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三成,雷云峰,呂學斌,康潤敏,楊加豹,葉勇剛,于吉峰,鐘志君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1.1 基本情況 四川盆地北緣深丘,生態環境良好,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仍有部分村民生活在貧困線下。2008年以來,該區域以生態養殖為發展理念,打造出有一定影響的品牌,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走出了一條“互聯網+小農戶”的精準扶貧發展模式,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筆者隨機抽樣對9個行政村的71個養殖戶進行了入戶訪問,調研覆蓋人口335人。結果顯示,該村為典型傳統小農戶經營方式,具備發展小規模標準化養殖所需要的資金、勞動力和飼料等基本條件。
1.2 養殖的品種及規模 飼養的品種主要有外種豬、川藏黑豬、土雜豬,其占比分別為54.93%、39.44%和18.31%。仔豬來源包括自購、合作社購買和自繁,三種方式分別占30.98%、29.58%和23.94%。
在71戶養豬戶中,存欄生豬518頭,上年度出欄540頭,出欄率僅為104.2%,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數,戶均存欄生豬7.3頭,出欄7.6頭,其中母豬養殖戶占23.94%。
上述結果表明,生豬品種比較雜亂,種豬生產水平參差不齊且普遍偏低,種豬來源不清楚,養殖生產規模小,仔豬來源渠道多。
1.3 圈舍及設施 戶均有圈舍3.93間,戶均豬舍面積29.6m2,每個圈舍7.53m2,頭均占用圈舍4.04m2,但多數圈舍的長寬比例不合理,不方便豬只調頭。圈舍地面幾乎為水泥地面,主要采用水沖糞,圈舍比較潮濕、陰暗。
94.37%的養殖戶采用飼槽飲水,5.63%的養殖戶安裝飲水器。92.9%的養殖戶采用水泥飼槽,僅有5.6%的養殖戶采用不銹鋼飼槽。圈舍沒有冬季保溫和夏季降溫設施,母豬戶也沒有補飼欄。28.17%的農戶配備有沼氣池,戶均貯糞池容積15.48立方米,均沒有糞污灌溉管道。
結果表明,農戶的圈舍利用率低,圈舍不標準,缺乏飲水、保溫、降溫和補飼等基本設施,糞污處理和利用設施不完善。
1.4 飼料 精飼料主要有玉米、小麥、稻谷、黃豆、麥麩、米皮等,其中100%的農戶使用玉米、使用小麥的占27%、使用黃豆的占32.86%、使用麥麩的占34.29%,季節性使用紅苕的占54.29%、使用打米糠或統糠的占75.71%。精飼料以自產為主,少量從當地購買。青飼料主要有甜皮菜、菜葉、紅苕藤等13種,全部為自產。
采集了部分配合飼料和飼料原料進行測試,結果顯示,自配料蛋白質為5.96%~12.43%,平均9.57%,遠不能滿足豬只的需要。自配料部分產品粗纖維水平分別達到18.5%和13.9%,大大高于75千克體重至出欄10%的高限。部分自配料黃曲霉毒素B1為15.4μg∕kg,高于仔豬配合飼料標準(≤10μg∕kg)。自配料微量元素缺乏,鋅元素含量較低。
1.5 飼養管理 飼喂仔豬多采用商品顆粒配合飼料或20%濃縮料,其中均含抗生素。生長育肥豬采用商品豬用濃縮料+玉米+打米糠(或統糠、麥麩)+青飼料或農戶自產及當地購買飼料原料日糧類型。精飼料的飼喂量沒有進行稱量,飼喂量遠不能滿足豬的營養需求,豬的體況總體較差。青綠飼料使用也不合理,有的采取生喂,但未經切細和清洗,導致寄生蟲感染比較嚴重,有的采用煮熟,不僅降低了適口性,而且破壞了其中維生素。
78.8%的農戶使用井水,11.2%使用所謂的自來水(未經處理的山泉水),4.23%直接使用山泉水,對不同來源的飲水采樣進行菌落計數分析,井水的菌落數低于飲用水標準,而自來水和山泉水的菌落數大大超標,其中,自來水為山泉水的1.58倍,原因可能是自來水和山泉水因為與周邊環境接觸面廣從而增加了各種細菌污染的概率。
仔豬平均上圈重16.27kg,肥豬出欄體重111.87kg,平均肥育期8.92月,平均日增重357.25g,生產水平極低。
圈舍潮濕、清潔衛生差。僅有1.4%的農戶有飼料和生產成本記錄,21.1%有免疫和用藥記錄,未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
結果顯示,飼養管理粗放,能量水平太低,蛋白質、氨基酸缺乏,而且不平衡,導致外觀表現毛色差。生豬生長緩慢,飼養期長,導致生產性能低,生長緩慢,耗料比高,青綠飼料使用不合理,寄生蟲感染比較嚴重,用藥也不夠規范,可追溯的資料記錄不完善,水質差,難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1.6 疫病情況
