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必義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成了各個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如何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成了高中政治老師研究的重要課題。課堂是進行教學的主陣地,活動課堂是政治學科開展課程教學的主要載體,議題式教學是開展活動課堂的根本保障,通過該模式進行教學可以將議題、情境等進行有效的融合,為議題式“活動課堂”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盡快落實。
關鍵詞:高中政治;議題式;活動課堂
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是高中政治課程追求的最終目標,而建設“活動型學科課程”可以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穩定的基礎。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當前,推動“活動型學科課程”建設已經成為高中政治教師需要思考的主要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課堂作為課程實施的主要環境,為“活動型學科課程”提供穩定的載體。議題式教學是“活動課堂”的最合理選擇,可以根據議題的主要內容,創設與之相符的情境,并以活動為主要模式,指導學生完成相關任務,繼而實現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
一、設計議題,貫穿教學
議題式教學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內容,設置明確的議題,以社會實踐和課堂探究為主要的教學方式。議題式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通過設置學生熟悉的議題,讓學生根據議題內容展開討論,如此進行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更加符合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經歷,教學效果相比于傳統教學更加真實、有效,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可以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
(一)結合教材重難點靈活設置議題
議題式“活動課堂”主要以議題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領,使議題可以與教學過程緊密融合[1]。在對議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后發現,只有設置明確的議題才能為“活動課堂”創造良好的條件;設置多元化的議題合理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思維可以受到啟發,順利實現課程目標。
因此在設計議題時,需要結合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設計。教材可以為課堂教學開展提供準確的依據,結合教材重點和難點內容設置議題,可以將實踐與學科進行緊密的聯系,使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理論知識產生更加密切的聯系[2]。例如,針對高中一年級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課第一框“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的演進”的學習內容,可以設置議題“路在何方——探尋人類生存及發展之路”,該議題是教材的重點內容,涵蓋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基本矛盾運動”這一貫穿教材始終的基本科學理論,學生通過這一重難點問題的突破可以有效掌握該模塊的知識線索,提升學科素養。
(二)聯系學生實際生活設置議題
學生作為與社會具有緊密聯系的群體,需要在家庭、社會等多個環境中生活[3]。如果能夠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設置議題,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對教學產生熟悉感,為學生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提供幫助。如在教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課時,可以根據學生自身實際,設計議題“你我的夢,中國夢”,將學生自身的夢想和中國夢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政治認同素養。
(三)設計源于社會熱點的議題
高中政治課程是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主要途徑,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熱點是最佳的高中政治課程教學內容[4]。如果能夠結合課程需要,選擇合理的社會熱點作為議題,可以使學生的知識范圍逐漸延伸,使學生了解更多未接觸的事物,從而對高中政治更加具有學習熱情。如在教授“偉大的改革開放”這一課時,可以以“40年成就展”為活動議題,學生在充分關注社會熱點的同時,對社會熱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一)創設真實的議題情境
真實的議題情境并不是隨意拼湊生活案例,而是從生活實際出發,選擇與學科內容相符合的議題開展教學,規劃桁架符合學科想要滲透的教學觀念[5]。這是因為:第一,所選取的議題情境必須與學生的心理和智力發育相符合,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同時,使學生可以結合情境展開想象,對未來進行深入的思考,使情境與生活可以緊密融合;第二,所展示的情境素材都必須與教學相符,可以直接承載議題活動的開展,為學科素養建構提供幫助,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示“真實”的效果,更好地展現學科的價值和作用。如在學習“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的演進”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距學生的生活都十分遙遠,學生缺乏相關的生活經驗,所以可以借助一定的道具,模擬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的生活狀態,讓學生產生相應的感官體驗,使情境更接近學生生活實際,使他們進一步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二)對問題設計進行合理的優化
問題可以對思維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也是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關鍵因素。通過創設合理的議題情境,可以在課堂中適時引入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6]。具體的做法是:以生活化議題情境為基礎,設計與學生心理、智力發展相符合的連續問題,使教師與學生的思維可以完成對接,在情感方面產生密切的交流,達成師生間的“共情”。例如,針對改革開放的相關內容,可以設置問題“怎樣的人生最有價值——追尋最美建設者的人生價值”,以改革開放過程中做出過偉大貢獻的人物的故事為背景,設計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如“從這些‘小人物身上你發現了他們哪些‘大品質?”“他們的行為給我們什么啟發?”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在情感方面引起共鳴,并受到心靈的撞擊。
三、互動探究,解決問題
