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戰略性轉型,地方戲曲仍面臨諸多發展困境。廣東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促進地方戲曲的繁榮發展是推動佛山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佛山戲曲的生存現狀,研究提出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戲曲發展新思路。
【關鍵詞】市場經濟;演出市場;文化產業;戲曲發展
廣東佛山是歷史底蘊和現代氣息共同交融、經濟與文化競相輝映的現代化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亦是世界級、國家級非遺——粵劇的發源地,廣東省正著力構建“文化佛山”與“經濟佛山”并駕齊驅、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地方戲曲仍面臨著諸多生存發展困境,如觀眾和市場萎縮、后繼人才匱乏、場地和經費短缺等問題,隱憂重重。
下面圍繞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佛山地方戲曲生存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未來發展路徑。
一、佛山地方戲曲生存現狀與困境
(一)戲曲生產原創力不足
近年,佛山戲曲創作數量不斷增多,作品風格和表現形式也日趨多樣,但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認可的精品依然缺少,其有“高原”缺“高峰”,存在原創力不足的現象;文藝領軍人物、拔尖人才不足,部分門類甚至出現人才匱乏、青黃不接的現象。原創力不足已成為制約地方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佛山民營戲曲團體多,如登記在冊的私伙局就有500多個,但大多數團體都沒有固定的排練、演出場館,高昂的場租費使劇團的生存環境變得更艱苦,而且維持劇團運轉,更換道具、服裝消耗較大,得不到及時添置和更新,演出質量大打折扣。如何整合藝術力量,進行大膽的創新與探索,增強院團的發展活力,亟需各方努力。
(二)傳統戲曲演出市場不景氣
受社會發展的各種因素影響,多元化的娛樂方式將觀眾拉離劇場,當下的社會和青年觀眾缺乏對傳統戲曲藝術最基本的了解,觀眾老齡化嚴重,市場空間越來越小。雖然地方戲曲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是在消費上,市民還未完全養成購票看戲的消費習慣,如果免費“送票”則一哄而上。此外,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村人口數量銳減,因此地方戲曲需要與時俱進,吸引城市觀眾。
此外,戲曲演出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壓價競爭等擾亂市場規則和秩序的行為。這種互相壓價行為會導致戲曲演出市場整體低價,令許多專業團體都受影響,客觀上也造成了惡性競爭的結果。
(三)管理體制和藝術生產機制不完善
戲曲院團在管理體制和藝術生產運行機制改革方面的力度和深度不夠,缺乏有效的藝術生產考核和評估機制,導致院團在戲曲創作過程中難以預知藝術市場的反應,只能憑經驗評估藝術市場的風險指數;沒有科學的市場調研以及嚴格的成本核算制度,對打造兼具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文藝精品存在較大的困難。
(四)戲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乏力
在“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主要任務中,文化部明確“以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將文化產業發展放到了國家戰略高度。然而,在中央以及各級地方政府花大力氣資金扶持文化產業的同時,文化產業普遍缺乏創意、歷史底蘊挖掘不足,不沾地氣的缺陷也被暴露無遺。佛山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佛山文化創意產業分布零散,總體上沒形成氣候與規模,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城市的新標桿。
佛山戲曲的現狀雖有“憂”,但在各界不懈探索和實踐中,發展趨勢是積極的。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把戲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升到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層面,弘揚民族精神,重構文化生態,給戲曲事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二、佛山地方戲曲發展思路研究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對戲曲的傳承發展高度重視,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給戲曲事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進入新時代,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求相一致、與地方戲曲自身發展規律相符合的管理體制和藝術生產運行機制,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戲曲文化底蘊和價值底氣,使文化自信長久保持并充分發揮作用,是佛山地方戲曲新的文化使命。
