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東
[摘 要]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關系到農村基層的穩定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各地應搞好農村集體經濟。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并提出促進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徑及工作對策。
[關鍵詞] 集體經濟;基本原則;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 F32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2-10-2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證。當前特別是一些欠發達農村地區,基礎薄、資源少、區位差,自我發展難度大,成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突出短板。如何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步伐,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繁榮農村產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結合長期在農村工作的實踐、調研,筆者提出一些建議。
1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自力更生與政策扶持相結合,以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為目標,以村級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等要素有效利用為紐帶,充分調動黨員干部和群眾積極性,增強村級集體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水平,全面推進村級集體經濟較快增長,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2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農村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在明確農戶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按照中央關于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要求,開展集體農業規模經營。
二是堅持依法進行農村土地流轉。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規范實施土地流轉,切實維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
三是堅持土地的農業用途。實行集體規模經營不得改變土地的農業屬性,支持農業生產規模化、品牌化、品質化。
四是堅持村集體經營。產業項目必須以村集體為實施主體,可以在經營中創新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的模式。
3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村級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義不容辭的基層責任單位,要因村制宜,利用好、經營好本村資產、資源等發展要素,采取如下發展路徑。
3.1 發展資源開發型經濟
一是加強集體“家底”清查,對集體資產資源要做到“有數有底”。利用好清產核資成果,加強對集體閑散的果園、林地、堆堤、養殖水面、機動地和“四邊”(路邊、田邊、水邊、房邊)等農用地、“四荒”地,以及閑置的村辦工廠、倉儲、學校等建設用地進行規范管理,加快推進資源發包,增加集體收入。二是結合某些地區正在進行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農房條件改善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作,鼓勵村集體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工作,對于整理滲溢出的土地、水面等資源歸村級集體所有,可由村級集體統一發包,增加集體收入。三是鼓勵村集體依法規模流轉土地,村級集體受農戶或工商企業委托統一組織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可依法收取適量管理費用,增加集體收入。四是支持村集體清理規范資源發包,對清理出的不合理、顯失公平或嚴重損害集體利益的合同,要依法依規予以撤銷、變更等處理。積極開展農村集體“空間治理”,清理整合零散土地、堆堤、溝塘等集體資源。對清查出被強占、侵占的集體資源,收歸集體公開發包,并依法按規追回應上交的承包費;侵占且協商不成功的,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等,堅決予以打擊。
3.2 發展物業建設型經濟
一是鼓勵村集體對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廠房、倉庫等各類資產進行整修、翻建或升級改造,盤活村級集體資產,通過公開招標出租,增加集體收入;二是鼓勵村集體獨立或聯合其他村,利用村集體自有資金或上級扶持資金、社會幫扶資金等,在城鎮街道、人口集聚區、工業集中區等具有區位優勢的地方,采用“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購置)、統一租賃、產權獨立、收益歸村”的模式,新建或購置標準廠房、農貿市場、商鋪店面、寫字樓和倉儲等經營性固定資產,增加集體長期穩定的物業租賃收入;三是鼓勵高鐵、高速、國道沿線的村莊,在交通、城管等部門統一規劃下,通過廣告位租賃、扶建髙炮廣告牌等形式,獲取穩定收入。
3.3 發展服務創收型經濟
一是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利用本地區位優勢,興辦農業新型服務實體,為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和烘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增加村級集體服務收入;二是鼓勵村集體以勞務承包方式承接農村養老、殘疾人護理、鄉村公路(綠化)養(管)護、道路河道保潔等社區服務項目,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力量。
3.4 發展產業帶動型經濟
一是結合村級實際,因地制宜,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成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入股經營,發展四青蔬菜、草莓、稻蝦、林果等特色種養殖產業;二是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開展土地流轉,推進村集體適度規模經營全覆蓋,引入社會資本發展現代農業項目,為經營主體提供基礎設施有償服務;三是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等國家政策機遇,通過農民入股、招商引資等形式,成立旅游開發公司,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四是鼓勵以村集體為主體,聯合社會資本、供銷社等力量建設農村電商產業發展平臺,形成“一村一品一店”的電商營銷模式。
3.5 發展集體經營型經濟
一是鼓勵村集體牽頭領辦村集體土地股份合作社或村集體農場,利用自有資金或依托各類上級財政獎補資金等,采取集體統一經營的方式,通過規模經營取得經營收益,提高集體經營收入;二是鼓勵村級積累豐厚的村集體,通過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合作,以設立加工車間、建設加工設施和冷庫儲藏、發展產地初加工等形式,將加工增值收益更大程度地留在村集體,增加集體經營收入。
4 推進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措施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不是靠村集體單打獨斗,是上下各層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有關單位、經營主體、能人大戶等都要共同發力、長期堅持的事情。
4.1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一是有條件的地區可整合有關項目和資金,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向村級集體領辦的家庭農場、土地股份合作社項目適當傾斜;二是對村企合作開發、投資興建的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先列入規劃,在安排基礎設施項目和資金時適當傾斜;三是對政府撥款、減免稅收等形成的資產歸村集體所有和經營;四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中形成的掛鉤指標,可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五是鼓勵村集體開展土地整理和村莊整治,經實施、驗收確認后,所產生的補充耕地指標獲得的收益直接返還村集體經濟組織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
4.2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鼓勵金融機構針對村集體依法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大型農用機械、林權和水域灘涂使用權等抵押貸款,開展存單、保單、股權、知識產權等質押貸款;二是政府出資設立的投融資公司或融資擔保公司,要積極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融資服務。
4.3 加大稅費優惠力度
一是稅務部門要認真落實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稅費優惠政策,對村集體符合稅收政策相關規定的免征契稅和印花稅;二是對村集體領辦或參股各類經濟實體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減征免征相關行政事業性收費;三是對村集體銷售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四是按稅法規定對村集體有關經營項目免征增值稅,國家指定收購部門與村集體、農民個人訂立的農副產品收購合同,免征印花稅;五是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符合條件的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六是對村集體物業出租以及公共事業工程所征收的有關稅收形成的地方財力,可實行獎返,用于支持村集體發展集體經濟。
4.4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一是鼓勵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年輕干部、退休干部到村任職;二是鼓勵外出務工人員、本村鄉土人才、城鎮工商企業經營者、高校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和退役軍人等各類優秀人才到村創業、就業或提供技術服務;三是大力實施村干部能力提升行動,每年對村干部開展惠農政策、特色產業發展、項目經營管理等培訓,培訓可采取邀請專家學者進行集中授課、到村級集體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進行現場觀摩學習等形式,切實提高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本領和能力。
4.5 加大結對幫扶力度
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發〔2015〕34號)精神,各地對農村地區的脫貧攻堅幫扶力度將不斷加大,扶持政策將不斷出臺。采取產業帶動、項目幫扶、資金支持、就業扶貧等多種形式,扶貧項目將不斷在基層實施,以幫助經濟薄弱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農村地區特別是經濟薄弱村集體更要抓住各層各級脫貧攻堅幫扶政策機遇,緊密結合本地區實際,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實施扶貧項目幫扶,逐步將“輸血”幫扶轉變為“造血”幫扶。
5 結語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對農民、農村、農業“三農”工作開展影響重大,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的號召下,各層各級特別是鄉村基層干部要在謀劃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上多思考,也要不斷提高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工作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