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河北省邯鄲市的趙女士,初診:乙型肝炎病史3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陽性,屬大三陽。臨床表現為胃脹、食欲差、大便不暢、服藥口覺癢,有時口苦咽干,有時乏力,有時胃痛,晨起口酸,睡眠容易早醒,小便黃,舌暗苔膩略黃,脈細。中醫辨證為濕熱留戀,肝胃不和。治擬清利濕熱、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用茵陳蒿湯合加味逍遙丸化裁。
處方:赤白芍、丹參、茵陳各30克,炒山梔、柴胡、干姜、枳殼、陳皮、虎杖、熟大黃各9克,甘草、竹葉各6克,石斛、清半夏、枸杞子各12克,炒蒼術、炒白術各15克。
復診:諸癥減,化驗正常,睡眠可,舌苔膩脈細。原方改熟大黃6克,桂枝、干姜各4.5克,加黃芩6克,連翹12克。每日1劑。 復查肝炎分型,大三陽轉小三陽。自覺鼻塞,咽癢有痰,舌暗苔膩,脈沉。考慮風邪外犯,方用玉屏風散、過敏煎、當歸芍藥散加減,兼以疏風散邪。
處方:丹皮、生黃芪各15克,連翹、白術各12克,桔梗、甘草、白芷、防風各6克,柴胡、烏梅、辛夷花、蟬衣、黃芩各9克,當歸、云苓、川芎各12克,丹參30克,茵陳、赤白芍、白花蛇舌草、生薏米各25克。每日1劑。
復查:后半夜易醒,大便如常。去辛夷花、白芷、桔梗,加石斛12克,大棗6枚,熟大黃、通草各6克,炒山梔9克,桃仁12克,鱉甲15克。其后長期間斷服用中藥,復查肝功能仍穩定在正常范圍。
慢性肝病尤其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國發病率很高,臨床常表現為脅痛、脘腹脹滿、黃疸、乏力體倦、腰膝酸軟等,是形成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其病位一般認為主要在肝,同時與膽、脾胃關系密切,與腎也有一定關系。慢性肝病實際上經常表現肝脾腎同病,所以臨床常需要肝脾腎同治。
慢性肝病就病因而言,多由感受濕熱疫毒之邪所致,與飲食失宜、過嗜醇酒也有關系。病機多是濕熱等邪毒留戀不去,導致氣血淤滯、肝脾腎俱損。肝有肝氣郁、肝陰虛之分;脾有脾氣虛、脾陽虛之別;腎有腎陰虛、腎陽虛或陰陽俱虛之異。臨床上應該根據具體表現,肝脾腎病機側重點不同,靈活選方用藥。
慢性肝病臨床表現為黃疸者,陽黃多濕熱,陰黃多寒濕,治療當重視清熱利濕解毒和疏肝健脾治法,方劑應用茵陳蒿湯、當歸芍藥散、當歸補血湯等,可隨證加減。現代臨床許多學者重視涼血活血,所謂“治黃先治血,血行黃易滅”,也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臨床觀察發現,乙型病毒性肝炎常隱匿發病,發生發展過程中,也常有急性發作加重的情況,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濕熱邪毒內伏。因此,無論有無濕熱壅郁的證候,均可隨方加入茵陳、連翹、板藍根、白花蛇舌草、雞骨草、青葉膽等,以清熱利濕解毒。
臨床表現為脅痛、口苦、腹滿者,更當重視肝膽,從少陽論治,可酌情選用小柴胡湯、柴胡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干姜湯等類方。有時更可把柴胡湯類方與茵陳蒿湯合用,也能取得良好療效。
趙進喜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腎病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治療糖尿病及其多種并發癥(如糖尿病心、腦、腎、眼底、胃腸、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腎病、內科雜病和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盆腔病以及小兒多動癥、遺尿癥、抽動穢語綜合征等疑難雜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