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粵寧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語言的精華,它年代久遠、詞句凝練、表象豐富、情韻悠遠。對經典高質量的品讀,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讓學生掌握賞析古詩的正確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自己賞析古詩,置身于古詩營造的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中,享受古詩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可以把所學內容融入生活中,實現家校共贏。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自主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要加強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這些科學的教學思想與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學生一旦掌握了賞析古詩的正確方法,形成自學能力的他們就可以自己賞析古詩,自行享受古詩帶來的審美樂趣。我在自主學習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學生獨立賞析、探究古詩的方法及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學生學習朗讀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蘇軾更提出“三分詩七分吟”。讀是學習古詩的重要手段,也是賞析的第一步。古人寫詩最講押韻,我讓學生借助以下方法讀出詩的韻味——情景交融:詩的靈魂在于它的意象、意境。讀詩一旦達到入象、入情、入境的“詩我相融”境界,朗讀者就已融入詩中,在感受詩人之情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時的讀詩者已獲得“詩感”。
訓練方法:
1.獲取盡可能多的詩歌背景資料。
2.想象入境。這是一種心理投射的方法,把自己的情趣通過想象投射到由自己的想象而產生的事物上面,產生屬于自己獨特的審美感覺,再把這種感覺融入朗讀中。
例1:吟誦《飲湖上初晴后雨》時,想象自己就是蘇軾,在美麗的西湖飲酒泛舟,池里開著婀娜的荷花,晴天嬌艷,雨天則彌漫著迷蒙的霧氣。我被這朦朧而又奇妙的神秘感覺包裹著,此情此景,個中滋味涌上心頭,我情不自禁,脫口而出——(吟誦此詩)。
通過充分想象的自我暗示,忘我地投入自己想象的詩的境界之中,再通過自我情趣的投射作用,完成了獨特的、專屬于學生自己的審美創造,自然和著音樂的節拍讀出悠然的詩味兒。借助豐富的想象,學生為詩呈現了精致的改寫。
例2:學生在改寫高鼎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時寫道:“推開窗子——沾著露珠的青草地蒼翠欲滴,雜花生樹,群鶯飛舞。方知江南的二月迎來嬌艷的春色。遠處,裊裊的翠柳慵懶地撫摸著碧綠的湖水,似乎在湖堤的煙波中醉倒一般。”
這是多么美麗而浪漫的想象啊!正是學生忘我地投入自己想象的詩的境界而產生的,再通過自我情趣的投射作用,完成了獨特的、專屬于學生自己的審美創造,而不僅僅是單純地再現詩歌。
二、探究學習品析詩句,感受意境
古詩與我們相隔久遠,古人的語言習慣與現代人大不相同,而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如何讓學生克服時代差異,去理解古詩的內容和主旨,孟子提出了鑒賞詩文的兩大方法:“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作為詩歌的創作者,詩人把自己的生活體驗、情緒感受融入詩中,詩才具有生命力。因此,“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是學生獨立學習詩歌的主要方法。
1.“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為人、生活際遇。考察作者所處的時代風貌、寫作背景等。
2.“以意逆志”:把自己當成詩人,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緒感受,“將心比心”去體悟、推測詩人情感,進而理解詩歌主旨。
根據以上理論指導,學生可按照以下步驟自學、備課:
(1)查找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把握詩人的心路歷程與精神世界。
(2)解讀重點詞語,解釋詩文:可憑出題目、找圖片、換字換詞、造句、想象擴寫等手段帶領同學理解其中含義。
(3)把握“詩眼”。這是理解詩歌內容主旨的關鍵。“詩眼”大致包括:最能表現詩人情感、思想,最傳神的名字、名詞、名句等。
抓“詩眼”借助兩大途徑:
①結合意象抓詩眼。意象就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是詩中被詩人賦予了情感的各種形象,包括人物、景物、物體等。比如紅豆寄托相思之情。
②借助修辭抓詩眼:詩眼大都運用了比喻、擬人、夸張、象征、通感等修辭手法。
以下實錄片段是學生借助以上方法,獨立賞析古詩、把握詩眼的嘗試:
例1:探究作者生平,了解所處時代,與詩人心靈相通。
劉聞:“通過蘇軾做官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和杭州很有緣分,他在杭州生活了三年,他很喜歡杭州,最愛的就是西湖了,我覺得正是因為他對西湖的無限深情,才能寫出流傳千古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這就是知人論世:蘇軾在杭州期間,最愛到西湖游玩,他對西湖之愛一如對美人之愛。他的生命已融入時而瀲滟、時而空蒙的西湖山水之中,才得以創作出千古名詩。
例2:結合生活體驗,理解重點詞語。
戴禮江:“水光瀲滟晴方好”這句中的“瀲滟”是什么意思?
