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探究性學習是當前新課改條件下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習方式要轉變,被動的、單一的學習方式已成為一個人學習、發展的障礙。那么,學生整天機械地聽老師傳授歷史知識,被動地接受老師簡單、重復的內容,對所聽內容一知半解。這樣下去,怎么可能學會學習,提高素質,使個人得到全面發展呢?
在新課標要求下的歷史教學,要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一種就是探究性學習。那么何謂探究性學習呢?其是指學生在學習中發現、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搜集、查閱、處理信息資料,經歷探究過程,實現問題解決,獲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方面的發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一、探究性學習的特點與作用
1.以學習歷史知識中出現的問題為探究目的
基于歷史學科特征提煉歷史核心素養,在以往的歷史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來說,多是被動的學習,學生也無興趣可言,結果也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反而留給學生更多頭疼的問題,而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再探討、解決問題。課堂上可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感受歷史,因此,探究性學習給學生創造了一個深入了解、探討歷史事件的操作平臺,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實際上,歷史學習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是基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和基于史料分析的學習的有機結合。
2.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學習為主
傳統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體現出來,學習潛能沒有被激發,而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究,這也是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所在,學生主動探究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問題,這樣就很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學生應多與教師交流溝通,建立相互合作關系,鍛煉自己的創造力,提高理解力和執行力,從做中學,激發興趣,體會到成功與挫折,也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學習難題。
3.提高知識整合與應用能力,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探究性教學中,學生不僅要學到知識,還要學會將已學的知識和未學到的知識進行整合,這就要求學生大量地閱讀史料,了解歷史情況。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整合知識來解決問題,使知識較快地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通過歷史學習,并不是把學生限定在一個死胡同、套上一種僵化的模式,人們對歷史學習需要發散思維、創新思維,更需要開闊的視野。開展探究性學習,訓練和強化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激活了學生思維。
4.培養學生的人格魅力與獨立性
蔡元培說過,教育應把人置于中心位置,教育目的在于培養人的獨立人格,開發其潛在創造力,達到人性全面發展。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事物有獨到的看法,并積極做出反應,這些都是獨立思維的表現。學生都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健康人格的體現。從2017年《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家國情懷素養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
二、歷史探究性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教師角色要轉變,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做,而不是為學生做好,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讓他們思考做什么,該如何做,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的是“指導”,而非“填塞”,教師應明確職責,應搞清探究目的是什么,怎樣探究,有明確的任務分配。
第二,多設計一些可操作性強的問題。根據現有情況,可以采取“降低難度”的策略來彌補學生認知能力和理論素養的不足,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對那些與教學內容主體聯系緊密、難度低的問題進行探究,然后再提高難度,設計有挑戰性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啟發性。
第三,探究性學習應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教師應努力打造一個活躍的課堂,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實踐、體悟,真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他們的探究激情,讓他們創造性發揮,大膽質疑,主動思考,訓練其思維。切忌流于形式,只注重表面,要把握住實質,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開發與提升。
第四,歷史教育應落實黨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說過:“教育和教學不可分割,要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歷史學科素養的建構與歷史教學密不可分,怎么選取教材中最有研究價值的史料建構學生的學科技能、經驗和品質,這是中學歷史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它將有效地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到育人本位、學生素養發展本位的根本轉型。
參考文獻:
[1]袁廷虎.基于學科素養建構的史料教學研究[J].歷史教學,2015(12).
[2]朱漢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釋義[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8(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