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三梅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能夠初步理解并鑒賞文學作品,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名著導讀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就名著導讀的有效教學策略展開探究,以期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
名著導讀是人教版教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經典對話,走近經典,并通過對經典的閱讀來體味千百年來世界各地優秀的文化。那么我們如何將初中名著導讀教學落到實處?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認為應當積極培養學生對經典名著的閱讀興趣,以寧靜平和的心態閱讀與感悟,不斷豐富他們的知識底蘊,提升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與鑒賞能力。
一、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的教學現狀
名著導讀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讀”能否在教學的過程中落到實處。由于初中生面臨著中考壓力,很多教師為了學生在考試中獲得一個好成績,保證學生更多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將名著中所涉及的故事背景、主要情節、人物形象提煉為簡要的講義,直接展現給學生,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以應付考試。另外,很多教師不重視名著導讀教學,在課前所進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計劃較為簡單,教學準備不充分,使得名著導讀的教學流于形式,嚴重影響了名著導讀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很少有人能夠安安靜靜地進行長時間的閱讀。這種整體的社會浮躁,也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學習的壓力下,他們更喜歡閱讀圖片、情節相對輕松的報紙雜志,對于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名著則沒有什么興趣。加之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學生受網絡、影視等媒體誘惑,喜歡“快餐文化”,一味地追求文字的新穎,習慣用快速瀏覽代替對作品的細細品讀,導致學生在名著閱讀的過程中很難理解其中的文化精髓,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的現狀并不樂觀,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名著導讀教學的方法策略,提升名著導讀教學的有效性。
二、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多樣性原則
經典名著的篇幅大多比較長,學生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很難安靜地閱讀完一整本書,這時教師就要不斷豐富自身的名著導讀教學形式,根據文學作品類型的不同,組織讀書筆記、誦讀活動、話劇表演、讀書沙龍、影視觀摩等活動,通過多樣性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在課內外營造濃郁的文學作品閱讀氛圍。
2.探究性原則
名著強大的生命力來源于其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融合,探究也就成為名著閱讀的主要魅力。在閱讀的過程中在探究名著中精妙的語言表達與語言結構,探究作者語言中所蘊含的深邃思想,并在探究的過程中與作者的思想形成共鳴。因此,對于初中生而言,名著閱讀不應當僅僅是學習與生活的調味品,止步于“淺閱讀”,而是應當對名著中所蘊含的豐富的語言、深邃的思想進行深入探究,不斷提升自身的閱讀品質與閱讀能力。
3.銜接性原則
就初中語文階段的整體教學來看,名著導讀屬于輔助教學的一部分,是對課本教材的有效補充。因此,教師在進行名著導讀教學時,應將導讀內容與教材文本有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互銜接,架起導讀內容與教材內容之間的橋梁。
4.輻射性原則
名著內容包羅萬象,且閱讀的時間幾乎都在課外。因此,這里所說的輻射性原則一方面指閱讀時間的開放性,即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名著閱讀計劃,將課外時間和假期充分、有效地利用起來。另一方面指閱讀范圍的輻射性,教師既要指導學生讀什么、怎么讀,又要指導學生對同一題材的作品舉一反三地進行閱讀,教會學生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有效擷取,充分從名著的閱讀中汲取精神的養料。
三、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課前名著導讀教學策略
(1)圍繞“導”的目標導向,教師進行教學準備
教師要根據有效教學的效果導向進行教學準備。即根據所教名著篇目的具體要求,設計系統化的教學內容,以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即名著導學的教學目標要與閱讀教學的目標、新課程保準的目標保持一致,形成總體目標,形成總體、年級、專題、課堂目標的層層遞進與細化,并結合所教名著篇目的特點,設置導讀教學的階段目標和具體目標。
比如在進行《朝花夕拾》的名著導讀教學時,首先教師要根據《朝花夕拾》這一名著的整體內容為學生設定整體的閱讀目標:通過《朝花夕拾》的閱讀,對魯迅先生的成長歷程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并逐漸消除與民國時期文學經典作品的隔膜,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感受閱讀的樂趣,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力。其次在整體閱讀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即學生要通過這本書的閱讀,熟知書中十篇小故事,感受到魯迅先生寫作的風格,汲取文章中優美語言的營養,并根據自己的閱讀,具體分析并表達書中所描述人物的特點與故事情節。最后,在閱讀結束時,學生要從不同的角度表述對這本書閱讀的感受,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2)圍繞“讀”的目標導向,學生進行學習準備
首先,對學生整體學習情況的把握是進行針對性教學準備的前提。學生的學習情況具體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狀態,是學生在名著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方面的整體體現。教師在進行名著導讀的教學準備時,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加強備課的針對性與目標性,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
比如在進行《水滸傳》這部經典名著的導讀教學時,我們可以針對學生的《水滸傳》閱讀情況進行調查,并設計以下調查問卷:
①你對《水滸傳》這部書內容的了解主要來自哪里?(書籍、電視劇、動畫片)
②曾經是否閱讀過《水滸傳》,閱讀的是什么版本?(少兒版、精簡版、原版)
③是否完整地閱讀過《水滸傳》這部書?(讀過、只讀過一小部分、沒有讀過)
④對于《水滸傳》中的經典人物和經典情節,能夠復述下來嗎?(一小部分能、不能)
⑤家中有原版的《水滸傳》書籍嗎?(有、沒有)
⑥最喜歡《水滸傳》中的哪個人物?
