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農村一些中學的物理課堂,實驗設施簡陋,器械匱乏;教師觀念滯后,實驗教學次數有限,實驗教學開出率偏低,教學效率長期低下。總結物理實驗教學的幾點做法,供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關鍵詞:優化;實驗;做法
農村一些中學條件有限,許多物理實驗不能如期開展。忽視實驗教學,或者讀文字,識記實驗過程及其結論就成了課堂教學的常態。長此以往,導致物理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為了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遵循物理學科特點,加強實驗教學。
一、揚長避短,充分開展演示實驗
物理來源于生活,實驗教學能讓學生積累直觀經驗,有利于學生消化、理解抽象的理論。在學校實驗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教師盡可能開展演示實驗,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實踐性,實現從觀察分析“已知”向探究“未知”過渡、深化、升華。
例如,在學習“曲線運動”一節時,教師可自制教具。用一個小鍋蓋,在鍋蓋的圓周粘貼海綿,均勻地布置一些小孔,然后注入墨水,固定好圓心,讓鍋蓋在白紙上快速旋轉。再讓學生觀察鍋蓋在旋轉過程中,墨水被甩出后,墨水滴運動的痕跡。讓學生討論、總結,說出“做曲線運動的物體脫離曲線后沿切線方向飛出做直線運動”的結論。
二、提早準備,拍攝與教材內容有關的圖片或視頻
生活中有許多現象,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教師要做個細心人,及時拍攝有關圖片或視頻,引入課堂教學,豐富物理實驗教學。
例如,在學習“平拋運動”一節時,播放學生玩紙飛機時,用手拋出紙飛機的情景;3分投籃時,籃球運動的視頻等,據此,引導學生把生活概念提升到物理概念,幫助學生建立拋體運動的概念。
三、運用小組合作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實驗過程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方式,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團隊合作的優勢,又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二關于“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教學中,學生在理論上對機械能守恒定律已經有所了解,通過實驗測量和對相關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機械能守恒定律及條件的認識。
實驗之前,教師要對小組人員進行合理搭配。讓物理基礎好的學生擔任組長,帶領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一起參與實驗。各小組根據實驗目的,討論制訂實驗方案。學生實驗前,就實驗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達成共識。教師對關鍵環節,如瞬時速度的測定、計數點的選擇等要進行點撥指導。
四、優化實驗設計和方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偏遠的農村中學,實驗條件有限。針對教材中的一些實驗物品不好尋找,實驗方案實施存在困難的情況,教師需要發揮聰明才智,尋找替代物品,探究新的實驗方案。
例如,在學習關于浮力的大小一節時,用量筒把體積相同的水、濃度不同的兩筒鹽水分別倒入標注編號的三個相同的塑料瓶,依次放入水中,觀察它們下沉和上浮的情景。讓學生思考討論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相關聯。
從觀察現象入手,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總結特點和規律,這比單純地灌輸概念或規律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五、開展實踐操作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開展物理實驗,并不一定要在實驗室進行。生活環境就是實驗的平臺。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盡可能利用周邊資源,開展實驗活動,避免紙上談兵。
例如,在學習串并聯電路知識時,如果單純畫圖分析串聯、并聯、混聯,學生可能理解了,但讓學生去操作,問題就暴露出來了,許多學生并不會操作。教師就要當師傅,組織學生觀察分析教室、宿舍樓的電路連接狀況,尤其是分析研究家屬樓的電路分布狀況,讓學生在具體場所學習串并聯、混聯基本常識,掌握基本技能。另外,教師可有意設置線路障礙,讓學生分析判斷故障原因,進而排除故障。進行實踐操作,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原理,消化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基本問題。
六、鼓勵學生,自主進行選做實驗活動
高中物理實驗中,一部分是必做實驗,一部分是選做實驗。但選做實驗往往被忽略。課程標準在必學的內容中,設置了許多選做實驗,因為有“選做”二字,實際教學中被人為忽略了。其實,這部分實驗內容也有其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教師在課內應該讓學生明白這些實驗的目的,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實驗,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彌補課內實驗的不足。這樣做,可以豐富物理研究性學習內容,也是物理愛好者提高自身素養的一條基本途徑和方式。
七、嘗試運用微課,克服實驗條件之不足
微課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優勢不斷顯現。所在學校不具備一些實驗條件時,教師可利用網絡資源,精選微課,讓學生觀看實驗微視頻,優化實驗教學方式,也能彌補實驗條件不足的尷尬境況,給課堂實驗教學注入新鮮血液。
觀看實驗微視頻的靈活性較強,學生在課內外,上新課或者課后復習時都可以觀看、分析、歸納,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無疑是一種促進,值得實踐、推廣。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優化物理實驗教學,構建高效課堂,遠離枯燥乏味的課堂氣氛,就必須把物理課堂打造成可操作的課堂、實驗實踐的課堂。
參考文獻:
旦智塔.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研修100問[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何軍民(1968—),男,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人,中學一級,本科。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