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全
摘 要:簡單介紹小學中年級作文教法與學法的問題,并從統一教法與學法,以興趣貫穿教與學,重視寫作材料積累,深化教與學的聯系等方面,研究如何推動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旨在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
步入中年級后,很多小學生都會覺得作文是語文學習過程中最大的攔路虎,實際上,中年級作文教學效果不佳也一直都是廣受關注的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學方法不合理,教法與學法本就存在一定的缺陷與不足,再加上二者并不協調,更進一步導致教學效果難以改善,必須從教法與學法兩方面進行創新和改善。
一、小學中年級作文教法與學法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中年級學生寫作應當做到不拘形式,大膽想象,表達情感,分享寫作樂趣。這意味著教學的全面變革,傳統教學模式不再適用于全新的教學要求。但是部分教師依舊按照傳統教法教學生寫作,即將各種寫作方法、技巧等一股腦兒地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消化這些內容并學會寫作。這種過于陳舊落后的教法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和精神層面的壓迫感,并且會促使學生不自覺地進行過度借鑒與模仿,希望通過模仿這一捷徑快速學會寫作。而學生在進行寫作學習與練習的過程中,往往不能感受到寫作的樂趣,更多的是將寫作當作一種枯燥乏味的任務,缺乏學習的興趣與激情,更希望通過記流水賬等簡單的方式完成任務,而非深入探索、感受和分享寫作的樂趣。這種教法與學法之間的脫節,導致中年級作文教學始終存在不少問題,實際教學效果無法得到充分改善。
二、小學中年級作文教法與學法的改善策略
(一)統一教法與學法
為了保障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效果,必須對教法與學法進行統一,尤其體現在教學理念層面。剛步入中年級的小學生對作文的認知還較為懵懂,對作文方法、技巧等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少之又少,同時他們具有極強的好奇心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中年級小學生的這些身心特征,注定了他們學習作文在短期內難以取得良好成效,尤其是在理論性知識、作文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不過中年級小學生好奇心重、探索欲旺盛的優勢則是他們學好作文的關鍵。教師應當準確意識到這一點,積極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從而促使自身教法得到改變,以更加符合中年級學生身心特征的方式去教學生,同時引導學生以符合他們天性的方式去學。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統一中年級作文教學的教法與學法,讓學生在快樂的作文體驗中不斷提高作文水平,有效改善實際教學效果。
(二)以興趣貫穿教與學
興趣是中年級小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動力,否則在缺乏足夠興趣支撐的情況下,即便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寫作任務,他們往往也不能感受到作文的樂趣。因此不管是教還是學,都需要以興趣為基礎和核心,圍繞著興趣進行寫作,只有這樣教師的教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同時學生也能基于興趣主動進行寫作,充分感受寫作的樂趣,并在此過程中逐漸掌握寫作技巧。而要調動學生的興趣,則要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學生對生活、對各種事物的興趣轉移到作文上來,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觀察作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認真觀察自身喜歡的各種事物,并嘗試通過寫作的方式進行記錄。而學生只需要將他們的所看所想記錄下來,自由自在地寫作并感受寫作樂趣即可,在快樂中提高作文水平。
(三)重視寫作材料積累
中年級學生在寫作時很容易遇到缺乏材料的情況,積累素材是他們不斷提高寫作水平的必經之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鼓勵、要求學生多多積累各種寫作材料,不管是閱讀的優秀文章還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作為寫作的材料加以積累。而學生自己在學習寫作時,也應當學會積累素材。根據自己的所思所想,弄清楚自己需要哪些素材,重點搜集和整理相關素材,并可以對這些素材進行記憶和背誦,以便在寫作時可以信手拈來。
(四)深化教與學的聯系
教學作為一個整體,教與學必然需要保持一致且具有深度的交互性,才能有效保障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占據主要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技巧。教師尤其要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合理評價,幫助學生發現寫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正意見,促使學生不斷成長和進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例如,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寫作時喜歡亂模仿亂借鑒,反而沒有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此時教師就可以建議學生多寫寫自己生活中的所看、所感與所想,做到真實寫作。
綜上可知,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需要兼顧教與學,才能有效保障教學效果。教師需要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將教與學聯系在一起,以正確的教法指導學生進行高效學習,以興趣和樂趣驅使學生主動進行寫作。只有這樣,中年級學生才能順利適應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在體驗寫作樂趣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寫作方法與技巧。
參考文獻:
[1]陳吉.生活視角下的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方法研究[J].好家長,2017(75):24.
[2]陳玉蘭,朱振華.“學法導航”:作文教學的“金鑰匙”:課堂運用學法導航提升小學中年級學生寫作水平[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