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慶杰,張 蕾,張曉靜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山東 菏澤 274000)
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重申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應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2]。自此,立德樹人的思想深入高校。高校作為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探尋真理的渴求,它應社會需要而產生又與現實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高校既要進行知識的生產和傳授又要關注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既具有“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又充分立足于現實,為現實社會的發展和需要服務。
在社會價值多元化、利益訴求多樣化的今天,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至關重要,高校所具有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功能決定了其踐行立德樹人思想的必要性。然而,高校的教師80%是專業教師,課程80%是專業課課程,學生的學習時間80%用于專業課學習,這就需要高校樹立課程思政的新理念,發揮多學科聯合的專業優勢,深挖多課程協同育人資源,使專業課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調一致,同向同行,深入做到課程與思政互融互通,共同實現教育目標[3]。
課程思政是立足專業課程,從育人維度深挖課程價值,實現課程與思政的融合,致力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新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對“課程思政”的概念做了最好的注解,他指出,思想政治課程的改進和加強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在各類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論,使專業課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可見,課程思政是要高校所有課程都發揮育人作用,所有教育者都承擔育人責任。然而,長期以來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思政教育主要依賴于思政課程,忽視了專業課程中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而醫學作為一門生命科學,除了需要醫學生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外,更要注重醫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本研究通過對立德樹人背景下診斷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進行研究,以期探索課程思政實踐路徑。
診斷學是基礎學科過渡到臨床醫學各學科的橋梁課,其涵蓋病情詢問、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等內容。對診斷學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人體各系統疾病的相關辨別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的臨床思維和臨床決策能力。
相較于其他專業學科,診斷學作為醫學的一門基礎分支學科,有以下特點:(1)醫學作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超越意識形態,課程本身不關乎思想政治;但,醫學課程揭示的客觀規律具有普適性,其蘊含的哲學思想對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2)以往教學中,多重“專業”輕“教育”,致使一部分醫學生有好醫術卻沒有好醫德,無法踐行醫學生救死扶傷、大醫精誠的誓言。以新近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例,為避免疫情進一步蔓延,單靠醫術遠遠不夠,還需要醫務人員具有愛國主義、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勇于擔當、嚴謹治學的職業精神。因此,教師在教授專業課程的同時,還應多考慮育人育德,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面對大是大非問題時的職業自覺。
診斷學要求學生在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和方法的前提下,學會知識和臨床技能的運用。診斷學課程以疾病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依托,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客觀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學生接受到的教育重點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缺乏相應的價值引領。然而,醫學與其他學科的區別在于,醫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這就要求醫學生在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更要關注醫學生思想價值的引領。裘法祖曾言:“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可見,對于醫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應貫穿于其行醫生涯的始終。但當前診斷學課程思政還存在教師認識不足、未形成系統規劃、融入手段相對落后等問題,導致課程思政在高校推行實際效果與預想目標尚有一定距離,這就需要我們積極進行課程思政方面的相關教學實踐,以期使高校更好地踐行課程思政,使課程思政更好地服務高校。
實施目標: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求真務實教育,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教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加強社會責任感、認同感教育,實事求是、勇于擔當教育,嚴謹治學、科學的實踐精神等教育。這些教育的融入有利于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課程思政的教育不是一早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們在教學全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通過日積月累,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應該在保證現有課程性質、地位不變的前提下,潛心挖掘診斷學課程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價值倫理等信息,使學生在學會專業課的基礎上,由專業課出發,架起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的橋梁,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1)提升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消除思想誤區。專業課教師一直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部分教師對專業課開展課程思政認識不充分。因此,首先要使專業課教師明確專業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認識到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專業課教師要開闊視野、精研教材,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及能力,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使專業課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最后,專業課教師要明確課程思政對醫學生價值觀、知識、能力一體化教育的作用,其對于醫學生人文素養、科學思維、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性。
(2)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深挖課程思政素材。專業課課程思政實施應是潛移默化的自然融合,專業課教師要結合本學科特點因勢利導,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現代化教學工具將思政元素融入,在保證現有課程性質、地位不變的前提下,潛心挖掘診斷學課程中的人文素養、價值倫理等信息,使學生在學會專業課的基礎上,由專業課出發,架起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的橋梁,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在講授專業課過程中,插入課程思政內容。例如:在講解胸部查體、腹部查體時,插入臨床案例,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強化求真務實、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嚴謹治學的精神。在此基礎上,提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現象,讓學生自由討論,通過學生的討論,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充分認識事物、團結協作等能力。
除上述素材外,醫學大家的奮斗史和工作經歷,也可以為診斷學課程思政提供大量資源。如降服天花惡魔的探索者琴納、著名生理學家厄蘭格、輻射遺傳學的奠基人繆勒等奮斗史,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堅持科學理念與方法,不畏艱險、迎難而上,不斷進行探索就能夠實現自我突破,開辟學術史上的新天地。在課程教學中,適時穿插名人軼事,以調動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積極性,并通過榜樣的力量,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之具有積極奮斗、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孜孜不倦、不畏艱險的科學求真精神。
通過課上教師的講解,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案例分析的思維;課下,將與課程講授內容相關的案例分析發給學生,讓其在課下以小組方式進行資料查閱、整理分析、討論歸納,并形成一份相對完整的報告上交教師,以備下次課上集體討論。通過案例分析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分析問題能力,團結協作精神,使學生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問題為導向,層層探究本質”,提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通過對學生進行過程及終結性評價,實現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以期使學生在掌握專業課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良好道德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應該是立德樹人的成效,大學建設和管理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都應體現立德樹人的理念[4]。但是,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和其他課程協同育人的格局尚未有效形成[5]。要解決協同育人問題,真正實現立德樹人,就要進行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應以課程為載體、立德樹人為根本,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知識中的德育元素,實現通識課、專業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將德育滲透、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6]。可見,課程思政的開展,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們從點滴入手,從平時入手,使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