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淵

摘 要: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促使城市交通網絡不斷完善,推動了地鐵行業的快速發展。城市人流量不斷增加,導致地鐵軌道交通運營壓力不斷增加,帶來了嚴峻的安全問題。由于地鐵軌道交通缺少必要的養護管理工作,其零部件出現了損壞問題和老化現象。因此,為了保證人們的安全出行,軌道交通企業需要采取有效的維護措施,在滿足地鐵車輛運行的同時,為人們提供安全的出行環境。
關鍵詞:地鐵運營;軌道改造;維修工作;施工技術
1? ? 地鐵軌道結構維修的基本概述
地鐵軌道結構的維修主要包含了以下幾部分內容:(1)巡視檢查,主要是指工作人員每天對地鐵軌道的使用情況進行詳細檢查,并通過將檢測數據與標準參數進行比對、分析,確定地鐵軌道的實際運行是否存在問題;(2)日常維護,主要是指工作人員要對軌道運行中的部分構件進行定期的檢查和維護,保證相關部件的實用性,并及時更換掉已經損壞的軌道零部件;(3)專項改造,主要是指工作人員需要對地鐵軌道的設計情況和使用壽命進行全面分析,并在其使用壽命接近尾聲時進行專項改造,保證地鐵軌道的正常運行使用;(4)維修更新,主要是針對已經報廢的零部件,工作人員需要及時進行更換和更新,保證地鐵設備運行不會受到影響。再加上地鐵設備運營時間是有特殊要求的,只能在其停運時間內進行檢修和維修,使得整體的檢修時間較為緊迫,就需要維修技術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
2? ? 地鐵軌道改造中的施工技術
2.1? 地鐵隧道中更換道岔的方法
在地鐵隧道中更換道岔,主要有兩種方法:(1)通過處理好的時間問題,在既有線的外側位置進行道岔預鋪設,再利用滑移裝置進行銜接安裝;(2)利用吊車進行舊道岔的吊出和新道岔的吊入。地鐵施工環境的限制導致了上述方法無法有效地開展,所以,為了有效地完成舊道岔的更換,施工人員可以采用方便的現場更換方法。
首先,施工人員要對各類設備進行檢查,保證其不會出現故障問題,為施工有序進行做好準備;其次,利用軌道平板吊車進行裝車施工。主要是將鋼軌放置在平板吊車的兩側,并通過軌道運輸車與平板吊車進行相互作用,將道岔移動到施工位置,調整好道岔的軌縫,由施工人員將道岔的相關結構部件組成軌件組,再將其放在道岔位置。
在舊道岔的部件拆除工作過程中,將拆除的舊部件移出線路,通過平板吊車進行新部件的安裝施工。因此,需要施工人員在安裝施工之前,對道岔的相關尺寸進行詳細檢查,保證新舊部件之間的合理銜接,再將舊的扣件和其他部件進行拆除,鋪設新的直股和曲股,保證其完整性。針對拆除的舊部件,需要進行分類回收存放。軌道施工技術如圖1所示。
2.2? 整治軌枕內失效的尼龍套管
玻璃制套管進行整治的方并不適用于整治軌枕內的尼龍套管。所以,為了提高軌道改造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質量,施工人員可以利用雙頭螺栓置換法進行改造施工。首先,施工人員需要選擇合適的施工材料,將其運送至工程的施工現場,并在施工之前取下道釘,利用小型手槍擊碎原有的預埋套管將這些碎片雜質進行細致清理;其次,利用注膠槍將錨固膠粘劑注入孔中,再利用專業工具將其進行牢固處理;再次,施工人員可以利用鐵墊板道釘孔將雙頭螺栓旋入到錨固膠黏劑孔中,并在牢固之后進行扣件的安裝施工;最后,針對實際的施工質量進行全面檢查。
2.3? 整體軌道道床裂縫修補施工
由于傳統的軌道床裂縫修補方法對地鐵運營產生的影響較大,所以,在對軌道道床進行裂縫修補施工時,可以采用封口注膠方法進行施工處理。首先,施工人員需要針對已經出現松動情況的混凝土進行細致的清理,除去其中的雜質和灰塵,保證施工處理位置的干凈度;其次,針對軌道道床的裂縫程度進行詳細檢查,并將封口膠注入裂縫位置;最后,將注入封口膠時產生的縫隙進行細致的密封處理。
注入灌注膠施工步驟:施工人員需要將黃油槍與注入器利用相應的裝置進行連接,再利用容器盛裝好灌注膠進行均勻的攪拌,并將攪拌均勻的灌注膠倒入到黃油槍中,開始裂縫的灌注膠施工處理。灌注膠注入完成之后,需要及時用專用的清洗液對黃油槍進行清洗,為再次使用做好準備。在施工完成的第二天,施工人員需要對注入器進行清除,并對混凝土的表面進行清潔,保證干凈度。
3? ? 結語
綜上所述,地鐵軌道交通工程的建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如果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會對人們的日常出行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為了確保地鐵車輛的安全穩定運行,施工人員需要針對地鐵軌道運行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并通過完善地鐵軌道的運行體系,提高地鐵設備的整體運營效果,為人們的日常出行帶來便利。
[參考文獻]
[1]吳宏,龐婷婷.淺談運營地鐵軌道改造維修施工的關鍵技術[J].中國新通信,2018(14):166.
[2]李海峻.運營地鐵軌道改造維修施工關鍵技術[J].山西建筑,2013(17):135-136.
[3]李俊強.對運營地鐵軌道改造維修施工關鍵技術的分析[J].建筑·建材·裝飾,2019(7):111.
[4]夏旭峰.運營地鐵軌道改造維修施工關鍵技術[J].商品與質量·建筑與發展,2014(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