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萍
摘 要: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學校教育中,體育教學過程對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質培養具有特殊功能,廣大體育教師應該利用體育教學的特點,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德育功能,在立德樹人中發揮作用。體育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貫徹《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落實德育,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值得體育教育工作者深思。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學;德育功能
學生的品德培養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滲透在教育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學校教育整個過程中,體育學科具有鮮明的競爭性和群體性,活動的范圍和空間大,學生單獨和集體的實踐機會多,因此有較強的多方面的德育價值。本文從體育教學中實施德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內容、基本方法三個方面對體育教學中的德育規律進行探討。
一、體育教學實施德育的基本特征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每個學科的教學都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示寓德育于教學的不同途徑和方法。體育與健康課程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課程目標制定和結構設置高度重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注重體育健康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整合。在強調體能、運動技能和體育文化學習的同時,融合與學生成長相關的健康教育知識和方法,關注學生安全意識、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優良品質的形成。體育教學過程中蘊含著競爭向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勝不驕敗不餒的理念和精神,是培養學生積極進取、不怕困難、挑戰自我、合作互助、公平競爭和遵守規則等優良品質的最佳途徑和契機。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教育,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體育教學體系和特點有利于體育教師在有計劃、有組織的身體練習過程中和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之中潤物無聲地滲透德育,讓學生在充分感受和體驗運動樂趣的同時獲得品德的基本概念和教育。
二、體育教學中德育的主要內容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課程目標內容包括: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合作與交往能力,提高自覺維護健康的意識,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強調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調健身育人功能,重視建立核心素養與課程教學的內在聯系,明確學生學習體育學科課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運動能力、 健康行為、 體育品德三個方面。良好的體育品德是能在體育運動中遵循正確的行為規范,具有正確的價值追求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對維護社會規范、樹立良好社會風尚起到積極作用。體育品德包含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良好的體育精神主要表現為自尊自信、勇敢頑強、積極進取、勝不驕敗不餒等;與體育道德相關的內容包括遵守規則、誠信自律、公平正義等;良好的體育品格則表現為文明禮貌、相互尊重、團隊合作、強烈的集體榮譽感等。體育品德的三個方面聯系密切、相互影響,只有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全面滲透,才能在解決復雜情境和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整體發揮作用。
三、體育教學實施德育的基本方法
1.教師要注重言傳身教
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更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儀表、言行、文化修養、道德品質、工作態度等,都將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教師的言行是一種直觀、生動,很有說服力、感染力的教育。因此,教師應該成為一個品德高尚、意志堅定、舉止文明的人;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敬業精神,要不怕苦、不怕累,從日常教育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做起。例如:守時、規范,準時上、下課;認真執行課堂組織常規,堅持做好諸如考勤、安全教育等被認為“小事”的事。刻苦鉆研,不斷提高業務能力,例如:做到講解準確精練,使用專業術語,示范動作正確優美,富有感染力;認真實施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組織課堂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關注課堂中的信息反饋,發現學生存在問題及時教育和矯正;善于利用典型事例對學生進行思想和行為教育。關心愛護學生,與學生共同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不斷豐富和完善德育方法與手段,促進學生體育素養和德育水平的共同提升。
2.嚴格執教,結合教材特點有機滲透德育
首先要結合體育教學特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生熱愛祖國,不斷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維護國家利益的責任感。老師善于抓住每一次機會教育學生遵循人際交往準則,關心、愛護、幫助他人,形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美德。教育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成為意志堅定、能夠承受各種挫折、樂觀向上的人。
體育課堂以戶外運動為主,廣闊的空間、豐富的教材內容和形式多樣的活動,能夠予以學生不同的心理體驗。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針對學生的特點,有意識、有計劃、整體性地有效滲透德育,例如:每節課認真執行課堂常規,進行規范的隊列隊形練習,狠抓組織性、紀律性,以此類教材的教學、練習過程培養學生社會適應方面的能力。教師要嚴格執教,要求學生自覺遵規守紀,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服從”是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告訴同學們,他們所服從的不是老師個人,而是教育法規,是規章制度,是組織紀律;是培養目標,是學習要求;讓學生認識到服從既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美德。在具體實施中要公平公正,要有具體的制度和措施,令行禁止,嚴格要求,持之以恒,養成習慣;謹防產生“破窗效應”。在中長跑和耐力項目教學中,可重點關注學生意志力方面的培養,意志力是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標的品質。有些學生在中長跑和其他耐力項目練習中會出現“極點”和疲勞現象,此時,教師要激勵學生發揚頑強拼搏的精神,克服困難,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挑戰極限。當迎來“第二次呼吸”時,同學們能夠體驗到戰勝自我的愉悅心情,以此激勵學生在今后的活動中不斷超越自我,形成良性循環。當學生善于運用意志力這一有益的力量時,做事就會產生決心,人的心理功能或身體器官對決心的服從,正說明了意志力存在的巨大力量,把學生培養成意志堅強的人是我們的目標和責任。在學習器械體操時會碰到許多困難,比如,有時手掌會磨破皮,有時做動作會引起身體疼痛,有時會從器械上掉下來等,此時,老師要引導學生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迎難而上。學生付出艱苦努力,不僅掌握了運動技能,他們勇敢果斷的優良品質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老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便不再是一句空話。大多數球類項目靠的是集體配合,體育老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努力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協作精神。在球類教學中,多安排小組合作、集體配合的練習,有意識地使學生經過共同努力完成任務,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將這種美好的感受遷移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
德是做人之本,成事之源,要教育學生誠實守信,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習慣,才能立足社會。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是體育教師的長期任務,體育教師應從育人目標出發,堅持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充分利用教材,掌握育人技能,創新育人方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