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申
摘 要:閱讀是個體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活動,是個體獲取知識、認知世界的主要途徑。數學學習離不開閱讀。但是,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參與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不會主動閱讀,導致閱讀能力不強,閱讀效果不佳,直接影響了數學學習效果。對此,從整合閱讀素材和應用閱讀方式這兩方面入手,就如何指導學生主動閱讀數學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數學;主動閱讀;教學策略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所有的教育問題都可以概括為閱讀問題。數學一直被看作是理科課程,閱讀是文科的主要內容,大部分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不重視閱讀,很少引導學生閱讀。導致學生缺少數學閱讀的情況,無法理解數學知識,難以讀懂數學題目,數學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強調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立足課改要求和數學閱讀情況,本人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對如何引導學生主動閱讀進行了探究,總結了以下做法:
一、整合閱讀材料
閱讀材料是有效引導學生閱讀的基礎和保障。在缺乏閱讀材料的情況下,學生的主動閱讀是無從談起的。因此,在實施數學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首先要精心地為學生選擇閱讀材料,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使學生為閱讀材料吸引,主動地參與閱讀活動,細細地琢磨閱讀材料,探尋有價值的數學知識。為了實現這一點,本人在實施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會以教材內容為依據,根據學生的閱讀實際情況和數學學習需求,調整教材,整合閱讀材料,幫助學生有效閱讀。具體地,本人在選擇閱讀材料的時候,以數學概念、數學定理為切入點,分析這些知識點在數學教材中的分布情況,將相關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實現閱讀材料的豐富,同時使學生在主動閱讀中建構較為完善的數學認知。
以“等式的性質”和“不等式的性質”為例,這兩個知識點分布在初一上冊和下冊。根據教材知識的分布特點,在組織“不等式的性質”教學活動之前,本人先聯系“等式的性質”該知識點,為學生設計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回憶所學,為有效地遷移知識,學習不等式的性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應用閱讀方式
整合了閱讀材料之后,接下來,教師需要將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靈活地應用多樣的閱讀方式,指導學生主動閱讀。
1.在小組中引導學生主動閱讀
濃厚的閱讀興趣可以保證學生主動閱讀。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學生在聽到閱讀任務的時候,會直接將閱讀和讀教材畫上等號,機械地閱讀教材內容,很少思考所閱讀的內容。如此閱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我們倡導的數學閱讀是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因此,為了驅動學生自主思考,本人在實施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立足學生的數學學習差異,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指導學生在同伴的監督下,產生閱讀興趣,走進閱讀材料,思考閱讀材料。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效果,本人還鼓勵學生采用批注式閱讀的方式,將閱讀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勾畫下來,思考這些信息的含義、特點等,或者標注自己不理解的內容,繼而在小組中就此展開交流,實現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2.利用問題引導學生主動閱讀
在開展初中數學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接著要驅動學生有目的閱讀,如此才能使學生在主動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數學認知,實現閱讀價值。因為大部分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和數學學習能力有限,為了幫助他們有效閱讀,本人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提取閱讀材料中的關鍵信息,設計探究問題。帶著問題走進閱讀材料,學生的閱讀效率自然會得到提升。
以“等式的性質”為例,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本人先以教材內容為依據,為學生提供閱讀素材,同時,根據閱讀素材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已知a=b,那么:a+c( )b+c;a-c( )b-c;a·c( )b·c;a/c( )b/c(c≠0)。帶著這個問題學生自主地進行數學閱讀。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同時實現邊讀邊思考,本人還提出了如此問題鏈:根據閱讀材料,你使用了哪些數學知識來解決上述問題呢?根據閱讀材料和所解決的問題,你認為不等式的性質有哪些呢?已知a=b,那么:a+c( )b+c;a-c( )b-c;a·c( )b·c;a/c( )b/c(c≠0)這個問題中,a和b除了相等之外,還可以有哪些關系呢?在這些關系下,我們之前總結的結論是否準確呢?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大部分學生埋頭閱讀,主動思考,提升了閱讀效率。
總之,在實施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數學教師要重新建立對數學閱讀的認知,不僅要重視數學閱讀,還要有效地整合閱讀材料,采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閱讀,邊閱讀邊思考,從而通過閱讀建構對所學的認知,不斷地提升閱讀能力,為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邱立波.應用主動式閱讀開展初中數學閱讀教學初探:以“不等式性質”為例[J].中學數學,2018(22):63-64,67.
[2]陳德前.淺談初中數學教材中閱讀材料的運用[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8(5):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