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彥明
摘 要:在人的一生當中,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后期的發展以及日常的生活質量之間都存在密切的聯系,而在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幼兒時期是最關鍵的時期。我國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當中,對幼兒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幼兒教育者在接下來的幼兒教育過程當中一定要加大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研究,并且使用各種方法來進行提高。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之后,總結出了幾點有關促進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核心是幼兒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善于使用評價、使用游戲教學、使用環境以及借助家庭的力量來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幼兒;行為習慣;良好;養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再加上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我國目前很多家庭當中都只有一個小孩。在一個五口之家,一個小孩就需要有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共同撫養,這時幼兒就很容易被溺愛。再加上部分父母教養的方式不一樣,會使幼兒出現唯物至上、任性、驕橫等不良的性格。除此之外,隔代教養的情況會使得祖輩對于孫輩過度寵愛,然后逐漸地養成幼兒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在單親家庭當中也會有一些放任教養的方法,這對于幼兒性格的養成以及日常生活情況的養成造成消極的影響。所以為了能夠總體提高我國人口的綜合素質,我們必須要從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入手,來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充分挖掘蘊藏在各科教學中的品德教育因素
一般來說,幼兒園的教育對象都是年齡處于3歲到6歲階段的幼兒,所以幼兒的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的過程當中,不僅要引導他們學習知識,還要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教會他們如何做人。但是由于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很多家庭的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面備受寵愛,所以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幼兒養成任性、蠻橫的不良行為習慣。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必須要時刻注意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出來的行為,然后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操作。通過實際調查,可以發現很多幼兒園的幼兒在日常生活時經常會存在搶玩具、上下樓梯不顧小班幼兒感受、來回橫沖直撞、不知道道歉等情況。這些日常的生活習慣,如果不適當加以引導,那么在長大之后他們在行為處世方面就不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在對他們進行教育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知道怎樣與同伴交往才是正確的,怎樣做是尊重他人的行為,然后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幼兒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
二、充分利用角色游戲的教育功能
處于幼兒階段的孩子,非常喜歡玩各種各樣的游戲,其中角色游戲是他們最喜歡的一種活動。而角色游戲,其實就是讓幼兒通過角色的扮演來感受現實生活當中的人際交往的情況,然后通過模仿現實生活當中的各個角色的行為準則以及待人處事的態度,來完成整個游戲。這種游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育的效果。所以,學前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角色游戲的方法,來讓幼兒了解社會生活當中的人們的行為習慣以及態度,然后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在進行扮演游戲時,扮演爸爸和扮演媽媽的幼兒在搶著抱娃娃時,兩個人發生了糾紛,那么教師就可以適當地引導他們,爸爸媽媽不可以吵架,應該輪流抱娃娃,并且做到互相謙讓,這時幼兒就能夠從游戲當中理解什么是對的行為,什么是錯的行為,然后他們就能夠對各種行為的正確性進行認識。
三、善于引導,以特別帶動全面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從家庭當中進入幼兒園,生活在一個全新的環境里面,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會發生重大的改變。與家庭生活相比,幼兒園的生活屬于一種集體生活,在這個大集體里面他們會失去在家庭當中的中心地位,很多東西都需要大家共同分享,而且個人的行動也需要服從集體的行動,這一系列的變化有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較大的不平衡以及不適應的問題。在遇到溝通獨占玩具或者對別的幼兒產生攻擊性的行為時,幼兒教育工作者就需要適當地引導他們,教會他們正確與其他幼兒交往的方法,并且規范他們的日常生活行為。一般來說在幼兒園當中,一群小孩子里面都會有一個比較具有威信力的小孩,如果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這個小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么這個小孩也能夠帶動其他小孩養成好的習慣。
四、充分發揮家園聯系欄的作用
如果單純是幼兒園當中的教育工作者來進行不同的習慣養成的引導工作,那么最終效果將是事倍功半。因為有部分幼兒在幼兒園里面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之后進入到家庭里面又會成為一個家庭的生活中心,那么他們在完成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會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出現比較自私的想法,這時如果家長存在溺愛的情況,可能就不會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引導,最后在白天進行了良好教育的幼兒又開始回歸到原點。所以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及時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和聯系,然后在教育上達成一致,共同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五、善于評價,深化幼兒良好行為的認知
很多心理學家都認為幼兒的心理發展程度以及認知水平都處于比較低的階段,而且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再加上他們沒有經歷過很多事情,是非觀念都沒有成型。所以家長以及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可以通過善用評價的方法來促使他們形成社會觀念,然后深化他們對良好生活習慣以及行為習慣的認識。比如在日常生活當中,某一個小孩很會關心人,能夠幫助別的小朋友整理玩具,那么就可以通過夸獎他們來讓他們理解互幫互助是對的。或者某一個小孩子在洗手或者是洗臉時能夠洗得很干凈,就可以通過夸獎他是一個講衛生的好孩子,那么他就可以認識到講衛生是一個好的習慣。
六、活用榜樣,激發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內需
很多幼兒都特別喜歡模仿的活動,他們喜歡模仿家長的行為,模仿老師的行為或者模仿其他小伙伴的行為。其中,對于幼兒來說老師是一個非常神圣的角色,也就是說很多幼兒都會把老師當成自己學習的榜樣以及模仿的榜樣,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日常生活的過程當中,也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為他們樹立起正確的榜樣。
總而言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由幼兒教育工作者以及幼兒的家園共同合力來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且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進行具體操作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家庭、社會還是幼兒園都必須要遵循幼兒教育的規律,然后使用各種各樣的技巧來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讓他們對于良好習慣的認知進行深化,同時提高自己的自覺性。
當然在進行具體的教育工作時,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時刻保持耐心細致的態度,從點滴做起,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士認為,播下一個行為就能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就能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就能收獲一種命運,所以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兒本身就是一張白紙,我們教育他們什么,他們就會接受什么,在進行日常的教育工作時,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要配合各種教學技巧以及教學渠道來引導幼兒自主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在后期的發展當中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游錫劍.淺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J].才智,2014(25):49.
[2]劉捷.淺析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學周刊,2016,281(5):241.
[3]江暉.家園共育視域下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現狀的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8.
[4]伍弟紅.培養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措施[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7(1).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家庭教育專項課題,課題名稱為《父母的行為習慣對幼兒成長的影響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ZX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