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旭/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高資鎮畜牧獸醫站 212114
1.1 飼養管理因素在奶牛養殖過程中,為奶牛喂食大量的精料,干草的飼喂量較少,常常導致奶牛因缺乏可溶性糖而使其機體大量生成低鏈脂肪酸,進而生成過多的酮體,導致過食性酮病的發生。通常情況下,在奶牛分娩后6周其泌乳量會達到一個高峰,此時必須為奶牛提供適宜的營養,一旦飼料搭配不合理,就會使機體出現營養物質缺乏或者不均衡的現象。如果超過了奶牛自身的代償能力,就會使脂肪出現大量代謝的情況,容易因酮體的過多生成而使奶牛發病[1]。在奶牛的干奶期,如果過于肥胖,常常導致奶牛食欲恢復速度過慢,同時其采食量上升也較為緩慢,體內脂肪被大量動用,導致酮體過高進而引起發病。另外,奶牛在生長過程中如果缺乏足夠的光照以及運動量,或者缺乏VA以及VB12,也會導致奶牛酮病的發生。
1.2 機體自身因素奶牛飼料通常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在奶牛的瘤胃內,絕大多數的碳水化合物會進行發酵,進而產生具備揮發性的脂肪酸。一些碳水化合物在小腸的作用下會分解為葡萄糖以供機體利用,這樣很難使機體的泌乳需求得到滿足,因而機體會采取苷糖異生來補償。一旦達到泌乳高峰期,由于缺乏糖類物質,或者生糖類物質的不足都會使機體出現營養物質代謝紊亂,進而導致酮病的發生。
1.3 繼發因素子宮內膜炎、乳房炎、前胃遲緩、生產癱瘓以及創傷性網胃炎等各種相關性疾病的發生也會引起酮病的發生。
2.1 消耗型 在發病前期,奶牛表現為食欲不佳,僅僅采食少量的干草,拒食精料以及青貯飼料,其瘤胃蠕動速度較為緩慢。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奶牛泌乳量迅速減少,同時乳汁形成泡沫;奶牛精神萎靡,懶動。隨著皮下脂肪的大量消耗,奶牛體重逐漸減輕,皮膚彈性變差,其乳汁、尿液甚至呼出氣體內有類似于爛蘋果氣味的丙酮味。消耗型酮病通常不會導致奶牛的死亡,但是如果缺乏及時有效的治療,病程持續時間過長,奶牛泌乳量很難達到正常水平[2]。如果奶牛病癥較輕,其泌乳量會略微降低,在發病初期其血糖不會出現明顯的降低,隨著尿酮含量的不斷升高,血酮水平有所上升,往往需要通過酮體以及血糖檢測才可確診。
2.2 神經型神經型酮病發生概率較低,一旦發生會出現明顯的典型癥狀。病牛往往突然發病,在患病初期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同時興奮不安,經常磨牙甚至空口咀嚼,其流涎數量明顯增加。病牛可以采食飼草,但是反芻停止,其視力變差,無法正常行走,常常出現四處亂走的現象。一些病牛全身肌肉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其四肢呈叉開狀或者相互交叉,軀體不斷震顫,不時吼叫。這種興奮癥狀持續1~2d后病牛即進入抑制期,逐漸表現為反應遲鈍,精神萎靡,病情嚴重時甚至陷入昏迷狀態。如果病牛病癥較輕,往往出現精神萎靡以及低頭聳耳的現象,在受到外界刺激時僅僅表現出較小的反應。
將山藥、芍藥、當歸、熟地80g,白述、黃芪、川芎、神曲60g,甘草、麥芽、黃連、益母草50g,萊菔子、陳皮、魚腥草30g混合后加清水煎煮,每天2次為病牛灌服即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首先,如果牛群采取高度集約化飼養,必須嚴格控制泌乳結束前牛只的體重,以防其出現過肥現象,在奶牛全泌乳期對其營養投入進行科學控制。在催乳補料過程中,對供給量進行嚴格控制,保證其能量滿足需求即可,在奶牛產后4~5周需要逐步增加其能量供給。在營養攝入增加過程中,嚴禁輕易更換飼料配方,以防因適口性發生變化而影響奶牛的食欲[3]。隨著泌乳量的不斷增加,需要適當增加促使產乳的日糧。如果是濃縮飼料,需要嚴格控制粗料以及精料的配比,精料內粗蛋白小于16%~18%,碳水化合物最好采用磨碎的玉米。在奶牛的產乳高峰期,要盡可能避免任何可能會對其采食量造成干擾的因素,精料定時飼喂,適當增加運動量。泌乳高峰期結束以后,可以采用大麥等代替玉米來提供碳水化合物,應保證為奶牛喂食具備優良質量的青貯飼料或者干草。在奶牛的酮病高發期,每天2次為其喂食120g丙酸鈉,連續喂食10d,可以對奶牛酮病進行有效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