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老
摘 要:社會的發展進步導致社會競爭加劇,家長和教師都非常注重學生高中時期的教育。對于選擇理科的學生,尤其關注物理學科的學習,新課標也對學生高中物理學習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使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理解,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由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通過培養科學思維幫助學生提高物理學習成績,對基于科學思維培養藏區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科學思維;高中物理教學;優化策略
教育部頒發的《高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中對新時代中學物理課教學以及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明確的方向,物理課教學的目的和學生的學科素養由“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向構成。高中物理相對于初中物理對學生的抽象思維、形象思維有了更高要求,需要學生由初中的感性、具體轉變成為定量、理性、抽象,因此很多學生一開始不適應,對于高中課堂上教師講的知識點、概念的認知非常模糊,因此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創新物理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科學思維
傳統高中物理教學都是采用“填鴨式”教學法,教師要求學生直接背誦知識點和理論定律,通過題海戰術讓學生自己總結問題,這種教學模式非常不適應學生發展,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物理思維,導致學生只會做題,無法真正利用物理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待進入大學物理課堂時,根本無法適應大學講師的授課模式。因此,教師要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更多地引導學生對某一物理現象進行分析,自己動手實驗,多次得出數據,用數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用科學思維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物理教學生活化,提高學生的物理科學學習理解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上課時如果直接講課本內容,學生剛開始接受新知識會比較吃力,覺得物理學習很難。如果物理教師在給學生上課時,將物理知識點融入生活情境中,讓學生了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物理知識,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著手,找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情境引入物理知識點,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進而提升學生對接下來物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更想了解物理和生活之間的各種聯系,調動學生對物理學科的求知欲。比如學習“力的作用”時,可以讓學生思考我們為什么都是站在地上,而不是在天上飛,在天上飄著?為什么氣球能在天上飄?找兩個學生上臺,相互拉手,看誰能拉過誰。引出“力”的概念,重力、浮力、相互作用力,讓學生通過這種熟悉的場景感受“力”的抽象概念,將“力”具象化,提高學生對物理的理解能力。
三、遞進式引導,強化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物理思維,在課堂上創新方式,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跟上教師的思路,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問題引導法、增加物理實驗、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物理知識點等方式對學生進行遞進引導。比如學習“力”的時候,教師讓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掰手腕,兩名學生勢均力敵的時候他們的手腕都是在中間的,當其中有一名學生使得“勁”大時,另一名學生就被掰倒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在臺下感受一下,這里學生用的“勁”就是“力”,引導學生認識力,再提問學生,誰給的力大?力是怎么產生的?引出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兩個力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呢?都是向著相反的方向,通過這樣遞進引導,能讓學生對相互作用力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樣教師可以通過遞進式引導設計物理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四、加強師生交流,及時解答學生問題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保證班級里每一位學生在物理教學課堂上都能有所收獲,共同進步,尤其是高中物理面臨高考測試,關系著學生的一生,更不能遺漏知識點,當有學生對知識點產生疑問時,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解答,同時要格外關注班級中不愛舉手發言,不愛與同學和教師互動的個別學生,教師要加強與他們的交流,因為他們本身不愛主動分享自己的學習情況,所以教師應及時給予這類學生更多關注,掌握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情況。還有班級里物理基礎差的學生,這類學生會因為自己的物理水平低,跟不上大家的進度,產生自卑心理,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擔心高考,教師要及時關注,為其提供幫助,使其物理水平快速提升,跟上進度,進而培養其科學思維,促進學生的物理學習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將物理教學生活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讓學生通過熟悉的事物理解物理抽象概念,遞進式引導,強化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加強師生交流,及時解答學生問題非常有必要,通過以上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東亞昌.淺談翻轉課堂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學周刊,2020(12):30-31.
[2]李旭蕾.淺析高中物理如何優化課堂提問[J].科技風,2020(9):47.
[3]季志鋒.教育現代化視域下的物理真實驗:基于真實驗的“云物理”課堂教學[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0,37(3):16-1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