法初探[J].考試周刊,2018(13):12.
[2]顧亮光.淺談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自主能力管理的培養[A].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C],2019.
[3]李廷志.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住宿管理問題的調查研究[J].中華少年,2018(1):4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