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琴
摘 要:相較于傳統的識字教學,隨文識字是一種更加適用于小學語文教學,能夠增添識字教學的趣味性,也能夠提高小學生實際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熟練掌握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的語言環境下完成識字學習,激發他們對識字的興趣,從而為學生后期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隨文識字;方法
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越發提倡“隨文識字”教學方法。這種識字方法不同于先集中大量認識生字,后閱讀文章的集中識字教學法。它提倡將識字的教學散落于學生對每一篇課文的閱讀中,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完成認字、識字的過程。
一、隨文識字教學的概念內涵
“隨文識字”同時兼顧了對漢字三要素——音、形、義的學習,其中著重對字義進行了重點學習。這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到課文語境中,通過課文對生字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字、詞、句、文的了解,通過對字的學習,一步步深入理解課文。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不必在短時間內填鴨式地學會大量生字,還能夠強化學生的識字學習效果,使學生對生字的印象更為深刻,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閱讀鑒賞能力。
二、小學語文開展隨文識字教學的原則
1.循序漸進原則
世間事事都有其發展的規律及過程,教育教學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任何學習方法都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每一個階段有其特定的學習任務,教師應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色,對教學內容及教學順序進行最恰當的安排。隨文教學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不可能要求學生在未掌握拼音的情況下就自主識字。拼音是隨文識字教學方法的基礎,也是教學的第一步,但目前這一步基本在小學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在掌握拼音后才能夠進行獨體字的教學,通過獨體字的教學,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字儲備,隨后才能夠步入隨文識字的階段,因此隨文識字過程主要是對合體字的教學。另外,在隨文識字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循序漸進,一點點地向深層次推進。
2.科學合理原則
漢字是我國文化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與四大發明齊名的存在,更是我國人民的一張最鮮明名片。大浪淘沙后漢語還能夠存在并被華夏人民廣泛使用,不僅是因為其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因為漢語系統的科學性。因此漢語必然是科學而合理的存在,而對漢語的教學也必須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對漢字的科學性研究至今仍沒有停止,北京師范大學的王寧教授在此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對漢字的研究結果也為教師提供了新穎的教學視角,使識字教學更加具備科學合理性。
3.“文”“字”融合原則
隨文識字,不僅是對生字的學習,同時也是對文章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體現“文”與“字”的融合。隨文識字教學方法最大的優越性是對文學價值的突出,從教材的選擇到課堂的教學,都充分體現了“文”與“字”雙方面魅力。隨文識字的教學應該使學生在不自覺時體驗文章的魅力,既完成生字學習又在閱讀中感受到課文的趣味,受到文章的熏染,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而識字教學的最終目標正是實現“文”與“字”的交融。
4.學用結合原則
我國教學講究學以致用,隨文識字亦是如此。若教學僅停留在紙面上,是無法實現其教學意義的。只有真正將學到的技能應用于生活中,才可以稱之為完成了教學目標。文字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支撐著我們生活的正常運轉。因此,教導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是學文識字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所以隨文識字必須嚴格遵守學用結合的原則,積極展開課堂實踐活動。例如,在課堂上和課程間隙,鼓勵學生運用生字進行組詞、造句,或用學習到的生字描述生活中的一個情景。總之,要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使文字在學生的腦海里是一個生動的形象,而不是死板的文字。
三、小學語文開展隨文識字教學的方法
1.初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
識字教學的第一步是讓小學生能夠認識生字,因此,教師應該在小學生初步接觸課文時,就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來認識生字。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行小聲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不認識的字,掌握發音。教師無需擔心小學生無法順暢對課文進行朗讀,現如今小學課本的文字內容皆注有拼音,而在學前教育階段小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拼音。因此,小學生完全可以根據標注的拼音對課文進行朗讀,在遇到生字時,可通過拼音掌握其發音,準確將生字朗讀出來。經過這一過程,小學生能夠對生字產生一個初步印象,了解其發音。同時這個過程能夠幫助小學生鍛煉自行尋找并學習生字的能力。小學生學習生字不再完全依賴于教師一個字一個字地教授,長此以往,小學生在面對一篇課文時,會自覺通過拼音進行朗讀,對生字進行學習。當學生完成課本初讀后,將遇到的生字進行提煉、整理,將這些生字與其拼音單獨陳列在一張卡片上,讓學生反復誦讀,不斷加深印象,達到徹底掌握生字發音的目標。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掌握發音、感知字形,能夠將聲與形連接在一起。在反復練習幾次后將拼音去除,考驗學生能否在沒有拼音的幫助下仍然正確讀出生字,從而起到進一步鞏固的作用,確保學生在學習生字后,能夠不借助拼音通讀全文。
