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東
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思想政治學科的課程定位是構建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建議通過情境式教學推動教學方式的轉變。將思想政治小課堂和生活大課堂結合起來,探索情境創設的策略是落實這一要求、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活動型課程;情境創設;策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理念是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新課標”建議“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和實踐活動的參與,推動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活動型學科課程需要一定的教學資源作為支撐,素材從哪里來?情境如何創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活動型”思想政治課堂的構建可以立足生活實踐從以下四個維度獲得教學資源,創設議題情境,做到課內與課外聯動,教材與生活互濟。
一、巧用時政熱點創設情境
巧用時政熱點作為課程資源,創設情境,有利于豐富課本內容,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時空之中,使課本內容變得立體和生動,既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國家大政方針,又可增強思想政治課堂的時代感和厚重感。比如:學習“貫徹新發展理念”一課時,筆者根據議題“怎樣正確處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運用時政熱點創設以下情境:
2020年4月,國家領導人到秦嶺牛背梁保護區調研生態保護,到柞水縣金米村、平利縣老縣鎮調研脫貧攻堅。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一端連著綠水青山,一端連著金山銀山,兩端如鳥之兩翼,二者不可偏廢其一。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雙贏,考驗的是領導干部的眼界與擔當,講求的是方法的科學與理性,脫離發展談生態環保是“緣木求魚”,離開生態環保求發展則無疑是“竭澤而漁”,金米村和安康平利縣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脫貧致富、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生態保護,是新發展理念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生動詮釋和深刻實踐。
教材是靜態的,生活是動態的。思想政治教師應具有課程資源意識,不斷與時俱進,把國家方針政策、時政熱點納入課程資源,賦予課堂新鮮的素材。上述情境創設將共享發展與綠色發展巧妙對接,使學生在情境探究中更深刻地理解新發展理念的內涵及重大意義,在探究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
二、借用身邊人、身邊事創設情境
理論源自實踐,情境來自生活。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借用身邊人、身邊事創設生活化的場景更能拉近課本與學生的距離,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探究欲望,讓學生感覺到思想政治課并不是空洞的說教,教條的記憶,而是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學以致用的一門學科。比如:學習《文化在交流中傳播》一課可以圍繞“如何以舉辦第十四屆全運會為契機推動陜西文化走出去?”為議題來創設情境。學習《市場配置資源》一課時,可以以西安房價上漲為素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西安房價上漲的原因、影響及如何應對。借用身邊人、身邊事創設情境既能將教學目標融入生活場景中來完成,又能增強政治課的現實感和親切感。
三、引用社會關注“話題”創設情境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施教者應該眼中有學生,關注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成長特點。
有些話題往往是年度流行語或關注點,合理加以利用,更好地關注學生情感體驗,使課堂變得更接地氣。比如:學習《新時代的勞動者》一課可以圍繞熱點社會話題“地攤經濟”,組織學生開展對“地攤經濟”的市場調研,了解人們對地攤經濟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創設情境,使學生步步深入思考和感悟“勞動之美—就業之難—就業之計”。通過生活實踐和情境體驗為社會關注話題找到了落腳點,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
四、運用優秀文化創設情境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選擇地將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作為課程資源合理加以開發利用,能抓住學生的情感切入點,形成共情的效果,增強課堂的藝術性和生動性。如學習《文化在交流中傳播》一課時,筆者選擇自媒體的傳奇人物——李子柒作為背景人物創設情境:
一間小院、一畦菜園、幾縷炊煙、滿天繁星,小狗穿梭左右、外婆陪伴身邊……快節奏的生活背景下,許多人心懷田園生活的夢想。現實中,李子柒給我們演繹著這樣的生活。
李子柒通過自媒體,以視頻方式記錄農耕田園生活的美好和自己動手制作美食的幸福。古典的食物、古法的工序、古老的傳統、古樸的炊具、古雅的氛圍,配以素淡的古裝和悠揚的古調,瞬間將觀眾拉回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生活。
李子柒的作品把握了文化個性中的共性。她憑借如詩如畫的中國鄉村風景、獨特的中國元素火爆海外。她的視頻中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活出了中國人的精彩和自信。
圍繞上述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文化傳播的途徑、方式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意義。這有利于將學科核心素養、文化自信嫁接到生活中,賦予其生機和活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情境教育的倡導者李吉林老師強調:“教學要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在情境中感受,把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只有“內外聯動、崇真尚思、情理交融”,將思想政治小課堂和生活大課堂結合起來,創設真實的情境,以真實的體驗引發學生真正的思考,議題才能展開,認知才能升華,素養才能提高。
參考文獻: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詩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