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雪榮
摘 要:作為初中教學體系中的核心學科,道德與法治不僅肩負著引導學生構建科學的道德法律體系與完善人格的重任,同時該門課程也肩負著神圣的法律教育任務。因此在實際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每一名從業教師都應當結合實際教學經驗,站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并為其后續的發展和認知奠定堅實基礎。結合多年教學工作案例展開相關的探索與研究,希望能夠為廣大同行業教育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幫助與參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應用
生活化教學來源于生活教育理論,其主要宗旨為:站在宏觀的角度與實踐應用的角度來對死板、嚴格、枯燥、等級化的教學活動進行創新,緊緊圍繞輕松、科學、愉悅、自由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來進行相關道德與法治教學認知的灌輸。特別是新課改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是要從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角度來為整個教學活動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在適應新時期下綜合人才培養需求的同時,引導學生完善健全人格,為其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與保障。
一、從生活化教學入手激發學生興趣
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核心,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同樣也需要緊緊圍繞相關的教學內容展開探索,在保持原有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習慣入手來進行教學中心的延伸與拓展,從本質上講生活化的知識與日常學習進行進一步的應用與了解。例如在“我的朋友圈”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主題討論的方式,以“我最喜歡的一個人”“我最討厭的一個人”“當別人對我做錯了事,我應該怎么做”等主題展開討論。在掌握大方向的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討論情況,有的放矢地導入“你對好人的定義是如何理解的?”“你覺得應該如何做一個備受歡迎的人?”等討論性較強的細節進行延伸。而在學生已經形成一定的認知后,教師還可以導入這樣的生活案例來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與討論:“假如你最好的朋友偷了你的錢,你會如何處理呢?”“假如因為誤會,你的好朋友誤會了你,你會怎么和他解釋呢?”
相信在這種教學手段的引導下,每一名初中生都會對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認知,并從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的角度來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忱與學習激情。而教師則是要慢慢從教學主體的位置上逐漸回歸于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與合作者,不斷地對學生的質疑、觀點進行解答與補充。
二、從生活化角度深度挖掘學生認知
在新課改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充分結合學生個體差異以及教學需要,從合理性與科學性的角度來不斷地對現有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進行延伸與融合,通過有效溝通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強調從教學組織形式的角度來深度挖掘生活化認知,通過一定模式與順序來對相關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延伸。
一個完整的生活化教學組織形式通常囊括知識呈現、課堂導入、提出問題、問題解決、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等重要內容,而在整個課堂推進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結合相關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技術等方式并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特點展開創新,為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打開一扇全新的認知大門而努力。以“你敢競爭嗎”這個章節的內容為例,教師便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來進行相關教學活動的推進,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來鼓勵學生想一想“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適應初中生活?”在生活中與學習中正確看待“競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通過積極參與良性競爭等方式來對自身未來的發展制定藍圖。在這種教學背景下教師就可以導入“課堂探究、情境創建”等模式,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一言堂”教學中掙脫出來,通過閱讀諸如“生命的含義”“競爭的本質”等文章來鼓勵學生通過表演情境短劇的方式來自行理解“競爭”對于每一名學生成長背后的作用,在協調好集體、自我、社會各個層面的意義的同時,以生活情境案例來進行更加深入的剖析。
相信在這種教學手段的引導下,每一名初中生都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通過無限的碎片時間來自覺地對相關故事和案例展開分析和思考,在延續課堂情境自由討論與分享的同時,也能夠在課余時間進行討論與自學,最終將“競爭”的價值與概念進行多元化的觀點導入,以此來不斷豐富個人認知體系,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搭建完善的“自學體系”
