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涵
教師隊伍建設是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教師作為教育事業“活的靈魂”,是振興鄉村教育的中堅力量。作為一個龐大而重要的群體,目前鄉村青年教師的工作和生活面臨諸多問題。本文聚焦義務教育階段鄉村青年教師的社會適應問題,在社會適應的理論視角下,通過對中部地區某縣的田野調查,從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心理層面揭示鄉村青年教師的社會適應現狀,為提升鄉村青年教師社會適應提出建議,為優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內生支持。
一、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國家強大與否的重要依據,是社會能否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義務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擺在優先發展地位。目前我國義務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成績顯著,但仍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問題,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一直是我國義務教育存在的癥結之一。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義務教育的優先發展、均衡發展,相繼出臺若干政策和意見,為統籌城鄉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方向,提出要求。
教師隊伍建設是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本文聚焦義務教育階段鄉村青年教師的社會適應問題,從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心理層面揭示鄉村教師的社會適應現狀,為提升鄉村教師社會適應提出建議,為優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內生支持。
二、鄉村教師社會適應的研究現狀
(一)鄉村教師生存狀態的研究
對鄉村教師生存狀態的現有研究頗多。總體來看,相關研究聚焦于艱苦環境下鄉村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實踐。工資水平的提升和住房條件的改善成為鄉村教師迫切關注的問題;非本地就業的鄉村教師在語言、飲食和文化適應等方面面臨較大挑戰。此外,鄉村教師內部性別結構失衡現象比較嚴重,女性教師婚戀困擾問題突出(鄭新蓉、杜亮、魏曼麗,2012)。賈秀麗、張榮華從福利待遇、工作及生活條件、就業質量三個方面對我國中部地區農村特崗教師的調查指出, 86.1%的農村特崗教師對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感到一般或不滿意(賈秀麗、張榮華,2015)。另有學者從社會分層的視角分析了鄉村教師在整個教師群體中處于邊緣化狀態,究其原因在于鄉村教師在經濟收入、社會資本以及專業地位上的弱勢地位(杜亮,2014)。孫立華、孫久艷認為,農村教師是懸浮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流浪者”,存在較強的邊緣感(孫立華、孫久艷,2016)。
(二)關于社會適應的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社會適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概念的解釋以及維度的劃分上,研究對象往往集中于包括農民工群體、庫區移民群體等在內的亞群體。
社會適應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和多維的狀態。根據國內主流觀點,社會適應是再社會化或繼續社會化的過程。鑒于研究群體的多樣性,目前學術界對于社會適應的劃分也呈現出多種維度的狀態,但主要分為經濟層面、社會層面、文化層面和心理層面四個研究維度。張海波、童星認為社會適應可以操作化為經濟生存、社會交往和心理認同三個維度(張海波、童星,2006);朱力在研究農村階層城市適應的問題時認為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影響其城市適應的主要要素(朱力,2002)。
雖然目前國內對于鄉村教師的研究較多,但以義務教育階段鄉村教師為對象的相關研究仍需進一步深入。在研究方法上,相關研究多采取問卷調查法,這雖能夠從較大范圍反映出一些實際狀況,但卻不能深入了解鄉村教師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細節,研究深度有待加強。本文從社會適應的理論視角出發,對義務教育階段鄉村青年教師這一主體在農村生活和工作的適應狀況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
三、鄉村青年教師的社會適應現狀
本文將社會適應界定為個體在新的環境中的繼續社會化,它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根據對生活情境的理解,對周圍環境變化進行調適,以利于自身的發展。本文將義務教育階段鄉村青年教師的社會適應劃分為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三個層次。經濟層面的適應包括物質生活適應(經濟收入和食宿情況);社會層面的適應包括社會交往和生活方式;心理層面的適應是指鄉村青年教師的身份認同、對于職業發展的認知和對個人生活的感知。
(一)經濟層面的社會適應
鄉村青年教師首先面臨的是經濟層面社會適應問題。工資待遇方面,雖然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宏觀背景下,根據相關政策法規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工資水平不得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鄉村教師法定工資的落實情況仍存在較多問題。
首先是“少”的問題,相較前些年,鄉村教師的工資水平有所提升,但多數仍達不到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甚至其工資收入僅能夠維持溫飽。其次是“拖”的問題,一是工資的拖欠,二是相關補貼的拖欠。微薄的工資收入與鄉村青年教師的消費需求、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之間形成了較為突出的矛盾。尤其對于即將成家或“上有老,下有小”的教師而言,同時承擔著撫育子代和贍養老人的責任,經濟的困頓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
