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春
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創造性地將“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社會實踐”四大核心素養融合,通過有效的教學滲透,在具體而生動的歷史與社會的學習、思考與實踐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一、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核心素養推進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既要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又要提高教學的實踐意義,通過內外結合的教育滲透,培養學生建構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和素養。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在創造性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形象地理知識的分析,利用地圖、圖表等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思維;在橫向和縱向的問題分析和討論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歷史考證、歷史理解、歷史評價的意識,從而在科學的問題分析和理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強烈的歷史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縱向綜合、橫向綜合、時空綜合等多角度的分析和交流,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引領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去,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二、新課程理念下歷史與社會教材和教學特點
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與社會教材,以學生熟悉的內容為對象,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去展現和勾畫生活框架,展示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下的世界面貌,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以中國社會的發展為線索,在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的過程中,展示人類社會生動發展的歷程,引導學生科學地分析和理解現代社會在發展進程中遇到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他們應采取怎樣的方式和態度去解決面臨的問題。
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與社會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實踐中教師主體、學生客體的課堂呈現形式,“活動”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夠將動手和動腦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使課堂教學更加有趣、更加生活化,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關心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參與機制,讓學生在對問題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分析等過程中,實現對歷史與社會問題的深入理解和剖析,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和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與社會的教學運用策略
在歷史與社會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利用豐富的教育技術和手段,在豐富的教學支持和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習的過程得到精彩呈現,立足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采取一些策略。
1.在形象地理知識的分析過程中,培養空間感知思維
在歷史與社會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地圖、圖表分析地理知識,滲透區域認知概念,讓學生在對地理問題的動態分析和思考的過程中,獲得對區域認知的科學分析和理解能力,獲得對人地關系的認識、理解和判斷等,在科學分析和判斷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協調觀念,促進可持續發展思維的有效滲透。
例如,在學習《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記》時,教師利用豐富的媒體素材,展示湄公河平原以傳統水稻種植為核心的稻作文化,以及在稻作文化影響下人們的生產、生活特色。水稻的生產首先要考慮地形、氣候、水、土壤等最基礎的自然條件,只有在適合的自然條件下展開具體的農作物種植與耕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地關系的優勢。人們耕作生活,必然需要結合一定的人力資源,特別是像水稻種植這樣的勞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此基礎上的農耕制度對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的影響必然會介入學生的認知范疇中。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將學生熟悉的中國水稻生產區域、生產特點以及生活特色等用地圖、圖片等形式加以呈現,并且將美國中部平原的種植,利用圖片、圖表、地圖等形象生動而系統客觀地對比,學生再對兩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借助圖表與地圖等來獲取不同信息,逐漸樹立起對區域的空間感知思維,同時在對自然環境、人文生活等分析中,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2.在縱向對比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利用縱向對比、今昔對比,讓學生能夠穿越時空,進入歷史的進程中,進入特定的情境體驗中去,引導學生在對歷史現實、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對比,感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形成對歷史、對現實的深刻認識體驗。
例如,在學習《屈辱的歲月》的實踐中,教師利用現實版《戰狼》故事,中國維和官兵在緊急任務面前,高舉中國五星紅旗穿過武裝分子交戰區,令人意外的是,武裝分子在看到五星紅旗后紛紛停止交戰,甚至有武裝分子在中國維和車隊一旁執行護衛任務;利比亞的撤僑行動、也門的撤僑行動,表明中國已經有實力、有能力保護海外華僑同胞的安全,引導學生形象地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感受當今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美好生活。畫面一轉,《屈辱的歲月》則是對中國歷史上最不堪的一面的揭開,滿眼都是鴉片吸食者躺在小床上,精神萎靡不振、雙眼空洞無力,一陣風就能吹倒的樣子,洋人向中國輸入鴉片,就是為了從精神上控制中國,從經濟上壓榨中國,讓中國人在鴉片的世界中沉淪、自暴自棄,如果中國人任憑洋人的計劃發展,現在的中國會是怎樣的?覺醒的中國人是不允許中國走向滅亡的,他們用行動向洋人證明了自己戒煙的決心,正是中國人的決心讓洋人害怕中國人一旦有實力強大起來,哪里還有他們侵略的余地,為了大肆侵略,他們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腐朽的清政府一再妥協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以及《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在鴉片戰爭時期與當今社會強烈的今昔對比中,增強了學生的歷史認同感和民族使命感,讓學生在深刻的歷史史實與現實對比中,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感受新時代下中國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在屈辱的歷史史實的告誡下,同學們認識到,落后就會挨打,要想保證未來中國的繁榮富強,每一個社會主義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積極地行動起來,加入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中去,學生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油然而生等。
3.在多角度的綜合分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指在教學中,通過教學滲透聯系的觀點和分析綜合的觀念意識等,讓學生在對歷史、現實、社會、經濟等科學分析和理解的過程中對問題的分析和綜合能力、對信息的提取和篩選能力等,能夠在具體的實踐應用過程中得到積極的培養和發展。同時,借助歷史的眼光來動態地認識過去和當今的社會情形,在縱向認識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橫向關注人們的社會生活等過程中,將古今、中外、時空等有效地綜合起來,在形象具體的分析體驗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
例如,在學習《綜合探究五——走進臺灣》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地圖(如地理位置圖、氣候類型圖、旅游景點圖、城市分布圖、自然資源分布圖)和臺灣歷史的文字資料等等,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再通過合作探究,綜合分析臺灣的自然與人文特色以及區域差異的明顯特征。
4.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強化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在歷史與社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漸培養建構基礎的學科核心素養,他們具備了初步的問題分析和篩選的能力,具備了初步的評價判斷、理性分析的能力,具備了一定的預測能力,因而,在社會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效地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經驗儲備,將各種知識和經驗有效地集中和調動起來,積極地融入對問題的探究和實踐中,在有效地打通課內外聯系的基礎上,實現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效果。
例如,在《共同關注的環境問題》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下,展開對周邊環境問題的分析和篩查,學生在具體的調查分析過程中,認識到自己周邊存在著土地資源的浪費、亂砍濫伐、水污染、生活垃圾的泛濫以及生態破壞等各種嚴峻的環境問題等,針對學生搜集和整理的這些問題,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來展開對環境問題的科學應對和有效緩解,這是現代生態環境背景下,學生必須認識和思考的問題,現在國家已經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有效的認識和理解,中國已經在積極地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來緩解生態環境的惡化問題,如中國的車輛限號措施、大型污染企業停業整改措施、電動汽車的推廣措施、垃圾分類的實施等,這些學生身邊的小事,無不滲透著中國的環保意識和理念在不斷上升的趨勢。在現代環境背景下,要采取怎樣的措施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在具體生動的問題交流和分析的過程中逐漸清晰和明朗化,學生的社會實踐意識和綜合分析的思維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和發展。
例如,在《如何開始社會調查——以調查家鄉為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讓學生收集資料、實地調查等活動對自己家鄉的自然人文環境的調查,掌握區域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驟。這樣將課堂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初步具備基本的社會調查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總之,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實施開展的過程中,通過積極生動的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對歷史與社會問題的認識、理解、思考、分析、判斷、綜合等過程中,在潛移默化的教學滲透中,不斷強化學生的空間感知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促進學生的綜合思維,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呂小萍.核心素養引導課堂教學: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4).
[2]趙春麗.初中歷史與社會課核心素養培育初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0).
[3]朱海英.核心素養引導課堂教學: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8(27).
[4]張婧.基于核心素養提升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為例[J].新課程(中),2017(8).
[5]朱美嬌.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J].文理導航(上旬),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