1.6.1 發病 疫病以感冒、腹瀉和寄生蟲為主,其中感冒發生率為5.79%,腹瀉發生率則高達24.64%,區域內層發生口蹄疫與豬丹毒各一戶,統一運豬進圈后腹瀉及感冒發病率高發。生豬主要感染寄生蟲為線蟲(蛔蟲和食道口線蟲)、球蟲和體表寄生蟲-疥螨。其中消化道線蟲陽性率為75%(食道口62.5%,蛔蟲37.5%),球蟲陽性率為12.5%,體表寄生蟲陽性率為14.49%。其中蛔蟲EPG(每克糞便蟲卵數)為243~3429個,食道口線蟲EPG為364~1459個,1份糞樣中球蟲OPG(每克糞便卵囊數)達15750個。
1.6.2 免疫 農戶都是由獸防站進行統一的春防秋防免疫,疫苗為國家強制性免疫的豬瘟、口蹄疫2類疫苗,沒有免疫其他疫苗,自繁自養農戶同樣存在只免疫這2類強制性疫苗的情況。
1.6.3 消毒 農戶多是獸防站統一消毒,僅23.19%的農戶使用常用消毒藥物進行消毒,均未使用含能殺滅體表寄生蟲藥物的消毒劑。消毒劑型較為單一,消毒頻率嚴重偏低,75.36%的農戶年均消毒次數不超過4次。
1.6.4 寄生蟲驅蟲 在使用驅蟲藥物方面差異較大,同批豬不驅蟲的農戶占18.84%;同批豬驅蟲1次(間隔10個月)為18.84%;同批豬驅蟲2次(間隔5個月)為21.74%;同批豬驅蟲3次(間隔1個季度)為28.99%;同批豬驅蟲4次及以上(間隔2~3個月)為11.59%。此外,在寄生蟲藥物選擇方面,所有戶均使用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進行驅蟲,且在本區域至少5~6年未更換藥物。
1.6.5 腹瀉性病原分析及耐藥性 抽樣采集生豬糞便進行細菌性腹瀉病原的鑒定,大腸桿菌28.57%,沙門氏菌14.28%。通過建立磺胺類、氯霉素、四環素、β-內酰胺酶、喹諾酮等耐藥基因的PCR檢測方法對大腸桿菌的耐藥基因進行檢測,其中氟苯尼考與四環素耐藥基因的檢出率為85.71%,喹諾酮類與磺胺類檢出率為14.28%,與問卷調研的結果相符,該區氟苯尼考及土霉素使用頻率高,長時間使用這幾類抗生素,導致較強耐藥性。
1.7 合作社生產經營狀況 采取“合作社+公司+小農戶”模式,合作社現有會員2901戶,公司以高于市場價收購,目前存欄生豬1064頭,合作社從某企業引進川藏黑豬斷奶仔豬,按每頭500元發放給農戶,并與農戶按2100元∕頭的價格回收。已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系列品牌,通過“遠山結親·以購代捐”“私人訂制·一品一家”“扶貧體驗餐廳”等模式進行銷售,迄今結對“城里親戚”1200多戶,去年出欄生豬780頭,采用線上、線下、體驗店等方式進行產品銷售,目前已建有實體體驗店5家,去年銷售臘肉9.136噸,香腸233.526噸,實現產值110萬元,戶均增收3200多元。
1.8 產品的安全性 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養殖的豬有一定數量黃膘豬肉出現,偶爾也有囊蟲豬肉出現,說明產品安全性不夠高。同時,采集了12頭豬肉樣品,對其中重金屬和抗生素進行了檢測,從豬肉中檢測出了砷、汞、鎘和鉛,但均低于限量,抗生素均未檢出。
2.1 缺乏系統的產業發展規劃及高效產業模式 沒有指導小農戶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的系統發展規劃,生產隨意性很強,一方面難以確保養殖業發展所需的飼料原料,同時難以消納養殖業產生的廢棄物,不能實現種養結合。同時,缺乏高效的產業模式,產業鏈各環節未形成有效的利益連接機制。
2.2 品種來源不清,生產性能低 調研發現,品種性能參差不齊,產品整齊度差、生產效率不高、產品安全難以得到保障,造成小農戶飼養效益低。品種良種化程度低,一方面難以滿足高效標準化生產的需求,另一方面難以確保產品的一致性和整齊度。
2.3 標準化程度低,設施簡陋 圈舍不標準導致利用率不高,圈舍地面坡度、平整度不規范,導致糞尿沉積,圈舍清潔衛生差。設施簡陋,缺乏飲水和規范的飼槽設施。無仔豬保溫、補飼和防暑設施,難以為豬只提供良好的環境,影響豬只的生產發育,甚至導致感冒、拉稀等。必須大幅度提高設施化程度,為豬只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2.4 關鍵養分缺乏,飼料原料配合不科學 關鍵養分日糧能量水平太低,蛋白質、氨基酸缺乏、部分飼料粗纖維含量超標,而且不平衡,導致生豬生長緩慢,外觀表現毛色差。蛋白飼料僅有少量豆類,雖然有一定數量的菜籽餅,但未有效利用,缺乏蛋白質飼料。青綠飼料雖然比較豐富,但利用不合理,沒有清洗,部分采用煮熟飼喂,部分自配料黃曲霉素超標,存在豬肉安全性隱患。
