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幸



摘 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突然爆發并迅速擴散,給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沖擊,包括:境內外運輸聯系被阻斷、物流運輸成本增加、商品交貨時間延遲、中間品和勞動力供應緊缺等。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了中國進出口貿易和港口生產運營面臨巨大壓力。本文將針對疫情期間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國進出口貿易和中國港口生產三個方面討論此次疫情對世界經濟及中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中國進出口貿易;港口生產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2(a)-023-04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爆發,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疫情給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沖擊。本文將以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情況為分析背景,從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國進出口貿易和中國港口生產三個方面討論此次疫情對世界經濟及中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1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020年1月16日,聯合國在發布的《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中明確表示,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達到2.5%。但在貿易摩擦、金融動蕩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等的影響下,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加,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擴散,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強烈的負面沖擊。
1.1 世界經濟在2019年發展狀況回顧和分析
根據全球數據分析,2019年全球經濟的發展主線是不容樂觀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9年內對全球經濟增速評估結果進行了三次下調,從年初的3.5%到3.3%,再到3%,下調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情況持續惡化。聯合國預測的2020年增速,則進一步下降到2.3%,這已經是最近十年的極低值。
2019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其根本原因是美國與其他國家,尤其是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摩擦日趨尖銳,這使得全球經濟充滿了不確定性和變數,投資者也對市場失去了信心。美國政府對中國始終采取強硬的貿易保護政策,分別于2019年5月、9月實施了新的關稅加征方案,中美兩國之間有超過5000億美元的商品被加征高關稅,雙邊平均關稅超過20%。中美兩國的GDP超過了全球的40%,貿易摩擦使得兩國市場要素分配受到影響,生產潛力遭到抑制,兩國經濟受到影響的同時也給全球的生產消費、貿易投資等帶來負面沖擊,拉低全球經濟增長應有水平。
1.2 新冠肺炎疫情對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世界經濟處于長期低迷狀態并竭力尋求增長動力之時,新冠肺炎疫情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給世界經濟帶來強烈的負面沖擊。2020年,世界各國的重心將落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各主要經濟體能否完全控制疫情、消滅疫情將最終決定世界經濟的增長情況。
按照中國統計局所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前三個月,GDP總值達到20.65萬億,相較于2019年統計減小6.8%。從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來分析,依次下降3.2%、9.6%和5.2%,對應的產值則是1.02萬億、7.36萬億、12.27萬億。美國在疫情影響之下,第一季度的GDP環比負增長4.8%,而在過去6年,該國都維持著正增長,在2020年第一季度,該國則創造了自2008年經濟大衰退以來的最大跌幅。日本的經濟延續了2019年的不景氣,再加上疫情的影響,首季度日本GDP同比下滑3.4%,這是日本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從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的數據來看,受疫情的沖擊影響,世界各經濟體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跡象。如果疫情導致經濟停止一個季度或更長時間,全球經濟增速將持續放緩,進而進入衰退。
2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疫情期間,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實行禁航禁運防控措施,導致中國無法有效出口,歐美等國無法有效進口,而其他經濟體為了應對疫情也相繼推出貿易限制政策。加上全球貿易活動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下長期疲軟,結合多種因素,世界貿易活動在短期內出現了停滯狀態。各市場主體間面臨合同履行困難、貨物交付推遲、通關時間延長等問題,這將可能會引發世界范圍內企業間的大量貿易爭端。
2.1 中國進出口貿易數據分析
按照中國海關數據,2020年前4個月,中國進出口總額為1.3萬億美元,下降比例達到了7.5%。其中,出口6782.8億美元,下降9%;進口6200.5億美元,下降5.9%;貿易順差582.3億美元,減少32.6%。從數據分析,由于中國疫情在4月份得到很好控制,中國外貿4月份進出口總額為0.335萬億美元,相較于2019年同期減小5.0%,下降幅度有所減小。其中出口2002億元,增長3.5%。這是繼一季度同比出現兩位數下滑后,貨物貿易出口首次實現恢復性增長。
中國出臺的一系列穩住外貿基本盤的有力措施已初見成效,這些諸多措施對公司的復工復產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通過諸多稅收的優惠以及租金的減少,來減小公司的負擔,幫助這些公司能夠穩步運營。5月7日,中國商務部還進一步提出,為了更好地對受到疫情影響的公司進行精準扶持,推動雙循環戰略,將會推出更多的扶持政策。
2.2 中國外貿呈現的特點
特點一是東盟正式成為中國排名第一的貿易伙伴。在前4個月,中國和東盟開展的海外貿易規模,達到134.9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5.7%,所占國內海外貿易總值的比例則是14.9%,這使之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排在首位的貿易合作同盟。這一方面得益于中國—東盟間產業關聯較為密切,另一方面是由于東盟國家疫情發展情況較歐美相對平緩。與此同時,中國“一帶一路”紅利開始得到較好釋放,中國對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規模,按照人民幣進行計價,已經達到2.76萬億,增長0.9%,占中國外貿總值的30.4%,如表1所示。
特點二是一般貿易進出口占比不斷提升,已經約為6成。在前4個月,該貿易的進出口規模已經約為0.777萬億美元,相較于2019年統計減小7.5%,在中國全部的外貿總額中,占比約為59.8%。這個占比相較于2019年同期,增長約為0.2%。其中,出口396454.4百萬美元,下降8.9%;進口380396.9百萬美元,下降5.4%,如表2所示。
