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滬寧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帝景初中校區,北京 100020)
奧地利音樂家莫扎特曾說過,“生活的苦難壓不垮我,我心中的歡樂不是我個人的,我把歡樂注入音樂,為的是讓全世界感到歡樂。”音樂藝術最大特點就是實踐性,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內心的情感體驗,學生中有親身參與其中,實踐中才能獲得這種感受的。
節奏是音樂最重要的構成因素之一。音樂可以沒有曲調,但永遠離不開節奏。可以說,沒有節奏,也就沒有音樂藝術。人最初的音樂就是只有節奏或以節奏為主的。只有正確奏出樂曲的節奏,才能更加準確的表現樂曲的情緒、風格、藝術特點等。在中小學的課堂中,我們都是圍繞著音樂的要素開展教學,音樂的基本要素包括: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等。其中,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教學中不可獲取的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學生節奏感知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識譜能力的法寶。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怎樣把這些復雜的節奏通過趣味性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呢,通過課堂的實踐研究,大概總結了以下幾點。
音樂來源于生活,通常課上的節奏訓練主要內容是練習學生對節奏記憶、節奏模仿以及多聲部節奏聽覺的訓練。讓學生嘗試在生活中探詢節奏,并進行模仿和表演,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到發現、探索的樂趣。在低年級階段階段,不進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全音符”等名稱和抽象概念的講述,而是通過模仿聲音,讓學生首先從感性上體驗識別,從而識別音節的長短,在延伸到音樂節奏中來。
活動一:模仿小動物:
公雞的啼鳴:

喔 喔 喔
小貓咪:

喵 嗚 喵 嗚
小鴨子: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敲門聲:

篤 篤 篤 篤 篤 篤
活動二:有節奏的進行自我介紹
這種練習非常適合在低年級開學初,讓學生用自我介紹的形式過程中感受節奏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我 叫 小 花

我 叫 某 某 某

我 的 名字 叫 某 某 某
活動三:念童謠
比如,在活動中,可以運用有節奏、有律動的童謠進行節奏編創練習,從而讓學生在練習中熟悉常用的節奏型。通過這種游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敏銳的聽奏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敏捷反應能力和記憶力
《尾巴謠》
老師:

什 么 尾 巴 長? 什 么 尾 巴 短?

什 么 尾 巴 像 把 傘 ?
學生:

狗 的 尾 巴 長 , 兔 子的 尾 巴 短,

松 鼠 的 尾 巴 像 把 傘。
變換形式練習,采取教師念童謠,學生根據童謠的節奏讀出節奏型的形式,熟悉節奏型
《拉大鋸》
(師)拉 大 鋸 , 扯 大 鋸, 姥 姥 家, 唱大 戲

(生) ti ti ta ti ti ta ti ti ta ti ti ta
(師)小花 貓, 喵喵 叫, 抓 到 老 鼠, 咪咪 笑

(生)ti ti ta ti ti ta ti ti ti ti ti ti ta
運用以上方法,學生會很快進入課堂學習,提升學習節奏的興趣,教師也可以引導同學們運用這些熟悉的節奏及動物的叫聲設計情節并進行表演。通過引導學生對節奏模仿、體驗,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對節奏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并體會到節奏是來自生活的,充滿著生命力。
節奏訓練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環節,將柯達伊教學法在小學音樂節奏教學中進行應用,借助柯達伊教學法在節奏教學方面的應用,更有利于學生掌握音樂節拍,理解音樂的不同節奏所產生的效果。
活動一:單聲部旋律模仿

譜例
首先由老師先拍擊兩遍,學生進行聽覺記憶,然后由學生模仿拍擊出來的方式進行練習。教師還可以制作一些節奏卡,利用節奏卡進行教學實踐,教師出示節奏卡,學生進行拍擊練習,這種練習可以增強學生對節奏的記憶能力,還是練習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學生們很樂于參與這樣的練習。
活動二:二聲部節奏練習
教師拍擊以下節奏型,請第一組同學進行正向拍擊,第二組同學反向拍擊,從而可以形成二聲部的節奏練習。

運用這種節奏練習,可以練習學生對老師所給節奏的速度、力度、節拍、節奏的綜合記憶能力;反向節奏練習,就更加有效的練習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把學生聽到的實際節奏與反向節奏合并,就出現了二聲部節奏,排出這兩條節奏,就是很有效果的二部節奏練習;待學生完成后,可以再加以固定的音程輔助配合節奏練習,對合唱的音準、節奏會有很大幫助。
活動三:卡農式節奏練習
二部卡農輔助練習

譜例

譜例
這種節奏練習依然需要老師與學生共同來完成,老師給出一個節奏標準,先拍擊第一小節,學生從第二小節進入重復老師拍的第一小節的節奏,這樣循環進行。這種節奏練習與前一種單旋律的練習相比要有一定的難度,它是通過讓學生記憶模仿老師給出的第一節奏的同時,用聽覺來記憶老師新拍擊出來的節奏,而且是這樣循環銜接下去,這對培養學生多聲部節奏的聽覺訓練是一個很有效果的練習。在練習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提醒學生,不要一味的用力拍擊,要在拍擊教師給出節奏的同時記住新的節奏,就不要用自己拍擊的音量前去試圖壓倒老師拍出的節奏,要讓學生在練習中體驗和諧,學會合作,合唱教學也是對學生進行“禮”的教育。
緊密結合教材中的節奏練習進行,抓住基礎節奏練習。初中教材中的歌唱內容很多,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及課堂需要,將教材進行整合,剛剛開始合唱團訓練時,盡可能的引導學生多唱些和聲規整的作品,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和聲感覺,培養學生們聲部之間的相互傾聽;訓練一段時間后再進行一些簡單的復調歌曲練習,培養學生合唱時的層次感覺;然后再用風格有變化的、中間有變調的作品給學生練習,這樣循序漸進的科學訓練,老師和學生們就會在合唱教學中教學相長同時提高。
如《美麗的夢神》在歌唱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運用節奏律動來為歌曲伴奏,這首歌曲是一首復拍子的歌曲,節奏型較密集,在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固定節奏,為歌曲伴奏,加深了學生對9/8拍的認識,降低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節奏練習的同時,也可以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再比如也可以將節奏律動練習用在很多欣賞教學中去,如《蟑螂之歌》是一首墨西哥的民歌,歌曲節奏型較復雜,旋律中有大量的切分節奏、附點節奏、休止符,在欣賞教學中教師課將節奏進行拆分,進行節奏接龍練習,如譜例:
步驟一:熟悉節奏型

步驟二:師生節奏接龍

步驟三:二聲部節奏練習

除以上方法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不同打擊樂器進行多聲部的伴奏,這樣大大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
總之,節奏的趣味教學,是培養學生識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實踐,學生的節奏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多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讓學生通過不斷參與、體驗,來理解音樂要素的作用,不斷提高識譜能力。以上是就新課改下關于節奏學習和訓練的的實踐與研究,相信在新課改這樣一個信念的支持下一定能將有趣的音樂教學進行到底,直至師生共同體驗到音樂教學帶來的無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