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茜
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支架教學的提出豐富了教學方式,也為廣大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指出了新的方向。以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為例,就如何搭建問題支架、影像支架、實踐支架,驅動學生鑒賞樂曲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支架教學;教學策略
所謂的支架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以發展的認知結構為目的,以教學引導為支撐,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多樣的支架,輔助學生思考、探究,使學生通過發揮自主性,實現自我架構和自我生成的一種教學方式。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有效地利用該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打破教師主宰課堂的限制,將鑒賞樂曲的權利還給學生,還可以使學生在多樣的活動體驗中,建立對樂曲的認知,發展認知能力,實現鑒賞能力的提升。那么,我們如何搭建支架,引導學生鑒賞樂曲呢?
一、搭建問題支架,開啟樂曲
問題支架是支架教學實施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根據所要鑒賞的樂曲,有目的地提出一個個問題,驅動學生自主思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猜測,獲取答案,建立對樂曲的認知,為實現深度感知樂曲、體會樂曲內涵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問題支架的搭建是為了引導學生自主鑒賞樂曲,所以,在組織鑒賞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所要鑒賞的樂曲精心地為學生設計問題。一般情況下,本人在組織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圍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他們設計不同的問題,驅動思考。
以《草原牧歌》為例,在實施教學活動之初,本人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這首樂曲,使學生通過傾聽建立對樂曲的感性認知。然后,結合樂曲內容,本人提出了如下問題:這首樂曲的音樂形式有哪些呢?在樂曲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這些問題的提出,其實是為學生鑒賞這首樂曲指出了方向,有利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樂曲,細細地分析樂曲的節奏、力度、速度等,從而建立對樂曲的認知,掌握音樂要素、音樂形式要素等基本內容,順利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二、搭建影像支架,感知樂曲
音樂鑒賞教學活動的實施不僅僅是要學生通過鑒賞樂曲,獲取基礎的音樂知識,還要使學生深入到樂曲內部,感受到樂曲情感。因為我們所使用的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收錄的大部分樂曲,是學生在體驗生活的時候沒有聽過的,而且,其中刻畫的場景、寄予的情感也是學生極為陌生的。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如果教師忽視樂曲的自身特點,直接采取灌輸知識的方式,會導致學生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難以深度地理解樂曲,甚至會削弱學生鑒賞樂曲的積極性,不利于實現預期鑒賞效果。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帶給學生多樣的感受,使學生在直觀的體驗過程中,獲取深刻的感知和印象,加深對樂曲感知的效果,提升鑒賞能力。因此,在組織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會立足教學所需,靈活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鑒賞場景,驅動學生感知。
以“獨特的民族風”為例,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使學生有效地分辨《遼闊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這三首民族音樂的特點,本人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直觀地展現了三個民族最具代表的舞蹈動作。在視覺的作用下,學生可以輕松地感受到各個民族的風格。接著,本人繼續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各個民族的地理、風土人情等,使學生進入到具體的民族場景中,感受民族特色,并帶著所建立的民族感受走進具體的樂曲中,細細品味,感知民族音樂特色。
三、搭建實踐支架,體驗樂曲
實踐出真知。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盡管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具體的場景中,感知樂曲特色。但是,經歷如此靜態的活動,學生所獲得的樂曲感知是浮于表層的,難以建立對樂曲的深刻感知。既然學生是鑒賞樂曲的主體,那么,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不妨將體驗樂曲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在舞動身體、演繹動作的過程中,進入到樂曲中,實現對樂曲內容的深刻體驗,增強對樂曲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提高音樂鑒賞水平。基于此,本人在組織音樂鑒賞教學活動的時候,會為學生搭建實踐支架,指導學生扮演角色、演繹場景。
比如,在帶領學生欣賞《遼闊的草原》的時候,本人鼓勵學生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小組形式,表演蒙古族舞蹈,在載歌載舞中,體驗樂曲,感知樂曲節奏、旋律及其中蘊含的情感等。
總之,在實施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立足該學科的教學特點,靈活地應用支架教學方式,為學生搭建問題支架、影像支架、實踐支架等,使學生通過多樣的體驗,建立對樂曲的認知,積累鑒賞方法,提升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慧坤.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對策[J].北方音樂,2018,38(22):209-211.
[2]鄭亦佳.關于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定位的思考:基于音樂核心素養視域[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8(9):3-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