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 賀志昊 王明進 安 進
(1.畢節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貴州畢節 551700;2.畢節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貴州畢節 551700;3.大方縣興隆鄉人民政府,貴州畢節 551617)
早在1871年在立陶宛的一個地方首次被報道牛的地方流行性白血病,在牛群當中,多頭牛的脾臟出現淺黃色的結節,限于當時的診斷條件,只是簡單的認為這是一種未知的傳染病造成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直到1969年牛白血病病毒才被分離出來并被證實。貿易全球化的發展業帶動了各個國家牛肉、如產品和其他的相關產品的交易和發展,這也為牛白血病病毒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從20世紀的后半頁開始,由于該病毒的傳播和蔓延,歐洲一些國家開始對此病重視起來并聯合制定計劃消滅該病毒。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在本土領域范圍對該病實行了凈化政策,大部分地區的牛白血病病毒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在東歐地區牛白血病病毒的流行依然盛行。在加拿大的奶樣品檢測當中發現牛群的白血病感染率達到了90%以上。2007年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安格斯群和肉牛群牛白血病的感染率在30%到50%之間,其他國家牛白血病的感染率不等。
我國關于牛白血病最早的報道是1978年在烏魯木齊被發現和報道的,在隨后的幾年里我國其他地區如江蘇、吉林、上海等地區都有報道此類疾病的發生和流行。1982年我國學者杜念興對南京和上海地區的牛群進行了牛白血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調查的9個牛群當中,只有3個牛群是陰性的,其余的6個牛群的感染度高低不等,低感染度的牛群陽性率在2%左右,高感染度的陽性率在61.7%左右。在2010年,楊澤林等人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對11個縣區的安格斯,黃牛和水牛的血清樣品做了牛白血病病毒的檢測,發現牛白血病病毒的感染率在2.7~52.5%左右。
牛白血病的傳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水平傳播,一種是垂直傳播。其中水平傳播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水平傳播的范圍非常廣,傳播媒介業非常多,對于疾病的預防來說是一大難題。以感染牛或者其分泌物為媒介的傳播是最直接的一種傳播方式。有研究發現散養的牛群感染牛白血病的概率非常大,因此一旦發現牛群中有牛白血病的感染者,就要立刻將健康牛和感染牛進行隔離飼養,這樣有利于對該病的控制。以寄生蟲為傳播媒介的感染也會引起牛群感染白血病病毒。當昆蟲攜帶有這種病毒后在一段時間內叮咬健康牛群后就會引起健康牛的感染。有研究發現在夏季,牛虻繁殖速度的加快可以加快牛白血病的感染概率。以醫療器械為傳播媒介也可以引起健康牛群的感染和發病,這在牛場中很常見。如牛場的飼養人員在使用注射器、針頭去角器等未經消毒處理就將其應用到下一個牛只,很有可能會將病毒傳播給下一個健康牛只。
垂直傳播在牛群眾業非常常見,如經過母嬰傳播或者懷孕牛的圍產期傳播,圍產期的病毒可以通過胎盤、產道將病毒傳播給胎兒。國外有學者對牛白血病的后代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在24頭小牛的感染者當中,有14頭小牛是通過胎盤傳播的,有10頭是經過產道傳播的。這一結果顯示,牛白血病的垂直傳播方式最重要的還是胎盤傳播。
評價安格斯最重要的指標是牛的產奶量,這同時也直接關乎著安格斯養殖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當地的社會效益。從牛白血病被第一次分離出來和確認到目前的研究,牛白血病對安格斯的產奶量的影響都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論,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研究發現牛群感染白血病后會在整體上降低牛的產奶量。與之結果相類似的研究發現,牛白血病引起的淋巴細胞增多癥和淋巴細胞瘤會嚴重導致安格斯產奶量的下滑,尤其是對高產安格斯的影響更明顯。但是也有一部分研究發現,牛白血病的發生對牛產奶量沒有相關性,甚至有研究發現患病牛的產奶量比健康牛還要高。但是無論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無論是白血病發生在哪一個階段,該病的控制以及對生產的影響還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的。
前段時間網上有段曝光問題肥料的視頻,我們暫不討論該肥料是否違規,是否不合格,但是在視頻中提到這個向當地分銷的農資商,竟然實現了零庫存管理。這是多少企業夢寐以求的事情呀。如果這套管理辦法再進行完善,形成一套管理軟件,那對我們農資行業可真是一大幸事。
在單價比較高的動物當中,安格斯算得上是一種名列前茅的經濟動物,據目前的市場價格看,一頭安格斯牛的價格在2到3萬左右,正常情況下,牛的飼養周期是6到8年。有研究表明,牛白血病感染者在安格斯場面臨著嚴重的風險,尤其是年齡比較大的患病安格斯,面臨的風險更大。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牛白血病的感染病例當中,其淘汰率比無臨床癥狀的牛的淘汰率高出一些。加拿大學者對8個省4000多頭安格斯進行了跟蹤和調查發現,牛白血病陽性的死淘率要高于牛白血病的陰性牛只。總之,牛白血病的感染會加快安格斯的提前淘汰,且隨著安格斯年齡的增長,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無疑是對安格斯養殖企業的一個嚴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