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電影《寄生蟲》圍繞韓國首爾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展開。一家是住在首爾貧民區的金家,父母和一對沒考上大學的兄妹,住在半地下室的房子里,靠打零工為生。另外一家,則是住在首爾富人區的樸社長家,過著窮人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帶草坪和庭院的房子由知名設計師設計,社長英俊多金,夫人年輕單純,女兒美麗乖巧,兒子古靈精怪。
因為偶然的機緣,窮人家的兒子基宇,成了富家女的家庭教師,故事隨后變得不可收拾。為了讓妹妹和父母進入豪宅工作,窮人一家不惜偽造文憑、捏造經歷、使用各種手段,擠走原來的司機和保姆。發展到最后,為了不讓自己的謊言被揭穿甚至不惜殺人。
整部電影里,其實并沒有真正的寄生蟲。富人一家雖然幸運,但也在辛勤工作,努力持家。窮人一家雖然通過不那么光彩的手段進入富人家工作,但畢竟是靠自己的付出獲得報酬,也不存在寄生。
真正的寄生蟲,其實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成見。富人再禮貌客氣,也依然難掩對窮人的鄙夷。富人家九歲的小兒子一語道破階級間的差別:司機、保姆、家庭教師,他們身上有一樣的味道。這種味道,讓富人即便在危急時刻,仍然不忘捂起鼻子。也是這種味道,讓窮人的自尊心一次次受到沖擊,直至最后被徹底激怒,做出了瘋狂舉動。
導演奉俊昊在談到拍電影的動機時曾說:現實中,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和城市,但是富人和窮人可能沒有機會相遇。他們進出不同的餐廳,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兩個階級所處的空間是分隔開來的。對富人來說,窮人似乎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存在。富人可以憐憫窮人,寬容窮人,卻不可能真正平等地看待窮人。在富人頭腦中,始終有一條偏見之蟲,在告訴他們:窮人,和我們不一樣。
而在窮人的觀念中,也存在一條更可怕的寄生蟲,或者說,他們對自己也有著固執的成見,那就是:我窮我有理。窮人爸爸基澤感慨地說道:“這一家人,真好騙啊,社長夫人真是有錢又很善良啊。”媽媽馬上糾正,說:“不是有錢又很善良,而是有錢所以善良。”言外之意,我們沒錢,所以可以為所欲為。
其實,窮人一家最初有著卑微的工作:為披薩店疊包裝盒。就是這樣簡單的工作,他們也沒能做好。為了圖快,他們縮減工序,結果有四分之一包裝盒不合格,被扣工錢。他們的應對方式不是想辦法改進,而是要挾披薩店老板。整個電影中,這一家人都表現出了近乎狡黠的聰明:哥哥基宇考了四次都沒考上大學,拿著妹妹造假的大學證書,裝得氣定神閑輔導英語;妹妹基婷只讀了幾篇藝術心理學文章,就敢坦然冒充海歸;爸爸只做過六個月代客泊車,就假裝成老司機;媽媽從未進過有錢人家,卻能淡定表現出大管家的姿態。
但如此聰明的一家人,卻沒一個人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找一份正經工作,讓生活一點點變好,而是總想通過旁門左道滿足自己的欲望。在他們的觀念中,已經認定了自己就是窮人,他們窮得無能為力,也窮得理所當然。有句話說得好:所有的財富都不是平白無故,每個人的窮也都有跡可循。最可怕的不是現在窮,而是不相信可以靠自己、靠努力變得不再窮。
貧與富的差距,是否在快速擴大?階層是否越來越固化,越來越無法超越?在這些問題的背后,藏著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我們每個人心中,是否都存在一條寄生蟲,它根深蒂固,無法驅除。這條寄生蟲,讓我們無法平等地看待別人,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無法對生活做出改變。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MBA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