(一)創新戲曲院團藝術生產機制
戲曲文藝院團要適應文化市場需求和受眾審美習慣,創作導向正確、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探索采用生產制作人制度、名人工作室、項目招標制等多種新的藝術生產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藝術生產格局。建立科學的市場調查機制,在藝術生產前開展市場供求信息評估工作,促使藝術生產獲得較為準確的市場依據;建立嚴格的成本核算制度,根據市場分析,計算生產支出和資金投入,爭取以較小的成本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完善經營機制,注重培養文化經紀人,培育演出中介機構,健全營銷環節,同時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引導文化消費傾向,積極開拓演出市場。
(二)“走出去”強化品牌傳播與市場推廣
文藝作品“走出去”是文藝發展繁榮的重要標志,佛山從文化大市邁向文化強市,打造了一批文藝精品,這些文藝作品也不斷推動著城市文化發展,為佛山文化贏得了口碑和影響力。文化的影響無形且深遠,以本土文化為基點,向外推廣文藝精品,既能宣傳城市形象,又能形成本土文化品牌的強大輻射力,助力地方經濟的發展。
通過開展精品巡演、對外文化交流演出,舉辦有質量和有權威性的研討會,將有新意、有成績的劇目拍攝成戲曲電影和電視藝術片等方式,促成一批刻上佛山烙印的戲曲精品走出嶺南,登上全國乃至世界的舞臺,將為文化品牌打造和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大力培育觀眾與市場,實現活態傳承
觀眾是戲曲賴以發展的基石,只有不斷培育愛好者,傳承和發展才能建立良性循環,實現活態傳承。一方面,積極通過開設校園戲曲體驗班,開展戲曲文化講座,制作戲曲影像教材、知識讀本,與電視、電臺、網絡等媒體合作開展優秀劇目的展播和宣傳推廣活動等,多渠道多載體傳播弘揚佛山戲曲文化,加強學校的粵劇通識教育,實現普及宣傳工作的常態化。另一方面,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通過政府補貼,平抑演出票價,推動戲曲低票價演出,促進戲曲文化消費,開拓院團的演出空間,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為戲曲培養更多的觀眾和戲迷。
(四)注重院團建設,提升核心原創力
發展戲曲藝術必須要有充足的劇團創排、劇場演出和展示平臺,在不斷的展演、打磨與宣傳推廣中鍛煉人才、塑造經典、培育觀眾、擴大市場。因此,要重點推進戲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建設具有地標性的戲曲創排展演空間和配套設施;鼓勵民營戲曲團體發展,加強民營劇團行業管理,支持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創新運行機制,給予創作引導扶持;推進文化館等排練表演場所向戲曲團體免費有序開放。同時,加強文藝隊伍建設,建立發現、培養、推出戲曲青年創作、表演人才的工作機制,形成行當齊全、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培育一批高水平創作人才,造就一批德藝雙馨名家。
(五)打造文化經濟圈,促進戲曲與其他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將戲曲文化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打造文化經濟圈,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一方面,以非遺藝術生產流程的開放性展示,帶動一片文化產業衍生、發展,在拉動當地旅游的同時使非遺文化得到傳播和傳承,實現活態的存在與互動,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經濟模式。另一方面,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粵劇生態圈,對粵劇及省內主要劇種資源進行整合,以戲曲創作、演出展示、培訓基地為基礎,輻射娛樂、旅游、餐飲、住宿等業態,建設集戲曲文化欣賞、體驗、學習一體化的聚集區,帶動戲曲產業價值鏈增值、整體發展,打造戲曲文化創意產業帶。
相信佛山戲曲在當代藝術家以及各界的合作努力下,必將會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需要,健康穩定地發展,出精品、出名家、枝繁葉茂,開創傳承發展新局面與地方經濟的發展相匹配,迎來新的春天。
(佛山粵劇傳習所(佛山粵劇院),廣東 佛山 582000)
參考文獻:
[1]董雨萱,葛偉,謝竹.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保護與傳播[J].科技傳播,2019(11).
[2]程靖淇.市場經濟下戲劇產業化發展研究[J].戲劇之家,2019(22).
作者簡介:錢燕萍,(1986—),女,漢族,廣東佛山,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文化產業、戲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