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燕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 摘 要:供應鏈金融是指依據供應鏈內在的邏輯順序從而進行發展的一種形式,它既是金融機構拓展的新品種,同時也是供應鏈中把握企業各個環節的最為有效途徑。供應鏈應對不同的人群與機構所展現的效果是不同的,它有其獨有的運營手段與服務對象。因此供應鏈具有一般產品所具有的風險的同時還具有更為個性的金融內涵。本文主要通過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所出現的特點與困難進行深入地分析,并依靠金融科技來嘗試解決由供應鏈金融所帶來的問題,從而以技術來提高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能力。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金融科技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2(a)-117-02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我們可以知悉企業與其經濟活動的關系是上下級的從屬關系,即兩者是進行相互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一般情況下,企業占據的服務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就形成了一個一對一的供應鏈,這種單一的供應鏈是封閉的,但我們在真實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供應鏈并非是單一的,而是開放的、多樣的甚至是繁復的,其按照資金、物資的供給流動可以無限延伸。這就表明但凡是市場上的任意一個經濟活動其都能夠表現為一個抽象的供應鏈。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在世界上都是各個金融管理機構研究的重點,面對其繁瑣的構造以及無限伸展的特點,導致傳統的金融管理手段已經無法更好地處理供應鏈所帶來的風險,因此積極的運用金融科技,著力解決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問題、加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1 供應鏈金融風險研究
《供應鏈金融研究綜述》內容認為,供應鏈金融主要是以供應鏈的主體為主要目標,為了保證相關企業能夠得到利益最大化從而進入供應鏈,并通過一些監管機構進行監督與管理,使資金能夠在線上進行合理流動。同時進行自我約束機制來約束甚至是清理相應的不適當者,從而保證企業對風險可以控制和接受的一種融資模式[1]。而另一種想法則認為供應鏈所帶來的風險主要是因為兩大因素:第一大因素是由外部導致的國家經濟形式的改變、經濟戰略方位的調整以及經濟政策更替一些不可抗因素;第二種因素的原因是內部引起的處于供應鏈企業經營中不確定風險或惡性競爭以及欺瞞、欺詐等?!秴^塊鏈技術在普惠金融風險控制中的運用研究》(以下簡稱《研究》)還提出供應鏈中的金融風險主要來自各個主體之間的虛假交易、數據真實性存疑或是供應鏈過長導致的人力、物力成本過高帶來的風險,造成這種結果多是由于法律、法規制度的缺失或監管不到位引起。同時《研究》中還提出供應鏈風險在調查前有可能會出現欺詐以及銀行與企業在條款設定上出現問題而帶來的風險[2]。
2 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研究
《大數據視角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探析》(以下簡稱《探析》)中提出,要想減少供應鏈金融風險就必須強化法律法規以及制度環境,建起政府相關部門和商業銀行之間的信息渠道,將銀行進行供應鏈管理的各項流程進一步優化?!短轿觥愤€提出從多維度對供應鏈風險管理進行探索與研究,從網絡與業務模式、交流管理流程、信息收集這三個方面著手對供應鏈金融風險進行有效地管控,增強供應鏈網絡構架系統?!短轿觥氛J為,要想對供應鏈金融風險進行更好地管理,僅從外部進行控制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在內部對企業進行嚴格篩選:設立高門檻的企業準入制度、運用當下的大數據整合技術對供應鏈企業進行嚴格的信息審核。貸款融資前、貸款融資期間、貸款融資后都要構建預警指標,企業與企業、與銀行合作時要有明確規范的合約、責任、法律,國家與相應部門要強制收率供應鏈參與者的全部信息。與此同時,設立“互聯網+”的創新型模式,把互聯網與銀行相結合,通過互聯網中傳感器的技術手段來提升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效率及工作水平,這不但能夠減少供應鏈參與者與管理者之間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決策失誤,還能提高金融機構對供應鏈上企業的授信能力,擴大機構的業務范圍?!短轿觥愤€認為,金融科技中的區塊鏈與供應鏈是相輔相成的,區塊鏈的技術能夠很有效地治理供應鏈的風險。因此,各地政府要對金融科技加以重視,引導金融機構或是相關部門對金融科技進行投資,完善相關設施的基礎建設、加大人才的引進,保證金融科技的技術支持與供應鏈金融風險所需一致。
通過上述對金融管理與金融風險管理分析,我們對供應鏈的起源、發展、與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都做了比較深刻的研究,也討論了金融科技在改善供應鏈風險上的作用。但是就上述探討來說,金融科技在改善供應鏈風險上的重要性并沒有被完全展現出來。與此同時,金融科技是一種很好的技術方法,能夠減少供應鏈風險,但是如何運用金融科技來減少供應鏈風險也沒有充分地說明與解釋。基于此類問題,我們有必要對供應鏈金融管理的特征進行深入的挖掘,以探索出如何使金融科技在最大限度上的對象各不相同,所以與普通的金融風險還是有一定的差異。即便是同一種風險也能夠表現出其中的典型性與非典型性。
