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琴
摘 要:對于高中歷史學習來說,學會閱讀史料是非常重要的。歷史的材料題是高考歷史中的重要題型之一,該題型充分考查學生對于史料的閱讀理解以及概括能力。在高中歷史學習的過程當中要重視史料閱讀,重點關注高中歷史學習的方法,并且針對史料閱讀提出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史料閱讀;歷史學習;教學方法
從目前來看高考歷史全國卷考查的重點是學生歷史學習的基本素養,在高中歷史的學習階段,學生需要掌握歷史發展的主要內容、脈絡以及重大歷史事件帶給學生的意義和啟發。通過史料閱讀能夠看出一個學生歷史學習的基本素養,由于史料閱讀學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具有足夠的耐心來幫助學生學習正確的史料閱讀方法。
一、把史料閱讀日常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當今的學生普遍感到要想理解古人留下的文字是有一定困難的,并且要想正確解讀古人的含義也需要一定的閱讀技巧。現如今,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普遍認為,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應當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而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教師逐漸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因此在現階段教師應當給學生多接觸史料內容的機會,注重讓學生在課下養成史料閱讀的良好習慣。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文字史料是史料主要的呈現方式,但是由于受閱讀能力限制,學生往往不能準確理解大段的史料,因而難以準確概括史料的主旨,這已成為制約學生歷史成績提升的主要瓶頸之一。提高學生對于史料的熟悉程度,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材料內容。
因此,筆者在教學時會挑選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歷史教學視頻推薦給學生看。例如《上下五千年》《漢武帝》《王朝》一類的紀錄片,還包括一些優秀的影視作品,也通過網絡的形式讓學生自主觀看,并且梳理視頻當中的主要內容。筆者建議學生和家人一起收看《百家講壇》節目。讓學生在聽專家講解的過程當中,提升自身對史料的理解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多接觸歷史材料。這有利于幫助學生逐漸掌握歷史材料書寫的特點以及歷史材料語言當中特定的含義,從而為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開展史料閱讀主題活動
學習和研究歷史是一項相對比較困難且枯燥的工作。學生對于歷史材料的學習熱情,可能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消退。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保持學生對于史料閱讀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分析歷史材料,對歷史材料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眾所周知,討論是獲得新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并且討論的形式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其中筆者在開展“王安石變法”一課的講解過程當中,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改革和人物,學生需要從很多方面來進行分析,而這些知識大部分來源于史料記載。筆者將全班學生劃分成數量相當的若干小組,并且給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一方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能夠有效節省課堂時間,讓小組學生合作進行史料的選擇和重點分析。每一個小組都從不同的側面來解讀史料,例如,第一小組從史料中尋找哪些內容是改革的農業措施,第二小組尋找史料當中能夠體現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第三小組通過史料來重點分析改革后的社會變化等等。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各自的問題后再進行匯總和總結,最后再結合現實讓學生談談改革對于當今時代的影響是什么等等。
三、史料教學結合影視資源
學生普遍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感興趣,而對于史料當中所記載的歷史事件往往沒有太大的興趣,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聯系當今的時代背景,把古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當今的一些重大事件結合起來,讓學生發現其中的相似之處或者內在聯系等等。這樣的教學有助于學生端正對于史料學習的態度,并且啟發學生從歷史史料當中獲得一些對現今生活有幫助的知識。
例如,有一檔節目名稱叫作《歷史上的今天》,這個節目就充分把當今時代正在發生的事情和歷史長河當中發生的重要事件進行了串聯,以某一個特定日期為出發點,從而整合一系列與該日期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回顧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當中,分析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它的歷史作用,筆者也曾經把這樣的方法遷移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筆者以關鍵性的年份為出發點,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思維發散。學生可以回顧某一年份的重大歷史事件,并且進行中外歷史事件的對比。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歷史觀,讓學生自主將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進行回顧、聯想和記憶。
綜上所述,史料的閱讀、理解與概括能力是學習歷史學科的基本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歷史材料,提取其中的關鍵信息,并且分析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史料的中心思想,并且依據問題設置全面、準確的材料解讀環節,對題目進行解答。
參考文獻:
[1]陳琴.初中歷史教學中“讀”教材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8(41):11.
[2]沈明春.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初中史料教學實踐與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5):9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