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祥
良種選育和推廣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體現,對現代農業發展舉足輕重。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種子創新,成效顯著,農業生產中應用的良種大多數都是我國自主創新繁育的。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既然我國良種覆蓋率高,貢獻大,又基本是國內繁育,為什么說種業要打翻身仗?
我們理解“種源”,既可以認為這是種質資源的簡稱,又可以認為這是良種的來源和供給的簡稱。先從良種來源和供給來看,農業遭遇“卡脖子”的情形時有發生。我國大豆高度依賴進口。近年來,我國試圖通過大豆振興計劃提高大豆總產量,但受制于大豆每畝單產水平偏低的困境,出現擴大大豆種植面積與玉米等爭地和農民種植大豆基本沒有效益的難題。現實告訴我們,振興大豆,根本在于提高單產。怎樣提高單產?除靠良種外,其他途徑要么不可行,要么負效應太多。
如果說我們不得不面對種植業的良種“卡脖子”遭遇,那么養殖業的種源“卡脖子”則更加突出,更加棘手。2019年以來,我國豬肉供應嚴重偏緊,價格持續高位波動運行。怎樣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增加豬肉供應?除環保等約束農民養豬外,最大的制約是仔豬少,價格高。近年農民養豬每頭毛收入大約5000元,但如果外購仔豬每頭就要花費2000多元,扣除飼料等成本后,不能自繁自養的養豬農民收入相當有限。生豬繁殖能力強,幾年內應該可以解決仔豬短缺問題。相比生豬養殖,牛羊就不那么樂觀了。牛羊繁殖數量少,周期較長,種源約束最突出。為什么豬牛羊等仔畜少價格高?主要原因是育種常用的母本甚至種源直接要靠高價格進口。解決“卡脖子”種源難題,迫切要求我們必須要打種業翻身仗,否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就只能是空談。
解決農業生產遭遇的種源“卡脖子”難題,我們就需要回到種源的另一個含義上,即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這是育種自主創新前端的關鍵。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和自然環境差異大,造就了極其豐富的物種,為我國種業全鏈自主創新帶來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從源頭破解“卡脖子”難題,是種業打翻身仗的鑰匙。歷史上,美國大豆生產曾遭遇嚴重的病蟲害,大豆生產嚴重萎縮。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候,美國引進我國大豆種質資源,培育了抗病蟲害大豆良種,從此美國大豆生產和出口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新西蘭靠我國獼猴桃種質資源培育了良種,從而成為奇異果的重要出口國。作為歐洲重要生豬生產強國和出口大國的德國,也曾靠我國土豬種質資源選育優良品種。
當然,我國也利用了本土的種質資源選育了雜交水稻,世界首屈一指,成效舉世矚目。但是,我國并不是所有農產品生產,也不是所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種源難題,靠本土種質資源創新育種得到了根本有效解決。
目前我國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國建立了國家級和地方級的種質資源庫(圃),民間也越來越重視種子庫建設。但是,各類種子庫收集的種質資源仍有欠缺,一些地方特色鮮明的物種甚至面臨滅絕風險。一些種質資源庫(圃)由于經費不足,保存、保育、復壯等工作時斷時續,特別是尖端科技人才缺乏,我國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有些工作顯得滯后。按照現有相關法律法規,物種不
能申請專利,但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對物種資源的基因定位及其應用于育種的優異性狀發掘是可以申請的。世界上已經有跨國育種企業將我國種質資源中的優異基因發掘的成果申請了專利。如果利用已經申請專利的優異基因育種,就可能面臨侵權的風險。正因為如此,有人將生物技術應用于種質資源鑒定評價來發掘對育種具有遺傳優異的基因科技攻關比喻為“基因大戰”。從這個意義來說,打種業翻身仗已經刻不容緩。
總之,良種繁育已經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更迫切需要打種業翻身仗。特別是,掌控種質資源,加大科技攻關,選育優良品種,從種源上解決農業生產面臨的實際瓶頸制約,這才是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的關鍵所在。為此,要深入全面開展種質資源調查,做好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工作。除了傳統手段外,還要加大投入,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發掘優異基因,加快育種全鏈自主創新。做好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還需要強化基礎性和公益性信息共享,按照國際慣例保護好知識產權,建立合理的各類參與人員和科技攻關人員的利益分配機制,激發種源“卡脖子”科技攻關領軍人才發揮關鍵作用。▲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