“瀲滟”告訴我們是水波蕩漾的樣子,請問你們在哪里見過水光瀲滟的畫面呢?
劉栩溱:我們找到一張圖片,請同學們看(課件展示圖片)——陽光照耀著水面,你覺得這水面像什么?
(學生結合自身體驗回答)
張洪銘:我們組在解讀“方”字的時候,查了字典中的幾種解釋,請大家選擇“方”的意思?
(出示課件,學生選擇)
晴天的西湖是多么美好啊,如果能給“方”換個詞,可以換什么詞呢?
(學生回答,答案多元,合理即可)
學生獨立備課設計題目,以圖片展示、換字詞、談體會的方法帶領其他同學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理解詩意,這不就是學生對“以意逆志”最好的實踐和探索嗎?
例3:借助修辭方法,解讀詩眼。
黃夏濤:
誰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這句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
蘇軾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你知道西子是誰嗎?她到底有多美?誰能找到資料證明?
(學生回答,自由補充,其中有同學找到了西施“沉魚之美”的傳說)
學生獨立探究,借助修辭抓詩眼。
例4:“觸景生情,情隨境生”。
學生在教學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時,先找到了景物:鶯啼、綠、紅、水村、風、寺廟、樓臺、煙雨。然后引導其他同學把這些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精確描繪,使大家身臨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煙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使同學們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受到感染。
接著,再引導大家結合作者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共同討論、分析后得出結論:它不僅是一幅歌頌春光的寫景圖,而且在借景抒情、借古諷今之中,給予當時的統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達到了情意情景水乳交融的境界。
詩人事先沒有某種情意,因遇到某種物境,觸發了某種情意,從而借助對物境的描寫,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出來。于是學生通過抓景物來發掘詩人蘊藏其中的情意而得到詩眼。
例5:“理解意象,把握主旨,有創意解讀作品,獲得審美體驗”。
趙建勛:中國四大美人中,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分別指誰?而詩人為什么偏偏拿西施來比喻西湖呢?請查到資料的同學說說。
(學生回答,自由補充、討論)
我們查了資料:(1)西湖和西施都在越地,可以說它們是一個地方的。(2)她們的名字里都有一個“西”字,她們的美都是天然、變化無窮的。所以這個比喻就得到了后世的公認,從此,蘇軾的這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就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楊柳青青:是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這兩句詩正是精華所在,詩人用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
師(點撥學生、加深理解):剛才這組同學抓住了這首詩的精髓進行解讀。蘇軾的這個比喻被后人評為“道盡西湖好處”的千古之比。此句一出,無人再敢寫西湖了。西湖西子的絕妙在于:(1)西湖地處江南,它美的靈魂附著于它的水,水光的瀲滟,雨水籠罩下的空蒙,它的美離不開水。西施正是在江南浣紗溪邊被發現的,世人以“沉魚之美”贊譽她。她們同出江南,一個是江南秀水,一位是江南秀色,她們共同繼承了江南的陰柔之美。(2)從四大美人的氣質神韻上分析:貂蟬是嫵媚的,楊玉環是高貴的,王昭君則是冷艷的。只有西施的清麗高雅和神秘氣質與西湖的空靈之美一脈相承。所以,西湖的最佳代言人非誰莫屬呢?當然非西子不可比。
抓住詩眼,體悟詩眼——方見詩魂
以上是學生按照老師提供的方法,借助一首詩做出的自學、備課到展示教學的嘗試與探索。
古詩的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時空的阻隔,直指人心。正是教與學方式的改變提供了寶貴的平臺,讓學生可以自己賞析、品鑒古詩;也讓學生得以對經典來一次個性領悟、個性探索和個性發現;更讓古詩學習成為美的享受。
總之,古詩自學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本人會致力研究古詩的教學方法,以期可以讓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古詩的理解中,讓學生愛上古詩,通過自己的賞析享受古詩。長此以往,學生沐浴于經典之中,必能滋養他們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湯韻.淺析小學語文古詩趣味性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9(80):46-47.
[2]朱吉喆.淺談古詩“教”學的特點和實施方法[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中旬),2017(6):22.
[3]佚名.古詩:教什么,怎么教?:江蘇九名師古詩教學專題研討紀實[J].語文教學通訊,2016(18):71-73.
[4]邵清石.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美育探索[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