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葉君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0)
醫學生對自身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操守的認同與踐行直接關系人民健康,也為醫療事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正確的價值引導。當前醫學類高職院校學生醫德文化認同面臨多元文化的沖擊和滲透,受教育者對醫德價值觀的淡漠和疏離,教育者對醫德教育重要程度式微等挑戰。本文對某醫學類高職院校學生的醫德文化認同狀況進行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提高醫學生醫德文化認同度的路徑。
醫德是醫學道德的簡稱,指醫務人員在醫務實踐中的職業道德規范和原則。認同有個體認同和社會認同之分,就個體指向而言,個體認同是指個人對自我在社會中的角色或身份的理性反思和確認,體現個人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社會認同是指個體對他人或團體的行為方式、價值標準的采納,使其與他人或團體趨于一致的心理過程。然而,實際上,個體自我認同和社會文化認同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社會中的個體往往會把自己看作屬于特定群體或持有文化價值觀的群體中的一部分,本質上是精神的和文化的,社會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特定社會的文化基質的認同。文化認同涉及個體和群體安身立命的根本。人類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存在,人在文化世界中不斷尋找、實現自己的生存意義,在文化中認識自身、尋求認同。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一書中力圖論證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動中,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人的哲學成了文化的哲學”[1-2]。所謂醫德文化認同,是指作為個體的醫者對醫德的自知之明,對自身職業道德與行為操守的自我意識、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其精神內核是指行為主體認同醫者這個共同體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操守,認同醫德所包含的思想觀念、規范與價值觀,承擔醫者相應的責任,履行相應義務。對于醫學生而言,醫德文化認同既是一種來源于理性邏輯推演的身份界定,也是建立在共同意識的營造上面的。醫學生將醫德所蘊含的價值觀當作自己行動的目標和指南,肩負起醫者相應的責任與義務,進而實現醫學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當前,學生醫德文化認同面臨的挑戰主要來源于多元文化的沖擊和滲透,受教育者對醫德價值觀的淡漠和疏離,教育者對醫德教育重要程度式微等方面。
伴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帶來的各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的社會文化思潮及不同風格的文化行為相互碰撞,又經歷了來自市場經濟功利主義的沖擊,讓重視精神生活、輕看利益的傳統醫德文化無所適從。多元文化的迅速更新與不斷的碰撞沖突帶來價值觀的混亂,人們容易陷入雜亂的文化狀態,導致普遍的文化不適應。多元文化的沖擊消解傳統醫德的精神內核,容易導致醫學生對本民族傳統醫德文化所孕育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美德缺乏認同感,特別是一些低俗污穢、純粹娛樂的庸俗文化以及西方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滲透到醫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給醫學生的思想信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認知等帶來了消極影響,導致學生醫德實體意識的退隱。部分醫學生深受這種不良思潮的影響而導致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偏離,道德行為失范和社會責任感淡化,忘記從醫的初心和使命,喪失了醫者應有的“集體記憶”。而這種喪失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醫者職業精神和同一性的喪失及文化墮落,個體容易產生嚴重的無方向感和不確定性。
醫德文化的核心是生命至上,大醫精誠的價值理念,體現對醫患雙方的價值和利益的相互尊重,強調對社會利益和人類健康利益的共同維護,實現健康價值、醫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醫學生作為從事醫療活動的行為主體,其行為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醫學生對醫德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是醫療活動效果好壞的主要影響因素。當前,醫學生對醫德文化蘊含的價值觀有著良好的認知,但仍有部分學生的認知和理解存有一定的偏差,如職業立場不夠堅定、職業目的不夠明確等。例如,在調查中學生對學醫目的的回答,50.17%的學生認為學醫的目的是為了工作穩定,更好就業;只有25.08%的學生選擇了救死扶傷,當一名合格醫者。對于如何看待部分醫生收紅包和收回扣的回答,大部分學生選擇非常反感,這是違背醫德的行為的選項;但是也有小部分學生認為醫生工作辛苦,收些紅包或者回扣是應當的。醫學生對醫德倫理價值和職業操守的懷疑與否定容易造成其價值觀沖突和價值導向的迷失。因此,如何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提高學生對醫德文化的認同度,是醫學職業道德教育面臨的重要難題。
學校教育是提高醫學生醫德文化認同的主陣地,其功能在于提升醫學生身份確證和醫德文化的認同度,進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養和精神境界。但是從目前來看,大部分醫學類高職院校的教師和管理者能夠重視培養學生的醫德文化認同,但是還有一部分教師未能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重視學生醫學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而忽視了醫學生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操守的培養,對醫學生空泛的道德說教多于思想引導和行為規范。從調查問卷分析中可以看出部分醫學類高職院校未開設醫學倫理學和醫德教育等相關課程,70.96%的學生認為學校在培養學生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操守時使用的教育方法比較單一,49.83%的學生認為學校不重視醫德教育問題,79.87%的學生希望學校能夠多提供提高職業道德方面的體驗活動和主題實踐活動。