⑦你認為閱讀《水滸傳》可能存在的障礙是什么?需要老師提供哪些幫助?
如此,通過對以上調查問卷的分析,教師便能對學生《水滸傳》的閱讀情況有針對性的了解,為具體閱讀指導做好充分的準備。
其次,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對學生閱讀任務的安排,促進學生按照閱讀任務進行主動閱讀。以《水滸傳》的導讀教學為例,教師要根據《水滸傳》這部小說的特點,引導學生采用精讀與細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閱讀,并根據學生的學情,幫助他們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提供閱讀策略的支持。
2.課堂名著導讀教學策略
(1)課堂導入
名著之所以被稱之為名著,不僅因為其在語言運用和結構上的精彩,更因為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但由于初中生的年齡限制,他們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都尚顯稚嫩,很難理解其中所描述的內容及情感的表達,這也就導致他們缺乏對名著閱讀的興趣與渴望。因此,在進行名著導讀教學時,激發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至關重要。
比如在導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名著時,在課堂的一開始我們便為學生朗誦書中關于生命的那一段警世恒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然后向學生進行提問:保爾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么,讓他能夠對生命有如此感悟。這部作品,為什么在我們中國產生了這么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通過問題的設置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閱讀、學習的欲望。又如在導讀《昆蟲記》時,我們便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書中所描述昆蟲的圖片,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畏,然后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如果用文字應當如何描述這些鮮活的生命?喚起學生對于《昆蟲記》的閱讀欲望,帶領學生領略法布爾耗盡一生所描述的昆蟲世界。
(2)重點導讀
教師對名著中重點內容的把握直接影響學生名著閱讀的效率。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名著導讀教學之前,要對名著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知,準確把握名著中的重點和精髓,對于名著的教學內容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比如在導讀《水滸傳》這部名著時,我們要將導讀的重點放在人物故事情節的梳理上,為學生講述我們所熟知的風雪山神廟、武松打虎、怒打西門慶,引導學生從這些人物故事中探究當時的社會環境,探究這些事件的發生與人物性格特征的關系,以及這些人物故事所發生的深層次原因,使學生感受到梁山一百單八漢身上反抗壓迫的精神以及他們的社會理想,并認識到起義失敗存在的內在歷史原因。
(3)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名著閱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大部分名著篇幅都比較長,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欠缺,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給予學生一定的督促,采用一種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傳統“對與錯”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缺乏有效性,很難促進學生的閱讀,不適用于學生的名著閱讀。這就需要教師不斷豐富對學生的閱讀評價方式,提升學生閱讀的有效性。
首先,教師應當根據班級內的整體閱讀情況,制定一份實際且有效的閱讀任務流程,并且整個過程都要讓學生參與進來,一旦閱讀任務制定完畢,學生就要按照任務要求完成閱讀計劃,并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給予適當的點評,督促學生及時進行閱讀。其次,每次名著導讀的課堂都要求學生匯報名著閱讀的情況,做成表格,并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記錄下來,重點予以解讀。對于能夠提出自己獨特感悟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使他們樹立繼續閱讀的信心,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后,教師還可以采用讀寫結合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就閱讀的文學作品寫出自己的感悟,在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深化學生情感的同時,及時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并給予一定的幫助與指導。
參考文獻:
[1]張麗.高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2]秦斌山.高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9(17):104.
[3]李嶠.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