2.1 協議約定風險
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是整個鏈條上的主要信用背書,而上下游企業則依靠核心企業來進行貸款與融資,這種融資類型是供應鏈企業融資的主要形式。一般情況下以核心企業的票據為主要擔保,是一種以信用邏輯為基礎的融資行為,這種保證風險明顯要比強制抵押貸款的風險大很多。在當下,商業銀行主要的無擔保金融產品就是消費產品,消費產品被設計出的理念就是以高投入、高收益來覆蓋原本在風險上的劣勢。而供應鏈金融的收益利率總體比較低。基于信用風險方向,供應鏈金融以商業企業信用取代原銀行信用。在這種情況下,兩者在可信度和含金量上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3]。
2.2 核心企業的風險
供應鏈金融的實質就是以核心企業有能力擔負鏈上其他衍生企業的信用規模。在這種規模衍生的條件下會出現各種各樣不確定因素,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多變,核心企業也有可能因各種各樣的問題“倒下”。從目前的國內外市場來看,國內外的許多大型企業、上市公司均出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市場風險。如果核心企業出現了問題,將會影響整個供應鏈上的企業,受到影響的企業同時還會影響其他供應鏈上的企業,導致與供應鏈有關的企業都無法正常運轉,從而鏈條端粒,企業資金斷裂。
2.3 瞞騙欺詐風險
供應鏈主要依靠上下游相互依靠合作,加之運用資金貨物上的流通,情報消息之間的互相轉換來實現作為環狀鏈條進行循環。要想保證這種循環能夠持續且穩定的發展,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就要擁有一個能夠保證自身在鏈條上可行的信用交付,而這種交付就是票據。票據同時也是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重要標準與依據,是銀行向其變現的一種工具。正因為票據擁有這樣的功能,便滋生出了很多違法行為:犯罪分子制造大量的假票據向銀行進行套現,這種情況在供應鏈企業中已經屢見不鮮,這些企業的套現金額已經遠遠超出了其自身發展所需,并且套現次數也非常頻繁。與此同時,上下游企業之間也進行不法勾當:兩者相互勾結簽訂本不存在的協議合同,用來套取銀行大量的貸款金額。這種行為無疑是增添了銀行或是貸款機構的負擔,加大了其對供應鏈金融貸款的風險。
2.4 放長線的控制風險
一般的金融風險都是一個項目一個風險的“一事一險、一企一險”準則,而供應鏈風險是與之不同的。(去掉)供應鏈能夠無限的延申,這其中不僅是國內甚至可能牽扯到國外,要涉及多個企業公司,同時供應鏈上的風險有可能是核心企業也有可能是別的業務承接企業,這種縱橫交錯的鏈網如果出現金融問題,帶來的風險會進一步產生放大作用,系統地影響整個供應鏈企業。
2.5 道德風險
供應鏈上企業之間存在差異是無可厚非的,各個企業之間的往來主要依據于企業的自身信用。部分的企業由于個人私利不惜以違背市場規則為代價,牟取不正當利益,而市場對于這類企業的管束力不強也成為供應鏈風險上的脆弱之處。同時,供應鏈金融業務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管理層管理人員的態度與觀點,這就給犯罪分子在流程上留下了可乘之機。供應鏈金融風險中道德風險占多,許多的銀行也會因道德問題出現行政偏差。
3 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管理中的應用
3.1 打造數字供應鏈
要想表現金融科技是否能夠完善供應鏈金融管理風險,最關鍵的一方面就是看金融科技是否能夠合理運營相關場景。但是在現今只有銀行能夠做到運用科技化手段進行辦公與運作,而供應鏈的卻很少運用。從供應鏈的金融發展來看,只有雙方都實現科技化才能夠發揮出金融科技的最大效果。因此,必須要積極打造數字供應鏈,提升供應鏈的整體數字化水平,充分利用當代信息技術對供應鏈進行管理[4]。以核心企業為基礎進行供應鏈的脈絡整理,積極實施電子票務結算形式,依照管理部門的要求,逐步提升電子結算在整個業務交往中的占比。
3.2 構建供應鏈平臺
當今時代,大部分商業銀行都開始引進金融科技技術,把部分業務與互聯網進行結合。而供應鏈金融在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商業銀行有必要與供應鏈金融搭建一個平臺來進行業務系統交流、數字共享等。該平臺要盡可能地收納多元化的數據、提升決策精準度,從而構建一個供應鏈與供應金融相互支持、共同進步的供應鏈循環。總之,就是要將供應鏈金融業務與金融科技相結合,以技術上的優越性達到對供應鏈貫徹管理,使之參與企業的各項方面都能夠在平臺上檢測。
4 結語
總之,在我國當前加強內外經濟流通、促進中小型企業走出困境不斷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對供應鏈發展的推進有著重大的意義。若供應鏈的金融風險無法很好地解決,那么商業銀行對于處在供應鏈上的企業就會一直保持謹慎的態度。因此引進金融科技、推進供應鏈的發展,規避供應鏈金融風險是每一個當代金融工作者的使命。
參考文獻
趙晨陽,張玲玲.供應鏈金融研究綜述[J].現代商貿工業,2019 (23):37-3.
陸岷峰,徐陽洋.區塊鏈技術在普惠金融風險控制中的運用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9(08):10-16.
倪風華.大數據視角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探析[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8(08):8-9.
宿玉海,劉夢珣.供應鏈金融風險來源及管控[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9(05):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