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瑩
摘 要: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幼兒的戶外游戲活動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通過組織幼兒開展一系列戶外游戲活動,能夠讓幼兒在活動中對自身各個方面的能力進行強化。在幼兒進行戶外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性的選擇,并且在活動中學會溝通與交流,還可以對幼兒的合作能力進行全面提升。針對幼兒園傳統戶外游戲與足球游戲的融合策略進行討論。
關鍵詞:幼兒;傳統戶外游戲;足球游戲
球類活動一直深受廣大兒童喜愛,幼兒園老師依據園內現有的條件舉辦豐富多彩的球類戶外游戲活動,非常符合幼兒成長的需求。讓幼兒更早接觸足球運動,對其足球意識的培養,還有身心體質水平的保障有很大的幫助。特色足球活動對于孩子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抓住這一點,在合理整合資源的大前提下為幼兒設計個性十足、充滿樂趣的特色足球游戲活動。
一、足球游戲的個性化設計
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喜愛的運動可以體現出其個性化的差異,教師在教學時要關注幼兒感興趣的運動進行深入的探究,通過詢問、觀察、歸納等方式,獲取各個群體幼兒游戲興趣的信息。對于小班年齡段的幼兒來說,他們往往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所以作為老師需要依據這一特性,構建平行性的足球游戲活動,讓幼兒可以在相對獨立的環境下進行游戲活動。對于中班年齡段的幼兒來說,他們的特點在于大多幼兒對于情境化的教學模式非常容易接受,并且也具有一些游戲規則、內容等方面的常識,所以教師在設置游戲環節的時候需要多融入一些情景元素,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游戲特性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用特定的角色身份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加深學生活動的參與度。對于大班的幼兒來說,由于這個階段孩子游戲常識的積累已經比較豐富,普通的合作游戲已經很難吸引幼兒,他們更需要一些具有挑戰性、競賽性的游戲來提升自主參與度。
特色的足球游戲活動主要體現在其個性特征展現,將足球游戲與傳統幼兒園戶外活動相結合,需要從多角度進行“突破”。針對小班的幼兒,再進行結合時,需要展現一定程度的自由,具體可以用“我說你做”“抱球跳躍”“邊走邊踢”等游戲活動體現。對于中班的幼兒,可以用“小兔子抱西瓜”“小刺猬背果子”等游戲進行教學。對于大班的幼兒則選取“射門高手”“足球爭霸賽”等游戲。
以“小刺猬背果子”游戲為例,教師首先需要將故事情境帶入游戲中,每一個幼兒都相當于一個小刺猬一樣,讓幼兒把足球當成“小果子”像小刺猬一樣背在背上,圍繞著大家走一圈,要求他們不能讓球掉下來。這個足球游戲活動主要是為了鍛煉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因為代入感和針對性都比較強,所以幼兒的參與度非常高,所以活動效果也會很好,通過多種游戲活動來對幼兒進行教育和鍛煉是當今幼兒教育的重點要求。
二、幼兒園傳統戶外游戲與足球游戲融合的重要價值
1.以體育德
(1)首先我們可以了解到,足球這項運動是一項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但是,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家長往往過分溺愛孩子,導致很多孩子都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團隊合作協作的能力都很欠缺,這項運動的長期進行,可以讓孩子逐步形成“隊”“組”的概念。
(2)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足球這項運動給予了一個“你追我趕”的平臺,通過游戲活動,幼兒可以逐漸形成競爭的意識,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當然這里提到的競爭意識是充滿友善意識的良性競爭關系。
2.以體育智
足球這項體育運動方式,是需要手、腳、大腦高度的協調配合進行的一項運動,可以對幼兒思維靈活程度和觀察事物靈敏度進行訓練。幼兒在游戲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其觀看一些與足球相關的圖片、短片,拓寬幼兒的知識層面,促進其認知意識的形成。
三、幼兒園傳統戶外游戲與足球游戲融合的策略探究
1.教師需要對足球進行詳細的了解,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和廣泛查閱資料,把足球元素融入其中的戶外游戲活動進行匯總編輯,并且分類整理,為足球游戲活動的實際展開奠定夯實的基礎。
2.需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足球活動內容進行設計,需要考慮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心理特征和實際運動能力,科學地建立班級足球運動的目標、形式、途徑、要求等。
以小班的幼兒為例,這個階段是他們人生的起步階段,幼兒日常運動能力的發展在這個階段尤為重要的,將足球元素融入這個階段幼兒的戶外活動中可以對其起到很大幫助。在這個階段需要選擇以走、跑為主的運動模式和以簡單拍球踢球技能訓練為輔的游戲元素展開。通過活動的趣味性加強孩子的參與度,從而才能做到發展身心,陶冶情操。
總而言之,在幼兒的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戶外游戲的展開對其各方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足球這項集體運動項目非常適合融入傳統的戶外活動中去,不僅可以提升幼兒的身體素質水平,更主要的是能不同程度地激發幼兒運動潛能和運動興趣,在不斷加速發展幼兒身心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幼兒良性競爭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幫助幼兒更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靜茹.足球游戲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9(10):53,74.
[2]張洪利,布如寧.幼兒園特色足球游戲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農村教育,2019(27):52-5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