新課標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要緊緊依靠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等目標來展開教學。因此每一名初中教師還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來構建完善、科學、有效的自學體系。真正將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歷進行緊密融合,最終實現其綜合素養的整體提升。例如在“情緒管理”等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以事先安排學生借助大量切合實際的真實案例、影視作品等案例,來對“情緒”進行主題描述,同時結合學生的各種表達和認知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文學作品、短視頻的創作與分享。另一方面,教師在正式上課的時候,就應當結合學生在作品中所展示的不同理解,來以“情緒”為題材進行討論,通過鼓勵學生自由發揮以及匿名分享的方式展開作品剖析。通過大家的觀摩和研讀,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對創作文章中的各種價值觀來進行討論,以此來正確面對在突發情況下如何有效、理性、客觀地控制個人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創作的每個作品都給予肯定和積極的評價,同時也要對學生的一些錯誤想法以及錯誤觀點給予及時糾正。從教學的角度來鼓勵學生擁有正確的“情緒表達”手段,站在生活化的角度來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深度剖析,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融合。
四、通過課外實踐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
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課外生活化實踐教學同樣也是將知識延伸到課堂以外的重要渠道,不僅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結合相關的社會實踐形式來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與延伸。
例如,在進行“生命的思考”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等影視作品,以此來感受生命的力量以及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相信在這種實踐活動的影響下,不僅能夠有效避免傳統教學課程的枯燥與乏味,同時也能夠從對生命的尊重與思考的角度來收獲書本上沒有的各種知識體驗。
五、通過生活化的課后作業鞏固所學知識
作為鞏固課程的一種重要方式,課后作業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相關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借助多元化的方式來鼓勵學生更加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來。例如在“愛在家人間”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安排這樣的生活化作業:“小的時候,是誰在給你洗腳呢?你長大后有沒有給他洗過腳?今天晚上回家可以給他洗洗腳嗎?同時請你把這一溫馨的時刻通過照片配文的方式準備好,下次課上和老師以及同學們分享吧?!毕嘈旁谶@種愛意濃濃的氛圍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愛意,同時也會對傳統的教學作業產生一種全新的認知和體驗,他們甚至會覺得通過這種家庭作業的完成,不僅能夠有效地拉近他們與家人的距離,同時也會通過這種方式來感受到成就感與滿足感,相信在這種教學手段的幫助下每一名初中生都會得到健康發展與進步,為日后的發展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六、通過模擬教學提升學生的應用探索能力
作為教學成功的基礎,必須要從良好的課程導入入手,注重每一個教學主體的需求,最終方可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充分利用新課改下的各種教學手段與教學工具,在拉近學生與知識距離的同時,營造出一種創新的授課理念。例如在進行“網絡交往新時空”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通過鼓勵學生自編自導網絡情景劇的方式,來引導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網絡交往的各種典型性案例與事件當中。例如同學A扮演一名網絡詐騙犯,通過聊天、視頻等方式想盡辦法來套取同學B的賬號與密碼,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叫?!钡姆绞剑c學生一起為學生B出謀劃策,判斷同學A所說的內容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并積極應對。如果課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反轉劇腳本的方式,來根據情節和發展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結果。相信在這種教學手段的幫助下,每一名學生都能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上受益匪淺,同時也能夠通過這種全新的教學手段來延伸個人認知。
相信在這種生動而又活潑的表演中,學生不僅能夠對各種網絡安全知識有所掌握和了解,同時也能夠在突破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知識點的同時,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導入,真正為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提供基礎和保障。
除此以外,在新課改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還可以通過導入各種網絡技術與網絡工具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認知與思維,為他們日后的發展提供基礎與保障,同時也可借助各種網絡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從本質上得到自我綜合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探析并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特別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學當中去,通過不斷延伸案例、拓展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在拉近學生與教材距離的同時,將學校、家庭、社會經歷以及道德與法治課堂進行有機融合,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道德與法治的幫助下得到健康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盧明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析[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1):226.
[2]王禮敏.淺談生活化教學方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神州,2017(30):182.
[3]白建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分析[J].贏未來,2018(1):1-2.
[4]蔡加田.淺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