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晴
摘 要:美術教學一直是一個值得細細學習和推敲的過程,它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藝術品的誕生與發展,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在美術教學中有一組相互矛盾的組合,即教師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大部分學生對與美術相關的歷史和專業知識學習敷衍了事,對提高動手繪畫能力也毫無興趣。美術教師對這一組矛盾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完善和促進美術課堂任務的完成,學生也會受益良多。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活靈與活現這一對搭檔,處理好美術教學中的活靈與活現,會大大提高美術課堂的可聽性、可思性。
關鍵詞:美術教學;活靈活現;變化
現今,美術被越來越多的學校作為辦學特色,也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重視,美術課程自然而然地被賦予了更多的要求,美術教學的出色與否,直接影響著美術課程的質量以及對學生產生的效果。但是,在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例如,學生不太愿意集中精神聽課,布置的課堂繪畫實踐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等。筆者在日常教學和聽課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些自己的心得,本文主要談活靈活現在美術教學中的實現途徑。我在本文的探討中把它拆開來解釋,活靈涉及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比如教師自主選擇教學知識、教學策略、教學語言、教學媒體,創設積極的教學環境等。活現即呈現出來的效果,也可以理解為學生對教學的展示與反饋,教師對教學的總結與反思等。下面我就來談談在美術教學中實現活靈與活現的具體途徑。
一、美術教學的活靈
活靈,換言之就是靈活。我們都知道,教學用的書本雖然是固定內容,但有很多不固定的因素,比如面對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教學任務等,這些都需要美術教師靈活地應對,如果完全依靠經驗就會故步自封。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總是準備了很豐富的教學素材希望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但發現課堂收效往往會事與愿違。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不懂得取舍,總想做到面面俱到,就會背道而馳。在美術教學活動實施前,我們需要有一個清晰的教學策略,再去運用機智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才會游刃有余。
1.總領的教學策略
我們經常會談到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它們看上去非常相似,但實際上有各自不同的定義域。讓筆者印象頗為深刻的是尹少淳先生的比喻,他把這些教學的概念用下象棋進行闡述,生動又有趣。受尹少淳先生的啟發,筆者先簡單談談自己的理解。教學方法體現在課堂的每一個環節,清晰可見,穿插在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中,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這些需要我們依據每堂課的不同情況,適時而用。教學手段不同于教學方法,在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教學手段往往是借助信息技術。
在美術教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稱之為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涵蓋了上面一節所說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統領,講究合理安排課堂的各個環節,運用好課堂時間、知識選擇等各種資源手段,達到既定教學目標。一個清晰的教學策略在美術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幫助教師形成明確的教學設計思路。簡單來說,清晰的教學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擬定目標、內容選擇、組織教學步驟、思維拓展和情感啟迪。我們需要把各個環節科學安排在課堂的四十分鐘里,以此來發揮教學策略的最大效應,構建高效的課堂。我們要遵從學生的課堂黃金時段,把握住學生思維最活躍的階段進行主導,并留下一定時間給學生進行自主活動,適時在學生疲憊時加以刺激,延長學生的課堂注意時間,同時避免因為我們自身而產生的課堂浪費。
美術鑒賞課堂是高中美術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在壓抑的文理科之間的夾縫樂趣,學生對于美術課一開始是不排斥的,但我們往往容易將鑒賞課變成單純的圖片欣賞課,只是把理論性的知識填充進課堂,這使得本就不熟悉美術理論的學生漸漸不知所云,從而喪失興趣。我們應該利用教學策略的靈活性,適時變換教學模式和手段,改善或避免這種情況。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策略,比如拉近與學生的關系,獲得共鳴;給學生自由呼吸的課堂環境,營造民主積極的課堂氛圍等。
2.多變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最具有實際操作性的,會被學生真實地感知到,也與課堂收效息息相關。教學方法雜多,一堂課自然也不能都用上,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隨機支配。我們要以學生為先,在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同時,挖掘學生內在的創新精神。
