撖峰
摘 要: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通過將鄉土文化內容有機地融入其中,能夠拓展美術教育資源,同時還能夠使得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學生在通過鄉土文化資源與美術教育的融合、整合之下進行體驗、參與等過程,不僅是對傳統鄉土文化的傳承、發揚,還能夠促使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體驗更為深刻,思想意識更為清晰,正確的價值觀得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等得到提高,美術教學效果也會逐步提升。
關鍵詞:鄉土文化;小學美術教學;教學內容
從20世紀中葉開始,各個國家都在提倡在藝術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鄉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鄉土文化資源與美術教育的融合、整合之下進行體驗、參與等過程,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等都會得到提高,美術教學的效果也會逐步提升。
一、充分認識鄉土文化的價值與功用,將其引入小學美術教學
鄉土文化具有廣闊的含義,包括方方面面,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將鄉土文化引入小學美術教學中,能夠讓小學美術教學內容更為多元,學生通過體驗與參與,切實能夠感受和體會到鄉土文化的“接地氣”和精深內涵,而更有興趣和信心去完成融合鄉土文化的美術訓練。鄉土文化同時還具有小學美術教學和使用的雙重價值,例如一些剪紙、泥塑、刺繡、皮影、葫蘆等這些既具有豐富內涵且形象鮮明的鄉土文化,都能夠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學生因為鄉土文化與生活的緊密相連,對這部分內容會更為熟悉且容易產生親切感,動手創造的激情和興趣濃厚。當鄉土文化與小學美術教學融為一體,也使得鄉土文化更易于傳承和發揚。學生在教師所營造的教學氛圍中,學生以自身的實踐行為進行充分的感知與體驗,汲取鄉土文化的精神內核,在不斷提高個人美術技能的同時,還能夠加大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熱愛。比如,慶陽刺繡已經成為當地極具文化特色的地理標志產品,當地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慶陽刺繡的技法來一步步地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讓他們自由創作刺繡內容,使得學生投入其中,樂而忘返。
二、有機整合鄉土文化與美術課堂教材,豐富教學內容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鄉土文化,不是簡單的拿來就用。而是需要通過科學的篩選以及整理,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作為特色鮮明、不會被其他文化所同化且生命力極強的鄉土文化,它是藝術魅力與個性特點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地利用鄉土文化這一載體,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參與、實踐來傳承和發揚這一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課堂中的書本教材也僅僅局限在一課堂之中進行講授,學生的視野不夠寬闊。把鄉土文化引入小學美術教學,可以引領學生走進鄉土文化去觸摸鄉土文化的根與魂。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一些著名的人文景點進行參觀或者采訪;或者可以要求家長能夠在節假日期間帶領孩子去游覽名勝古跡,參觀一些文化館等等;還能夠讓學生在體驗館中直接動手體驗,讓學生能夠通過直觀形象的感知與體驗,對小學美術的學習興趣不斷增強,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增強。通過鄉土文化的熏陶,學生樂于投入其中去體驗與實踐,無形中也給原本死氣沉沉的只關注知識灌輸的課堂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也進一步拓展了新的教學途徑。
三、充分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把鄉土文化精神植入學生心中
對于鄉土文化這一歷史產物,她不僅具有歷史性、傳承性,而且這一鄉土文化還包含非常豐富的德育內容。小學美術教學在對鄉土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后,將所能夠運用于小學美術教學的內容整理出來,并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契合。在這一基礎上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道德覺悟的促進都大有裨益。對于小學生來說,家鄉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都是非常豐富的,無形中也給小學美術教學提供了深厚基礎。而對于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本身也是教育者的一份責任和義務,鄉土文化的挖掘與整合,能夠讓學生真正從小就能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鄉土文化,并因為自己是其中一員而自豪。通過積極地參與實踐行動來真正成為鄉土文化的傳承者、學習者、實踐者、創造者、繼承者。眾所周知,近年來,各地都在紛紛組織開展各種鄉土文化的教材編寫,力圖使得這一富含鄉土文化的教材可以有效成為小學美術教學的一個素材。將美術課堂教學與地方自然資源有效結合起來,充分挖掘以及借鑒,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發揮主人翁的意識,自覺主動地進行美術學習和訓練。學生的人文素質不僅得到了培養,而且他的美學思想也在鄉土文化的沁潤下得到熏陶,這也正是新課改所提出的要求所在。所以說對于鄉土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科學有效地合理利用,成為當前小學美術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夠利用鄉土文化來豐富小學美術教學內容,拓展小學美術教學途徑,使學習與傳承二者兼而有之,提高小學美術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讓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增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丘素華.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創新小學美術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9(10).
[2]陳雅玲.怎樣開發利用美術課程資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