特點三是鐵礦砂、原油、煤等大宗商品和肉類等重點民生消費品進口較快增加。在前4個月,中國進口鐵礦砂規模高達3.58億噸,相較于2019年同期增長5.4%;進口原油16.761萬噸,同比增加1.7%;進口煤12672.6萬噸,同比增長26.9%。
特點四是防疫物資相關產能大幅提升,成為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的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醫療儀器及器械、中藥材及中式成藥、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額分別為4181.3百萬美元、382.2百萬美元、37311.5百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4.4%、2.9%。
專家預測,這種短期回升能否代表中國外貿發展的長期趨勢還值得進一步觀察。中國外貿的長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世界范圍內經濟恢復情況,而當前疫情發展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猶存,中國外貿發展仍面臨復雜嚴峻形勢。
3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港口生產的影響
港口生產在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支撐功能。習總書記在2020年3月29日對寧波舟山港考察時強調,寧波舟山港率先恢復生產,對推動我國企業復工復產、恢復物流體系、恢復全球產業鏈具有重要意義。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后,疫情對國民經濟和相關行業的影響開始不斷顯現,由于外部需求迅速下降,再加上整個供應鏈中存在著較多公司延遲復工等問題,這使得港口行業面臨很多挑戰,港口生產將出現2000年以來最大的一次短期下滑,港口面臨的影響超過SARS和金融危機時期。
3.1 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對比與分析
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的最新數據 (如表3所示),2020年前4個月,中國的港口貨物吞吐量累計達到近42億噸,較2019年同比下降2.3%。前3個月同比均出現負增長,特別是在2月份,同比下降最為嚴重,降幅為9%。降幅最大是在2020年1—2月,由于國內外疫情的疊加影響,中國部分地區生產、消費活動受到了影響,國內部分工廠停工影響到部分中間品和資本品出口。從2月中下旬開始,全球疫情蔓延,許多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大規模停工停產,中國下游企業因為主要貿易伙伴上游供應的不足而使進口再次遭受到沖擊,進一步影響相關產品出口。但從2020年3月開始,在中國嚴格的防控機制下,國內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整體形勢明顯好轉。各級政府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與措施幫助各行各業有序地復工復產。3月份開始,港口吞吐量相較于2019年同期下降明顯,到了4月份,該指標相較于3月份則實現了正增長,達到了4.1%。
從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統計情況分析,指標的變化于全國港口的走勢基本一致。這意味著這些沿海地區的港口生產情況將會對全國港口數據帶來極大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在4月份,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年內首次出現正增長,但是漲幅與全國港口增幅比例相比較小,主要原因是國際疫情在3月、4月持續在全球范圍內擴散,使得國外大部分企業的生產端和市場需求受到影響。國外對上游中間品及資本品產品進口需求和自身出口供給能力下降、下游消費品需求走弱等,會對中國外貿進出口需求帶來明顯影響,同時也會對港口生產帶來明顯作用。
3.2 沿海港口船舶代理企業業務量對比與分析
按照中港協水路運輸分會統計的數據 (如表4所示),其中以13家沿海港口為對象,對其有關船舶代理企業業務量數據進行統計,得出這些企業在2020年1、2月份匯總的業務量數據,其中代理艘次呈現出負增長現象,2月份降幅最為突出,相較于1月份下降974次,環比降低超過40%。造成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此次新冠疫情發生在春節期間,使得假期時間延長,整個沿海運輸市場,尤其是沿海煤炭運輸市場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二是由于近半個多月處于停工狀態,企業的工業用電耗煤偏低,后半個月下游企業開工數量雖然顯示有所上升,但疫情尚未完全被控制、部分復工人員仍需隔離等因素使得市場整體需求恢復的速度遠遠達不到預期;三是隨著對疫情的有效控制,煤礦開工率有所回升,因惡劣天氣影響而導致的連續封航、港口庫存也穩步上升,供應充足。這些因素對這兩個月的港口代理總量增長帶來很大負面影響。
對3月份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港口的船舶代理艘次開始呈現正增長,相較于2月份,代理艘次增長了1038,環比增長超過30%。造成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給工業和經濟帶來的沖擊在短時間內逐步減弱,企業陸續復工復產,這也使得開工率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升;二是部分耗煤企業相繼復工復產后,市場對煤炭的需求也逐漸恢復;三是由于境外疫情蔓延的情況還十分嚴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較大,不少企業還不敢貿然提升產能,市場的需求還需要時間去消化。上述諸多因素也從一定程度上確保了3月份沿海港口代理總量的回升。綜上判斷,疫情對中國港口生產的影響主要是短期的劇烈干擾和波動,對全年生產具有一定影響,但影響程度不會很大。
4 結語
根據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前4個月經濟數據研究,疫情對全球的經濟影響還存在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但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總體是可控的。根據相關指標分析,第二季度以來中國經濟穩步回升,經濟運行初步判斷已經回歸到了正常軌道,進出口貿易和港口生產呈現了持續的恢復性增長,這種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由于疫情的影響和國際經濟下行的沖擊而有所改變。
參考文獻
佟家棟,盛斌,蔣殿春,等.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全球經濟與對中國的挑戰[J].國際經濟評論,2020(03):9-28+4.
何誠穎,聞岳春,常雅麗,等.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測度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37(05):3-22.
李牧原.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集裝箱運輸業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集裝箱化,2020,31(03):1-8.
沈國兵.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紓解舉措[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07):1-6.
壽建敏.世界航運市場演變和疫情后中國港口發展趨向[J].中國港口,2020(04):3-8.
張茉楠.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及全球貿易的沖擊與對策建議[J].中國遠洋海運,2020(03):2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