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動新高考改革之后核心素養的培養備受關注,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以核心素養、立德樹人為教育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都有所調整,在以學生為主的前提之下促進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保障學生能夠實現個人的良性成長和發展。以語文課堂為分析對象,了解新高考背景之下以核心素養、立德樹人為目標的學科教學模式,為構建高效課堂、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新高考;核心素養;立德樹人;課堂教學
語文是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之中的基礎性學科,這一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比較明顯,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需要結合個人已有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進行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了解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技巧和要求,從而在自主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個人的聽說讀寫能力。核心素養、以德樹人教育教學理念的貫徹和落實尤為關鍵,這兩大理念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存在諸多細節要素,老師需要明確這一重要的教學目標,在引導和尊重學生的基礎之上保障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技巧和核心要求。
一、深入推進責任教育及文化建設
為了實現立德樹人以及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老師需要關注新時代背景下教學思想的變動,站在學生的角度重新審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向,更好地踐行素質教學,保障學生能夠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之中掌握語文這門學科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語文教學中責任文化理念的打造尤為重要,老師要注重對學生思想上的引導,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腦,保證學生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樹立良好的主人翁意識。學校要以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基本實踐活動相結合,保證學生在主動學習和實踐研究的過程之中對語文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從而利用個人所學習的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的相關問題。老師只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保障正確的教育教學方向,盡量避免學生出現錯誤和偏差,這一點對提升學生的綜合成績、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起著關鍵的作用。
在完成主體課堂教學環節之后,老師還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積極創造責任文化環境,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端正個人的言行舉止,主動接受老師的教育和熏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提高個人學習能力和行為水平。教育者還需要分析教育功能的現實條件,關注校園文化的內在組成部分,分析不同教育教學環節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二、深入推進責任教育活動
不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之間既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又有所區別,老師需要了解責任教育活動開展的現實條件,積極體現立德樹人工作的價值和作用,其中教師活動的多元性以及多樣性尤為關鍵。老師需要分析研究不同環節的踐行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創造幸福課堂,關注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同時老師不能忽視責任教育活動開展所取得的效果,在具體操作時需要將自主體驗以及小組探討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獨立思考和學習時意識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以及幫助,從而主動接受老師的建議和意見,積極挑選不同的學習項目,在自主參與和學習實踐的過程之中實現個人學習能力及學習水平的綜合提升。在完成主體課堂教學之后,老師還需要針對責任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學生為中心,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條件積極構建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充分體現這一教學策略的人性化價值。
三、堅持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不管是素質教育改革還是新課程改革都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條件為中心,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實踐研究的過程中對這門學科有一個不同的認知,提高個人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更好地體現新高考背景下核心素養、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目標和要求。其中語文教學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與其他學科相比存在諸多的細節,老師需要了解前期的教學目標,分析語文課堂教學的細節要素,關注理論教學與實踐研究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以及具體要求,以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為目標,加強不同教育教學環節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主動與老師進行溝通,完成老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實現個人的個性化成長和發展。
四、結語
在新高考背景之下,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學科老師需要理解和尊重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核心。
參考文獻:
[1]聞歌.緊盯立德樹人目標聚焦核心素養考查:2018年普通高考全國語文Ⅰ卷評價與答卷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上半月),2018(9).
[2]楊杰.淺談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有效教學[J].考試周刊,2017(79).
[3]何云春.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定[J]. 教育科學論壇,2018,448(34):27-28.
作者簡介:馮麗萍,女,一級教師,甘肅省白銀市人,就職于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四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