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維,方 正,李坤華,吳小佳,張海平,周治明,石新琳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慶 400010)
近年來,以器官整合為中心(Organ System Based Curriculum,OSBC)的醫學教育模式逐漸在醫學院校得到推廣。該模式以人體器官系統為中心,根據臨床需要,對原來具有內在聯系但又自成體系的內容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內容重復少、結構性好、整體協調的知識體系,從而實現了形態與機能、正常與異常、生理與病理等多學科知識的統一[1]。與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模式相比,OSBC模式有利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融合,強調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促使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激發對醫學的探索興趣,培養整體臨床思維,強化臨床技能培訓,有利于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醫學人才[2-3]。
2012年我校在“卓越醫師教育試點班”開始實施以器官系統為主線、以疾病為中心、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基礎與臨床全線貫通的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我校于2015年創新性地構建了全新的整合課程教學體系,并與人民衛生出版社合作編寫了一套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醫學教材,于2018年開始對“5+3”臨床醫學專業全面實施OSBC教學。醫學影像學也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實踐,現將其在神經系統整合課程中的教學成果與經驗分析如下。
臨床神經科學涵蓋分子、細胞、系統水平和心理多個層次,涉及多門學科,具有高度分化與綜合的特點[4]。我校神經系統整合課程以疾病診治為主線,將課程劃分為5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神經系統基礎學科,包含組織胚胎學、解剖學與定位診斷基礎、神經生理與病理學、神經藥學等,為學生初步理解神經系統損害與臨床表現的關系提供理論基礎;第二部分為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的過渡,主要介紹神經疾病所涉及的診斷學內容,包括癥狀學、體格檢查、診療技術及診斷原則,注重培養學生臨床診療思維;第三、四部分為神經系統疾病與精神疾病的各論,主要介紹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同時講解最新診療進展,保持對相關疾病前沿研究的關注;第五部分通過案例教學法列舉臨床常見神經、精神疾病的典型病例,使學生易于理解和記憶,啟發思維。神經系統整合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強調基礎與臨床學科的整合,避免了學科間相關知識的重復,使教學過程連貫,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醫學影像學是在醫學技術、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全新的醫學學科,主要包括X線、CT、MRI及DSA等技術。醫學影像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神經內科學、神經外科學等多種學科均有緊密聯系[5]。隨著醫學影像設備和技術的迅猛發展,醫學影像檢查能夠直觀地呈現疾病的解剖定位、形態及功能的改變,在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疾病分型分期、預后、隨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梁和紐帶[6]。醫學影像學教學以人體組織器官的醫學影像學表現為軸心,并聯系各醫學學科及相關基礎學科知識。神經系統整合教學使得醫學影像學原本相對獨立的各種檢查知識,按照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表現、影像學特征等重新編排、融會貫通,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大影像”觀念,為正確理解神經系統疾病的定位、定性以及制訂臨床治療方案提供了幫助。
“立足影像,建立跨學科的教學團隊”是神經系統整合課程中醫學影像學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理念[7]。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高的學術水平、廣闊的知識面、熟練的操作技能和卓越的臨床工作能力,同時還具備豐富的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及生物化學等基礎醫學知識,以及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相關臨床知識,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各學科知識的融合。在此要求下,我校醫學影像學教學團隊選拔綜合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影像專科醫師參與教學工作,包括組織集體備課、制定教學大綱、調整教學內容、制定考試評價體系等。同時重視骨干教師培養,派遣各層次教師參加國內影像醫學教學培訓和交流,組織教師參加教學會議及教學公開課比賽,學習先進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方式。此外,定期組織醫學影像學教師對交叉學科知識進行學習,召開教學交流研討會,不斷豐富基礎知識和臨床診斷相關知識。
