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

一、教學目標
1.賞析合唱歷史中經典的合唱作品,了解合唱的歷史脈絡及不同時期的風格特征,提高審美品位。
2.培養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深入理解和探究學習的思維方式,開闊視野,增加作品的瀏覽量,激發對合唱藝術的興趣。
3.對比聆聽,演唱作品片段,體驗古典和浪漫的風格,剖析音樂內在情緒及力度變化;體驗合唱的美,用手勢感受2拍子和4拍子的律動,并在歌唱不同歌曲中運用。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對比賞析《哈利路亞》和《在幼發拉底河岸》,在風格上作比較。
2.理解合唱表現手法:單聲到多聲的發展。
3.體驗拍子律動,演唱2聲部的《哈利路亞》合唱片段。
4.作品音樂情感上的共鳴與體驗。
三、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
2.欣賞
3.體驗式歌唱
四、教學過程
課間欣賞視頻: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合唱片段
(一)走近合唱——熱身運動+聲音熱身(5分鐘)
請生站立,師帶領生打開身體,通過舒展運動、奧爾夫律動放松喉嚨。用“la”母音唱135音階,和聲嘗試用la模唱《哈利路亞》的主旋律一句,調整音準、聲音請學生用手勢來體會樂句的律動,連綿不斷。
(教學意圖:教師帶領學生律動,即興,輕松的方式,快速有效地放松肢體,并投入歌唱狀態,拉近師生距離,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注意歌唱的姿態/元音/音色/專注,互動,為后面欣賞《哈利路亞》體驗埋伏筆,體驗合唱的魅力,走近合唱。)
(二)經典合唱“美”之體驗
互動環節—歌唱體驗:
學生體驗中世紀的兩種演唱形式(應答式和交替式)之一——“應答式”
領:教師即興領唱,學生應答唱“哈利路亞”
特點:①一領眾和;②即興式的特色;③旋律在很小的音域范圍內變動。
引出中世紀:(了解早期合唱為單聲部歌唱)
賞析《Prologue》片段——Daniel,13世紀
思考:文化背景?聲部?表達內容?音樂情緒?
巴洛克時期:《哈利路亞》亨德爾,引出宗教(文化背景),建筑(圖片)
[重點賞析]古典時期:交響合唱
亨德爾的《哈》,請生聽,回答問題:
對比(片段)《哈利路亞》—亨德爾和《哈利路亞》—莫扎特
感受兩個風格之間的力度/情緒/主調/復調
互動環節—歌唱體驗:
★出示譜例(片段),視唱兩個聲部,調整聲音,體會和聲。
★用二拍子來感受拍子律動,抒情連貫,肢體(手)體驗,做呼吸,感受其中一段音樂韻律。
小結:古典時期合唱風格特點:
1.嚴謹—典雅—端莊[理性];2.主調+復調;3.理智+情感
浪漫時期——歌劇中的合唱
欣賞:《希伯來奴隸合唱》威爾第選自歌劇《納布科》,歌劇合唱
作品背景:四幕歌劇,第三幕——寓言,被囚的希伯來人,合唱出思鄉之歌“我的思念,乘著金色的翅膀飛吧”。
1.聽賞(要求用手律動聽到的音樂)。
2.唱主旋律,用“拉”,解決三連音/半音/節奏。
3.劃拍感受律動,4/4拍的體驗,結合作品的流動性,肢體表達。
4.情感分析,力度變化,演唱。
5.小結風格特點:
強烈—自由—奔放[感性]
與綜合藝術相結合;標題音樂
(三)合唱歷史導聆
1.簡介合唱的關鍵歷史時期:
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20世紀以來
[關鍵詞匯:單聲部→多聲部的演變]
公元4世紀,在歐洲基督教圣歌雖為單聲部歌唱,但已有兩支歌隊互相唱,或領唱與歌隊一領眾和的演唱方式。9世紀以后,多聲部合唱逐步發展。經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多聲部合唱藝術日臻成熟,合唱作品由宗教的、世俗的單聲歌曲,延伸到歌劇、交響曲,并出現多種大型聲樂套曲,合唱隊的演唱人數也擴大到數百人乃至千人。
2.20世紀以來(1900—至今)賞析片段。
風格形式多樣化/多元化;打破傳統,賞析honeypie(英)the king singer(思考:有無伴奏?唱法?節奏?)
3.班級合唱
互動——請學生嘗試簡單的聲效(無伴奏模仿樂器),分三個小組和音,再次演唱《希伯來奴隸合唱》片段,在合唱聲中結束。
五、設計思路
本課以歐洲合唱歷史為導聆,帶領學生合唱體驗的方式,經典作品點面結合,勾勒一幅合唱地圖。以古典時期《哈利路亞》和浪漫時期《在幼發拉底河岸》這兩首經典的合唱作為重點賞析,以學生音樂體驗為核心,強調學生的參與、互動。深刻體驗這兩個時期的合唱風格與音樂內在感受,在力度、音色、節奏、情感分析對比判斷,只有讓學生參與其中,以音樂為本,才能真切感受經典合唱作品的“美”。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