鑒于當前醫學生醫德文化認同面臨的挑戰,可以通過價值觀引導、體驗感悟及輿論引導等方式提高醫學生的醫德文化認同度,使醫德文化所蘊含的理念和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為行。
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也是文化認同的基礎。文化認同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價值觀認同。醫德文化認同是一個幫助醫學生從認知到認同再到自覺踐行醫德價值觀的過程,使學生樹立生命至上的醫學職業觀,形成熱愛患者的職業情感、大醫精誠的醫德境界。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在醫療活動中踐行醫德價值觀。首先,要加強職業規范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校期間做到嚴于律己,遵紀守法,樹立正確的紀律觀念。走上實習或者工作崗位遵守醫院的規章制度,尊重患者的隱私權,切勿觸碰法律紅線。其次,醫學生要提高德性修養,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功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尊重和敬畏生命,時刻以治病救人為宗旨。尊重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是堅持以人為本醫學人文精神的基本保障[3]。遵守醫學道德規范,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培養救死扶傷的醫德精神,增強道德責任感,克服各種現實利益的誘惑,在醫療活動中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最后,增強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通過開設醫德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和專題講座,引導學生閱讀書籍、觀看視頻等方法進行教育,讓學生內心認為所從事的職業有價值、有意義,切實領悟救死扶傷這一使命的意蘊,激發學生從事醫療事業的內在的、潛在的動力,真正做到敬業和樂業。
醫德文化認同機制構建要根植于醫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和參加實踐活動直觀感受而獲得的對醫德價值觀的認知、接受和踐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需要重復實踐行為而獲得。因此,提高醫學生對醫德文化的認同度不能僅僅是空洞說教,而是要通過現實生活體驗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例如,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有關醫德主題的實踐活動(如角色模擬訓練、情景劇表演、微視頻大賽、社會義診活動、醫院見習活動、辯論賽及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來促使醫學生知情意行互相轉化,增強醫德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醫療實踐活動中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醫學生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醫德醫風的養成,支持學生成立義工組織,利用課余時間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到農村和社區開展調查研究、義診、健康咨詢等活動,既能鍛煉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又能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為人民服務中深刻感悟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關系。
輿論是社會信念、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輿論對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具有導向和引領作用。輿論引導主要是指醫學生通過普遍關注和廣泛參與社會文化輿論,以及受相應的輿論文化氛圍導向影響而逐步產生文化認同。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都必須構建良好的文化氛圍,尤其要給予醫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空間。一方面學校堅持醫者仁心的價值導向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大對醫學行業職業道德的宣傳和倡導,營造積極健康的人文氛圍,讓醫學生深刻領悟醫學行業的神圣和責任。學校通過打造校內外品牌活動,充分利用宣傳欄、校報校刊、標語等載體加強宣傳教育,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堅決抵制一些低俗污穢、純粹娛樂的庸俗文化以及西方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的入侵,打造風清氣正,充滿正能量的校園環境。另一方面要通過良好的社會輿論來促進學生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從而最大化地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要通過多渠道來進行,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堅持以導向為魂、內容為王、創新為主的方針,融合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將醫德價值觀融入宣傳當中,從而讓醫學生能夠更好地對醫德價值觀進行解讀和理解,以此實現正確輿論引導和思想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