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強
摘 要:圖形與幾何學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內容,旨在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推理能力,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并不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發揮信息技術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優勢,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空間觀念,這對今后初中乃至高中幾何學習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信息技術
通過信息技術的網絡優勢,可以提高學生自主預習的效果,可以為學生精心挑選教學素材,并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產生和發生過程,使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和基本技能得到提高。
一、運用微課或微視頻,實現自主預習新知
如今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和娛樂,在數學教學中引進先進的教學工具,可以通過制作微課視頻,讓學生自主預習新知,提高學習積極性。小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力和接受能力都處于待提高階段,在制作每一小節教學的微課時,最好有“溫故知新”的部分,使學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例如,在“認識平面圖形”微課中,設計“溫故知新”和“新課先知”的部分,展示正方體、長方體、圓柱,讓學生回顧“認識物體”的知識。制作或者錄制微課時,教師也要注意語言的生動、畫面的趣味性,在展示問題的同時,可以加入問題的回答,這樣可以更加抓住和帶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動手觸摸這些物體的表面,你有什么感覺?摸上去這些物體的表面有所不同,有的面滑滑的,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彎彎的。在微課的一問一答中,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如,你能給這些物體的面畫出圖形嗎?在微課中展示每個物體的每個面的圖形,帶動學生動手操作起來,完成新知識的初步學習。微視頻可以暫停、下載、重復播放,并以動態的效果展示教學重難點,讓學生觀察并跟隨視頻動手實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情境更趣味與直觀
課本上的靜態教學內容,很難輔助學生進行空間的想象,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創設新穎的動態圖畫,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課的內容。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六下“面的旋轉”時,告訴學生:生命在于運動,運動給我們帶來健康的身體,繽紛的世界!不僅我們在運動,在數學王國中,圖形也是會做運動的,運動后的圖形將創造出哪些精彩呢?一起來看看它們精彩的運動吧。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展示的方式,將生活中“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例子用動態畫面向學生呈現,比如流星在天空中劃過會留下一條線、雨落下來成線、汽車從筆直的馬路一端開到另一端、汽車雨刷器刷玻璃的面、旋轉門等,用多媒體直觀地呈現“運動”的過程,勾起了學生對生活中物體的聯想,輔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點,調動了學習興趣。
三、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的思維更靈活
在教學圖形與幾何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很多知識點教師無法通過語言描述使學生理解,尤其是課堂的探究環節,在新技術手段的支持下,可以讓學生對圖形與幾何的認知更加具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拓展。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五下“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探究表面積的計算公式,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制作長方體立體圖形六個面形成的動態畫面,讓學生看到長方體展開的過程,并仔細觀察與對比它們之間存在的聯系。在學生觀察與對比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不同角度的平面展開圖,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時間,從而深刻理解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以不同的展開圖來促進學生空間思維活動,提高圖形教學的質量。
四、運用信息技術,讓練習更有層次與深度
信息技術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知識的鞏固與延伸是重要的一部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對課堂重難點知識進行總結與歸納,還可以設計一系列趣味性的練習,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并深化學生的思維。例如,設計“閃亮登場、小試牛刀、勇往直前、超越自我”的游戲關卡,并將一些趣味性的數學知識放在課堂中,比如,用七巧板組合成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分小組競猜,鍛煉學生的思維,建立圖形和相應實際物品之間的表象聯系。在教學“周長的認識”時,常出現的題目類型是比較“L”“凹”形狀的周長,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就很容易讓學生從形狀變換理解不規則圖形的周長,因為黑板教學很難形象地展示,而在多媒體課件中呈現“拖拉”這一步驟就非常方便,也非常直觀,幫助學生加深對不規則圖形的理解。
總之,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散,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只有在課前和課上把握好有效的運用,并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和方法的指導,就能提高“圖形與幾何”的教學質量,深化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馮紅蕓.讓微課助力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J].基礎教育論壇,2019(31):73-74.
[2]童海燕.核心素養時代的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