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中,有一種可以先聲奪人,那便是創設教學情境。所謂情境創設,按照筆者的理解,即教師通過語言組織或動作表演烘托教學氛圍,抑或借助實體裝飾或多媒體技術,使得學生先行感受到課堂的教學任務。情境創設可以在課堂開始前,也可以穿插在教學中。筆者聽過一堂初中美術課,其中的情境創設讓筆者印象深刻。教師在課前就播放高山流水的音樂,多媒體上放著曲水流觴的畫面,以此來創設古人雅集的情境,把學生引入國畫課堂的氣氛里,和教師一起欣賞國畫作品,體驗國畫創作過程,可謂事半功倍。當然這個情境創設要有一定的存在必要,如果我們創設的情境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不能貼合課堂的主旨,那就會干擾到學生的思路,適得其反。
在教學方法中,有很多是靠傳統說話的方式來實現的,講授、討論、提問、引導都需要教學話語,因此對我們的教學語言進行優化和升級是很有必要的。教學語言連接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承擔了教學任務的傳遞與反饋,教師的話語是通過對教材的解讀轉碼成適合課堂教學的語言,如果這個語言本身就有所缺陷,那學生對話語的分析和理解就會產生偏差。美術的一些知識與理論,于學生而言比較晦澀難懂,這也要求我們在轉碼翻譯教材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接受能力,兼顧差異性。我們有教學話語權,也不能讓學生喪失了話語權,教師要對學生課堂中隨機生成的話語進行巧妙應對,并以此來轉變教學方法。課堂中的靈活還有許多其他方面,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這樣才有能力去運用這些教學技巧。
二、美術教學的活現
虎頭蛇尾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大敗筆,結尾的精彩能使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得到升華,我們有時往往會忽略掉結尾部分的展現。當然美術教學不應止步于課堂,還應該延續到課后。所謂活現,就是靈活展現、反饋評價。每個教學活動里都要涉及呈現,呈現出何種的課堂效果,收獲學生怎樣的反饋,美術教學也并不例外。美術教學的展示與反饋,筆者認為比其他科目要精彩和多樣。
1.整體百變展現
美術課堂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百變性。整體性指的是教師的演示與學生的作業展現,這種整體性可以延續到課下甚至更長遠;百變性指美術作業展現環節相比其他學科,更能出新意和效果。本文中筆者要說的整體百變展現是建立在教師演示、學生實踐這個整體的基礎上,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依賴。
(1)美術教師演示的依托百變
我們可以根據每堂課的教學特色,制定不同的演示方案,能更快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就是好的演示。我們的演示方式可以依托于傳統模式,隨手在黑板上繪制一張范畫;也可依托于現代科技媒體,如投影或視頻下步驟性的演示,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二能提高板書的可觀性。演示方式還在發展,我們演示的直觀與否、適合學生與否,學生會在作業展現環節體現出來,這樣也對我們專業實踐能力提出了要求。
(2)學生作業展現的載體百變
筆者在聽課中發現最吸引聽課教師的是學生自己動手進行作業的環節,很多課堂作業的展現要么缺乏新意,要么凌亂不堪,其實只要我們在選擇繪制載體的時候,多花一些心思,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之前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國畫作業展現方式,后來接觸到國畫卡紙后,才發現它的展現會更加美觀大方。美術課堂中也可以用到實用性的生活用品,不僅可以增強展現效果,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后留作紀念。比如美術課重復的魔力,一位美術教師就用到了裝飾購物布袋的創意,獲得了一致好評。當然,還有更多樣的演示和作業展現方式值得我們挖掘,只有不停創新才能賦予美術課堂永久的生機。
2.親人的反饋評價
教學反饋這一詞匯在各種教育教學論著中出現,我讀過心理學家羅西以及亨利的著名反饋實驗,體現出及時反饋對于提高學生心態的積極性。反饋評價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步,不管是對學生的反饋也好,還是我們的自我評價也好,體現反饋評價靈活性的就是兩個字——親人,即親近學生本體,親近教師自身。
美術教學反饋與別的科目不同,我們要放寬、放開讓學生表達的渠道,多角度、多方面去進行有效回應,確保反饋信息的全面。每個學生的美術作品都有其獨到之處,有的創意好,有的表現方法好,有的內容好。學生在課堂中所給出的反饋信息,我們也要學會敏銳捕捉,巧妙提取,進行應變處理,然后啟發學生的思維。我們當然也要對自身進行反饋評價,要及時總結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不同情況,對自己的表現進行靈活歸納,發現自身的教學問題和一堂課中的得失,研究應對措施,鞭策自己進步。
本文的途徑探究還不夠全面,筆者還會進一步思考。美術教學中的問題層出不窮,美術教師需要學會不斷汲取和更新知識。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教育理念也在發生變化,現在又有了核心素養、深入學習的概念,教師要有主觀上的自我翻新理念,學生的學習心態和心理素養在時代的更迭中也在發生變化,教師要適應學生和時代教育理論的變化,在變中取巧妙、取靈活,保持教學的永久活力。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12.
[2]李森,杜尚榮.課堂教學管理研究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04.
[3]余文森,黃國才,陳敬文,等.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09.
[4]王晞等.課堂教學技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08.
[5]王大根.中小學美術教學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0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