食宿條件方面,食宿保障是鄉村教師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條件。目前鄉村教師的食宿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所任教學校離家較近,可以吃住在家;二是所任教學校離家相對較遠,中午在學校吃飯,晚上回家居住;三是所任教學校離家較遠,吃住均在學校。對于非家鄉就業的鄉村青年教師而言,食宿成為其進入學校后面對的首要問題。目前一些農村小學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缺少可供教職工和學生用餐的正規食堂;教職工宿舍或是教職工周轉房建設也存在很大問題,不是宿舍簡陋,難以滿足正常居住需求,就是壓根沒有教職工宿舍。此外,由于職業性質緣故,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多為女性,對學校住宿的安全性要求較高。而一些學校缺乏能夠起到保護作用的安保人員,使得住校教師的人身安全未能得到充分保障。由于缺乏資金和人力投入,一些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本來就差,雪上加霜的是,對于需要發放給農村教師的食宿補貼,往往因相關部門和學校在執行過程中的不規范而打了折扣。
(二)社會層面的社會適應
除了經濟層面的社會適應外,鄉村青年教師還面臨著社會層面的適應問題。首先是人際交往方面。鄉村教師的人際關系網絡建立在生活關系和工作關系的基礎之上,社會交往具有同質性并呈現出邊緣化的特征。工作范圍與內容的限制決定了鄉村青年教師的人際交往對象的有限性。鄉村青年教師的社會交網圈子普遍較小,尤其對于剛入職的教師而言,其交往對象一般囿于血緣關系和業緣關系。對于非本地就業的鄉村青年教師來說,其社會交往圈子僅僅局限于學校,存在學校生活與過去熟悉生活明顯割裂的問題。由于社會交往圈子的有限性和交往對象的單一性,鄉村青年教師在入職初期的社會交往呈現出明顯的邊緣化的特征,因此他們很容易成為農村社會中的邊緣人。
生活休閑方面,雖然城鎮一體化進程縱深發展,但是受城鄉二元結構的深刻影響,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方式上仍存在較大差異,中西部地區尤甚。不論鄉村青年教師的來源如何,其從小接受的“離農”教育和多年的城市生活實踐,使得他們的生活方式具有明顯的城市化特征。對于習慣了工作前多年的城市生活的鄉村青年教師而言,休閑娛樂方式相對單一的農村生活的確難以適應。對于偏遠地區的鄉村青年教師而言, 工作之余的“出去玩”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三)心理層面的社會適應
鄉村青年教師的心理適應是其對農村學校工作和鄉村生活進行實踐后,在經濟適應和社會適應基礎上形成的情感、觀念等精神性因素方面的變化,反映了他們融入工作和生活的深度(朱力、趙璐璐、鄔金剛,2010)。在經濟層面和社會層面的社會適應均不樂觀,這也導致了其心理層面的焦慮和迷茫。
在身份認同方面,一些鄉村青年教師的身份認同感較低。這一方面歸咎于農村客觀條件帶來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受鄉村教師的經濟收入差、社會地位低和社會聲望不高等因素的影響,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在教師的內部分層中處于底層地位,已經淪為現代社會中的邊緣人。有研究表明,鄉村教師職位對于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弱、
在職業發展方面,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境,一些鄉村青年教師徘徊在“走”與“留”的糾結狀態中,對其心理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和痛苦。一些青年教師畢業后從繁華的城市來到(返回)農村地區,面對相對艱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社會交往的邊緣化等困境,對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狀況產生了擔憂,自身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給初入職場的鄉村青年教師帶來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了其心理上的困惑和痛苦,如不能及時明確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其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除了對于職業發展的憂慮,對于不少鄉村單身教師來說,婚戀問題也是對其造成較大心理困擾的問題之一。農村地區空殼化現象日益突出,年輕人紛紛離村,農村故鄉于他們而言只是偶爾歸家探望的歇腳地。其次,對于大多數未婚教師而言,其擇偶標準在農村地區相對較高,可供選擇的擇偶對象范圍進一步縮小。很多鄉村教師的婚戀問題成為自身及其家人的“心頭病”。
四、提升鄉村青年教師社會適應的建議
(一)提升工資待遇水平,改善工作生活條件
提升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水平,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第一步和至關重要的一步,有效提高義務教育階段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水平,認真落實各類津貼,依據學校艱苦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提高補助標準,努力惠及更多鄉村教師。建設或者改造教學樓、完善配套設施、健全教學基礎設備。合理規劃建設鄉村教職工周轉房和教職工宿舍,解決鄉村青年教師的工作和生活隱憂,讓鄉村教師干得舒心,住得安心。
(二)推進融入當地生活,增強鄉土歸屬感
建立校內幫扶機制,讓熟悉村(社區)情況的教師在生活中幫扶非本地教師,助其更快、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成立周邊學校青年聯誼組織,將年齡相仿、教育背景相似、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相近的青年教師聚在一起,拓寬青年教師的社會交往圈子。開展青年教師鄉村生活體驗活動,讓青年教師深入村民生活,了解村情民風,增強其鄉土歸屬感。可以參照“第一書記”的精準扶貧掛職模式,將有能力的鄉村青年教師分散至所在鄉鎮的村組擔任“教育書記員”,為鄉村教師與鄉土社會的深度融入、生成實踐知識奠定基礎,這一方面可以使鄉村青年教師擺脫懸浮狀態,內嵌于鄉土社會,另一方面讓他們能夠在鄉土實踐中真正形成本土化的原創教育理論和實踐,實現教育與社會的深度融合。
(三)加強職業素養培訓,調動工作積極性
加強對鄉村青年教師政治思想、業務素質、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培訓力度,增強青年教師的綜合素養,提成鄉村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豐富鄉村教師的學習培訓形式,注重自主學習、研討交流、名師經驗傳承等綜合方式的作用,這既可以增添學習培訓的實用性和易接受性,又能確保學習培訓的整體效果。著重獎勵學習教育培訓中表現突出的青年,發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注重教師隊伍的職稱數量保障,在職稱評定、表彰獎勵等方面向優秀的青年教師傾斜,增強其工作的獲得感、榮譽感,提升他們工作積極性,讓鄉村青年教師的發展前景充滿光明。
五、結語
鄉村青年教師在經濟、社會和心理層面的社會適應均面臨諸多問題,為此要切實落實并提升其工資待遇、優化工作生活環境;幫助其融入當地生活,形成本土化教育實踐;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在鄉村教師的平凡崗位上耕耘創新,為農村義務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中共無錫市錫山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