2.5 疫病防控不規范,產品安全性不高 只進行了國家強制性免疫的豬瘟、口蹄疫免疫,未免疫其他疫苗。消毒頻率低、消毒劑型單一。驅蟲不規范,寄生蟲病比較嚴重。氟苯尼考及土霉素使用頻率非常高,長時間單一使用這幾類抗生素,加之沒有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造成較強耐藥性。重金屬雖然沒有超標,但仍有檢出。
2.6 飼養管理粗放,缺乏標準化飼養管理技術 日糧搭配不合理,飼喂量不足,管理粗放,圈舍清潔衛生差,飼養周期長,出欄體重過大。
2.7 農戶防疫意識淡薄,疫病風險大 除春防秋防免疫了豬瘟、口蹄疫,未進行其他重大傳染性疫病免疫,存在極大風險。消毒頻率嚴重不足,外來人員不經消毒自由出入圈舍,疫病傳播風險大。
2.8 養殖規模小,產品單一 養殖規模小,生豬年出欄7頭,部分為自己食用(年豬),商品率不高。產品主要為腌臘制品,種類單一,缺乏受市場歡迎的冷鮮肉和加工產品,產品質量和整齊度不高,缺乏現代養殖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生產效率難以提高,產品溯源難以實現。
3.1 作好頂層設計,培育新型農業主體 以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理念,充分整合各種資源和要素,完善產業鏈,做好小農戶標準化養殖發展頂層設計。根據當地資源條件、農戶經濟實力、種植土地面積、農戶意愿等編制包括仔豬擴繁、養殖規模、品種結構、品牌打造、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小農戶養殖發展規劃,依據現有條件,優化生產布局,實行種養結合。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建立利益共享、農戶利益適當保底(保護價)機制,延長產業鏈、保障供應鏈、完善利益鏈,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3.2 推廣優良品種,提高良種水平 與相關企業合作,建立仔豬擴繁基地,推廣優良品種(配套系),提高生產效率,確保產品的一致性和整齊度。
3.3 提高標準化程度,推廣設施化養殖 因地制宜,開展小農戶標準化豬舍改造,具體內容有增加自動飲水器、飼槽,增設保溫、防暑和補飼設施等。對自來水和山泉水進行有效處理,為豬雞提供更好的生長發育條件。
3.4 利用當地資源,規范日糧配置 推廣蛋白質專用濃縮料,嚴格控制玉米、麥麩、米糠等飼料原料的收獲、貯藏,防止霉變,開展飼料中重金屬、黃曲霉素、赤霉烯酮和農殘等監測,確保產品安全。
3.5 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和集成,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加強飼料高效利用、精細化飼養管理、健康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品質量精深加工及安全檢測與追溯、物聯網技術、小農戶智慧農業技術等小農戶標準化關鍵技術研究,補齊發展短板,提高標準化水平,實行精細化經營,為小農戶標準化養殖提供技術支撐。
3.6 嚴格疫病防控,提高產品安全性 制定免疫、驅蟲和用藥技術標準,規范疫苗、藥品、添加劑的管理和使用,作好驅蟲工作,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
3.7 強化產品開發,搞好市場營銷 開發深受市場歡迎的冷鮮肉等新產品開發,同時改進腌臘加工工藝,嚴把質量觀,確保產品的安全性、一致性和整齊度。加強產品的宣傳和市場營銷力度,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物聯網技術手段,做好產銷對接,實行訂單生產,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和銷售區域。
3.8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技術水平 通過“請進來”和“送出去”等多種方式提升技術人員業務素質,打造一支技術過硬的技術和市場營銷人才隊伍。對養殖戶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咨詢、培訓和現場指導,提高從業人員技術水平,為小農戶養殖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