(一)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平臺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師的存在并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應該為學生建構知識提供幫助。借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平臺,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可以主動搜集活動,以多元化的方式展開交流,及時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這些活動既是學生自己進行整理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與學生展開交流的過程;既展示了學生的獨立思維,同時也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進行了體現[7]。例如,教師在開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學時,可以以學生比較熟悉的熱點新聞為基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對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議題引入】中國夢的內涵是什么?→【情境再現】展示中國夢的相關宣傳片→【合作探究】通過觀看視頻引導學生分析哪些措施可以順利實現中國夢→【成果分享】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拓展追問】實現中國夢還需要哪些因素→【交流展示】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等。
(二)創新“研學”“思行”結合的活動模式
1.角色扮演
學科內容教學必須與社會實踐進行緊密的融合,使課堂教學更好地服務社會。在議題式“活動課堂”中經常會采取角色扮演、角色互換等方式開展活動。例如在教學“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內容時,就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扮演原始社會的不同部落,探究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理解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是與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精神。
2.“微辯論”
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的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走自己的路還是走別人走過的路”的問題,采取“微辯論”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3.研學實踐活動
對社會“大課堂”進行模擬,努力營造真實的社會課堂,充分運用當地課程資源,對丁蘭孝文化、紅色文化、杭州旅游文化等進行開發,使學生可以參與“研學”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政治觀念。
四、任務驅動,分享成果
任務是議題式“活動課堂”的指引,對議題活動的順利實施產生直接的影響,為了更好地設計任務促進目標的實現,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一定的任務,在任務的驅動下推進學習進程。如在學習“偉大的改革開放”時,可以課前讓學生收集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涌現的代表人物,使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任務展開探索,互相協作,以順利解決問題;通過教師的導讀、導練等,為學生創造互動和交流的穩定平臺。如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時,可以以學案的方式,要求學生歸納、整理相關內容,使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對知識有更加清晰的了解,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互相分享成果,逐漸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在課堂結束后需要為學生布置與課堂學習內容相匹配的任務,如走訪改革開放的時代先鋒,進一步拓展問題思維,使知識可以內化為學生的能力,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五、生成新知,養成素養
“生成”是新課標非常關注和提倡的一種理念,也是一種科學的策略,生成素養是議題式“活動課堂”的最終目的,那么如何更好地在教師的預設下達到有效生成呢?
(一)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
通過政治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是政治課程的主要目標,需要學生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政治認同,逐漸樹立科學精神,不斷提升法律意識,從而更加愿意參與社會生活。這些核心素養目標需要與具體教學過程相融合,教師要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學業要求等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做好每一個教學環節的銜接。
(二)優化預設有效生成
課堂教學可以為預設與生成提供穩定的環境,使兩者緊密融合、互相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對議題式“活動課堂”有清晰的了解,結合課堂的實際要求進行預設,通過合理的預設為生成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第一,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明確,在教學前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在教學后做好教學反思,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深入的思考,并依據思考結果為議題式“活動課堂”的生成創造條件,對學生“可預設”式生成產生積極的影響。第二,將教材轉變為教學活動開展的輔助工具,為教學活動開展創造廣闊的空間。(1)教學目標留有一定的可發揮空間,并根據課堂教學情況給予針對性的調整,逐漸形成全新的目標。(2)合理調整教學環節,打破原有的教材順序,以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方式利用教材,結合情境變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通過思考和探究可以對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通過不同環節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獲得核心素養的提高。
總之,需要圍繞具體的問題進行合理的議題設計,并結合議題內容創設具體的情境,為學生開展互動探究提供穩定的平臺,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按照教師設置的任務,對問題解決方式進行深入的探究,從而形成新的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在整個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將議題、情境、活動等進行緊密的融合,從而以合理的方式實施議題式“活動課堂”,共同促進“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發展和完善,使學科核心素養更好地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曾鋒華,劉承歡,朱艷芬.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的議題設計例析[J].名師在線,2020,1(9):128-129.
[2]吳育勤,黃宇楠,朱曉麗.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的相關分析[J].名師在線,2020,1(3):112-113.
[3]葛惠玲.高中政治實施議題式教學的方法研究以喻代議形象說理[J].名師在線,2020(3):14-15.
[4]顧娟娟,白雨薇.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的課堂組織原則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1):66-67.
[5]張家如.高中政治議題式活動課堂實踐路徑探尋[J].教學與管理,2019(31):63-66.
[6]褚麗芳.高中思想政治課時政議題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5):132-134.
[7]程福友.“活教育”的教學原則及其對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的啟示[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10):20,22.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