例如,在學習《影子》這篇課文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前五分鐘對課文進行低聲全文朗讀。在這段時間內當學生對個別字詞產生困惑時,教師不要第一時間告知答案,可以在旁觀察片刻,看學生能否自行通過拼音認識生字。也可以引導學生拼讀課文上的拼音,通過拼寫拼音完成生字的學習。初步朗讀后,讓學生對生字進行重點學習,在學生掌握生字后,讓學生在不借助拼音的情況下,再次通讀全文,觀察他們的閱讀是否流暢。
2.精讀課文,結合語境,理解字義
當學生初步掌握生字的發音,能夠流利順暢地通讀課文后,將步入識字的下一階段,了解字義,明確語義。很多小學生在閱讀課本時,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僅學會了生字的發音,而不了解文章的含義,這也導致學生對生字的掌握不扎實。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克服理解課文的阻礙,就需要結合語境,使學生徹底掌握生字的含義。為完成這一目標,教師要引領學生進一步精讀課文,幫助學生掌握字的意義,協助學生理解課文。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對生字進行具體區分,根據識字的要求,分為學會及會認兩個部分。因為小學生剛剛接觸,因此所學內容較為淺顯,理解難度較低,識字教學制定的要求也不高。對于課文中的生字,其中一部分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其字義的,對這一部分生字教師需結合具體語境完成教學任務。而另一部分生字則是僅要求小學生能夠認識正確發音即可,對于這一部分生字的教學可以停留在認讀及感知字形階段。其次,鍛煉學生對字的擴展能力。對于小學生必須學會的字,教師不僅要教會小學生理解這個字在本篇課文中的含義,還要教會小學生對這一生字進行擴展練習,學會用該字進行組詞、造句。再次,因為精讀課文這一階段的教學任務更加深入,對教師與學生都更加困難。所以,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變化教學方式,通過文字的結構,合理運用字典等工具,聯系小學生能夠直接觀察到的事與物,結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上下文都是能夠幫助教師引導小學生理解字義的手段。最后,注重進行音形義的關聯教學。這一階段雖然將精讀課文、了解字義作為階段教學任務,但是教師仍不可忽視對學生字音、字形的教學,仍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調生字的讀音與字形,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字的音與形的理解與感知,從而為下一階段教學奠定基礎。
3.分析字形,教給學生識字方法
分析字形是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同時也是識字教學過程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一個環節。前兩個環節的教學都擁有為此階段奠定基礎的作用。而這一階段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引領學生學習生字,對生字的字形進行分析與總結,不僅要掌握生字的發音及語義,還要了解其字形的特點。這一階段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小學生學習更多的識字方法,使其在學習生字時不會僅單一掌握拼音識字這一種識字方法,使小學生在沒有拼音的幫助下也能夠學習生字,從而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識字效率。識字過程中,使用率較高的幾種識字方法分別為結構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猜字謎記憶法、筆畫筆順記憶法、加減筆畫記憶法等。幫助小學生掌握更多的識字方法也有助于其在識字過程中擺脫對教師的依賴。當學生掌握的識字方法越來越多后,他們的識字過程將會更加自主及自由,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討論,通過交流來認識生字,這種學習效果將遠遠高于教師死板的講授。
例如,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時,在這篇課文中,存在很多小學生在以前可能沒有接觸過的生字。這時教師可教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識字方法記憶這些生字。如“曬”“炸”“鎧”等字,這一類字的偏旁部首在識字過程中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過結構記憶法來學習此類生字。教師可引領學生分析這些字的意義及結構,總結規律。通過對字的結構的記憶,幫助小學生進一步理解生字的含義,對生字的印象更加深刻。不同的字的識字方式也存在差異,所以,識字的過程主要分兩步,首先將生字進行分類,將具有相同規律的生字劃分至一類,總結出記憶特點,其次根據記憶特點選擇最恰當的識字方法。
對于小學生的識字教學來說,隨文識字確實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是一種十分具有實用性的教學方法。它能夠幫助學生結合語境,不斷掌握生字及其含義,還可以提升小學生的識字效率。但是教育是在不斷進步的,而所有教學方法都不是盡善盡美的,教師仍不能完全依靠隨文識字來進行識字教學。還需定期對學生的生字學習狀況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已經學習的生字,同時通過日常的一點一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生字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杜蕓.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融入漢字文化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2]林春菊.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3]張惠娟.小學語文隨文識字教學方法探討[J].學周刊,2017(5):37-38.
[4]管嫻樂.分析小學語文中年段隨文識字教學方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