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從農村家庭德育的研究背景入手,對農村家庭德育的開展情況進行調查,詳細分析了調查結果,提出幾點對策建議,希望改善農村地區家庭德育工作狀況。
關鍵詞:農村家庭;德育;調查方法;結果;對策建議
家庭德育指在家庭環境中,父母對子女或長輩對年幼者開展的有意識教育、無意識影響,將思想意識、道德規范、政治觀念轉變為品德的過程[1]。德育的開展,講究的是潤物細無聲,教師應結合孩子的年齡、身心發育特點、成長環境等因素,采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將德育和實際生活相融合,促使孩子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德育品質。
一、農村家庭德育的研究背景
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家長的文化素質較低,導致家庭德育工作不理想。簡單總結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目前農村普遍存在父母進城務工,將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全權教育,由于爺爺奶奶的德育意識薄弱,普遍認為經濟問題更重要,孩子以后只要能掙錢就行,德育品質的高低好壞無所謂。第二,家庭教育方式單一,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或者溺愛孩子,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管教不嚴,德育缺失。第三,家長自身沒有做好榜樣,在空閑時間里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一些不文明的語言和行為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基于農村環境背景下,充分掌握家庭德育的開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可行的改進方法,使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
二、農村家庭德育開展情況的調查方法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工作,以某中心幼兒園和某小學部分家庭為對象,隨機選擇10名家長、5名教師,其中涉及3個回族家庭,2個東鄉族家庭,1個土家族家庭和5個漢族家庭。在家庭德育方面,除了一般農村家庭中存在的問題,還會受到民族、宗教的影響,基于此,詳細了解家庭德育情況。家長的基本情況是:性別為8名男性、2名女性;年齡在37~65歲之間,平均為(43.5±6.7)歲;文化程度最低為小學、最高為高中。
(二)調查方法
第一,問卷調查法。對家長的問卷調查,內容主要有:(1)孩子的學習情況;(2)孩子和老師、同學之間的關系;(3)孩子和家人的關系;(4)家庭德育的內容、次數。調查時,地點選擇在村民家里,可以了解家庭實際情況。對教師的問卷調查,內容主要有:(1)學生的課堂表現;(2)學生在課間和同學之間的關系;(3)遇到問題時,學生的處理方式;(4)學校內德育的內容、次數。
第二,個案訪談法。對于典型的案例,和家長、教師、孩子深入訪談,分析家庭德育的影響因素,例如家庭環境、經濟水平、父母行為等[2]。
(三)調查結果分析
從整個調查結果來看,家長對家庭德育的認識不足,很少進行德育。在家長的眼中,學習成績好、不鬧事就是好孩子、好學生的標準。具體來看,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家長管控不到位
家長也明白教育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會讓孩子接受義務教育,但在義務教育之后,是否繼續讀書,聽從孩子的想法,家長沒有過多干預。少數家長認為,上大學以后能掙錢就好,萬一上不了大學,就學點技術,出去打工也能掙錢,認為高中、大學不是唯一出路。在這種思想下,如果孩子不想上學了,家長就會同意。家長對孩子的管控不到位,德育很少,甚至沒有開展過。
典型訪談案例:家長A在訪談中說:我們對孩子的管理不足,一方面是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是每天忙于生計,沒有時間進行管理。白天在外工作,晚上回到家很累,還要忙著做家務,對孩子的過問少,也就不知道孩子有沒有朋友、有沒有煩惱。和孩子交談時,更多的是問一問學習情況,如果得知孩子學習成績差,就會指責、打罵。
2.將德育轉嫁給學校
不少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家長交了學費,因此學校和老師就要全權負責教育工作。對老師進行調查和訪談時,一位老師說學生如果犯了錯,通知家長時,家長就會說讓老師管理就行,如果孩子不聽話,可以打罵、體罰。相應的,如果學校也管理不好,家長采取的措施也是打罵,久而久之孩子容易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出現離家出走的行為。
典型訪談案例:孩子B在訪談時說:爸爸在外地打工掙錢,媽媽在家里忙著做家務,也會偶然兼職。放學回家后,除了吃飯的時間,和媽媽交流的時候很少,幾乎沒有德育。有時候,我遇到困難或有事情想告訴媽媽,但是看到媽媽工作或做家務很累的樣子,也就沒有和她說,只能放在心里。
3.家長沒有做出榜樣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家長以務農和外出打工為主,在家里空閑時的活動,看手機占比80%,看電視占比10%,聊天占比5%,其他占比5%。在家庭生活中,是否有不文明語言和行為,結果顯示偶爾占比50%,經常占比30%,從來沒有占比20%。家庭環境和父母行為,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顯著影響,孩子也會有意無意地模仿家長的語言和行為。在消極的家庭環境中,家長沒有做出榜樣,就會影響孩子健康生長,德育品質差。
典型訪談案例:家長C在訪談時說:我在教育孩子時,一般會拿他們班上成績好的學生進行比較,希望給孩子帶來一些動力。生活上孩子開心就好,有時候我在看手機,孩子就湊過來一起看;有時候我在喝啤酒打牌,孩子就在一旁湊熱鬧。雖然知道不文明的語言和行為對孩子有害,但有時控制不住情緒。
4.孩子缺少合作意識
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正是孩子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會逐漸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質。在一些家庭里,孩子是獨生子女,生活中被父母長輩寵著;孩子在學校里是否聽話、是否尊敬老師、是否團結同學,部分家長都不關心這些。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和同學之間有矛盾,就采取打架的方式解決;家庭生活中有困難,就會向家長抱怨甚至哭鬧。對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孩子缺少合作意識,有很強的逆反心理。