醫學影像技術日新月異,專業知識及疾病診斷指南不斷更新,而教材更新速度緩慢,難以跟上學科發展的步伐,因此學生希望在整合課程教學中增加學科新進展、新知識的講授[8]。這對醫學影像學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某些臨床常見病增加醫學影像學新技術、新理論的講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神經系統整合課程教學中,醫學影像學內容主要圍繞知識的系統性、全面性和綜合性來設置。神經影像學檢查以總論形式在“神經精神疾病的診療技術”這一章節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內容主要包括神經影像學常見的檢查方法(如X線、CT、磁共振及DSA等基本概念)、正常及基本病變表現、不同檢查方法的適應證等。將傳統教學中需要教師具體講授的疾病的影像學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內容整合在神經系統整合課程各論中,由臨床專科教師講授。在神經影像學理論教學中,重點介紹各種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適應證及常見疾病的基本影像學表現,并根據相關疾病診療指南介紹影像檢查方法的選擇和影像征象分析。
傳統醫學影像學教學從學科角度片面強調影像診斷及鑒別診斷的重要性,不能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沒有介紹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相關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區別。課程整合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全面的知識結構,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重復。
小課教學是理論課教學的重要補充,我們精講幾個常見神經系統代表性疾病,運用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臨床病例的病史、癥狀、體征、實驗室檢驗和影像檢查結果進行觀察分析,讓學生分組討論,將影像表現與可能的病理基礎聯系起來,提高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9]。具體教學分兩個階段。一是課前準備,教師提前提供真實病例的臨床和影像資料,讓學生結合臨床資料分析影像征象、查閱文獻、組內討論,形成影像診斷和鑒別診斷意見;二是課堂討論,課堂上學生分組匯報,回答其他小組學生提出的問題,最后教師給出所討論病例的診斷結果,并進行示范分析和歸納總結。
這種模式下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既能實現對理論知識的系統講授,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又能培養學生對影像征象的觀察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提高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
為全面評價學生,將以往卷面考試為主的評價方式變成綜合考評方式,強調考核的多樣性并貫穿教學全過程,努力構建形成性和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在考評中增加對案例教學準備、影像閱片能力、文獻綜述、小論文等的考核,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同時,為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饋制度,每節課后隨機抽取10名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評價并形成教學意見或建議,教務處將評價結果匯總,及時反饋給任課教師。定期召開師生座談會,為學生和教師提供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學習需要。以器官整合為中心的神經系統醫學影像學教學考核與評價體系,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系統化掌握醫學知識。
以器官整合為中心的神經系統各課程中,各種疾病的影像學表現及影像鑒別診斷內容由相應的臨床專業課程教師講授,雖然有利于教師從臨床診療角度較為全面地講解疾病,但由于教師自身影像學相關知識有限,會對某些影像征象描述不到位,缺乏對影像表現與病理改變的聯系以及影像鑒別診斷等內容的講解。這就要求相關授課教師增加影像學知識儲備,不斷提高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集體備課、教學交流等方式來提高授課教師跨學科教學水平。
神經系統課程整合以器官為中心,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使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更加緊密,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實現對疾病的系統掌握。然而,這也使得醫學影像學相關教學課時數較少,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對不同檢查技術成像原理、影像特征、檢查方法選擇等逐一進行詳細講解。同時,在較短時間內講授更多的醫學影像學知識,難免會出現教學方法單一問題[10]。為此,需加大課堂外學生自主學習的力度。如可以利用醫學影像信息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將典型病例提供給學生,以培養學生自學、獨立分析影像征象能力,同時學生在線上與授課教師互動,提高學習興趣。在教學方法方面,可利用慕課、微課等新型教學方法,拓寬學生知識面,學會利用課堂所學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
以器官整合為中心的神經系統醫學影像學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學科限定,增強了醫學影像學與臨床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臨床思維能力,提高了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為學生以后勝任臨床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整合課程教學模式也提高了教師的業務能力與專業素養,為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提供了助力。但是,具體教學實施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還需要學校、教務部門、課程負責人及全體師生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