典型訪談案例:家長D是孩子的爺爺,父母為了改善家庭條件,一直在外地打工,因此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孩子小時候,一直是家里的寶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上了初中后,逆反心理很強,老師多次通知家長說孩子在學校里不好好學習,經常惹事打架。孩子回到家,我想教育但孩子就是不配合,因此教育工作只能以幾句好話收場。
三、針對農村家庭德育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家長的德育水平
家庭德育的主角是孩子和家長,提高家長的德育水平,才能保證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一方面,應該加大宣傳力度,例如在農村社區宣傳欄內,張貼德育圖片,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了解缺少德育對孩子帶來的危害,掌握德育的方法和途徑等。另一方面,村委會和學校合作,可以定期組織培訓班,每年1~2次,通過培訓學習糾正家長重養輕教的思想。此外,講解典型案例,從中分析家庭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為實際教育活動提供參考。
(二)家長樹立責任與榜樣意識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孩子在社會生活中,會觀察、模仿他人的社會行為[3]。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語言和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基于此,家長應該樹立責任與榜樣意識,一方面調整自己的思想,認識到自己是家庭德育的實施者,而不能將教育責任完全推脫給學校和老師。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發揮積極引導作用。
(三)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家庭環境,這也是影響家庭德育的一個重要原因。具體做法上,以出門在外的父母為例,首先要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應該通過打電話、聊微信、開視頻的方式,和孩子經常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困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身邊。監護人要樹立角色意識,爺爺奶奶在家里照顧孩子時,要肩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一方面履行教育義務,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另一方面不能寵溺孩子,該嚴格的時候要嚴格對待,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家長和子女開展情感交流
由于國人內斂保守的性格,家長和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少,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4]。在孩子的德育上,家長應該轉變傳統思想,加強和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具體來說,家長要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既要了解生活和學習情況,又要了解內心世界的想法。對于孩子出現的困惑,利用自身經驗及時化解;孩子出現困難后,及時提供幫助,為孩子指引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生日、父親節、母親節等特殊節日,開展家庭會議,父母和孩子彼此交流真實的想法,實現德育目標。
(五)強化家庭和學校的溝通
家庭德育的開展,也要得到學校的支持,學校應該強化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實現信息共享。其一,學校定期組織家長會,開展親子活動,從而拉近家長和孩子的距離,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其二,老師應該采取家訪、電話聯系的形式,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學校里的近況,詢問孩子在家里的表現。家庭和學校雙方積極溝通、相互配合,才能確保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綜上所述,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文章采用調查問卷和個案訪談的形式,分析了農村家庭德育工作的現狀,指出存在的問題。只有提高家長的德育水平,樹立責任榜樣意識,和子女開展情感交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并強化家庭和學校的溝通,才能推動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改善教育成果。
參考文獻:
[1]黃梁翠.愛的教育:家庭因素對農村初中生的德育影響[J].文存閱刊,2019(4):114.
[2]劉曉蕾.農村中學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與當前學校德育的困境[J].家長(中、下旬刊),2018(11):150.
[3]姚金霞.淺談我國農村中小學德育教育現狀及問題[J].考試周刊,2019(84):9-10.
[4]韓國軍,蔡祥禎.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德育途徑:有關農村德育新途徑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9(10):262.
[5]黃杏彩.德育生態下發揮農村家庭因子作用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9(7):1-2.
注:本文為蘭州市級規劃課題《農村小學家庭德育教育策略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翠萍(1981—),女,甘肅榆中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職稱,研究方向為農村學校教學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