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佳一 周辰宇 周怡 熊曉軼 周宇彤

摘 要:綠色智慧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要趨勢,雄安新區作為黨中央提出的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新向標。雄安新區的設立對于疏解北京非首都職能、協調京津冀共同發展、探索人口密集地發展模式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來了大量的關于農民再就業的培訓問題。雄安新區的發展將鄉村改造成綠色智慧城市,這就意味著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而大部分農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著失去收入來源,農民大都缺乏專業的知識技能,因此,促進這一群體盡快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以謀求生存顯得愈發重要。在“綠色智慧城市”的發展總目標下,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農民培訓問題實地考察、進行調查研究,提出詳細解決辦法和具體的發展途徑,以促進解決農民的職業轉型問題。
關鍵詞:農民職業培訓;雄安新區;綠色智慧城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2(a)-181-03
1 雄安新區農民職業培訓現狀
雄安新區的建設是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需要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來建設。雄安新區的定位不僅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它更重要的角色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這才是雄安新區設計初衷的根本所在。
城市級別和發展規劃的變化也使勞動力供需特點出現新的變化,農民的就業問題也隨之而來。在雄安新區向綠色智慧城市轉型重要階段中,研究當地產業結構發展的情況和變化,探索當地勞動力新的供給和需求特點,推進農民再就業問題是一大重點。
在雄安新區建設前,新區以農業人口為主,農民都以耕田為生,但由于雄安新區的土地規劃,建設用地的總規模大概要達到531平方公里。因此,隨著建設的不斷開展,將有很大一部分農民喪失土地的承包權,無地可耕,變成因失地而失業的農民。
雖然新區的農民在國家征地后,戶口由農村戶口轉為城市戶口,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將農民都轉化為市民。調查顯示,農民失業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素質的制約影響。一般而言,失地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般為小學或初中學歷,并且長期從事農業工作,對其他行業知識一竅不通或一知半解,思維轉換較慢,活躍性也不強,這就限制了其再就業的范圍只能是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建筑工人、家政人員、保安等。但農民又大多以中老年人口為主,體力勞動對于他們來說也頗為困難,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成為失地農民就業難的一大基本矛盾。
隨著諸多500強企業入駐雄安新區,新區所吸納的勞動力必然是高學歷、高素質人才,而當下的農民顯然不能滿足新區發展的需要,因此,進行農民再就業職業培訓就顯得迫在眉睫,而制定好完整而有效的農民職業培訓路徑更是重中之重。只有農民去主動適應新區的發展需要,才能在新區蓬勃發展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使新區發展的紅利普及到農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 雄安新區農民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2.1 農民的自身綜合素質基礎薄弱
農民大多是以農業為謀生計,勞動致富、靠地為生,對其他領域知識技能匱乏,而且我們通過實地調查、綜合數據來看,農民中對職業培訓有需求的主要集中在20~50歲的年齡段,而且該群體總體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大多為初中及初中以下,自身知識的儲備和技能素質的掌握偏低,沒有一技之長,在現今勞動力競爭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下,無法取得一席之地、安身立業,常常陷入“上班無崗、耕地無田、低保無份”的困境。除此之外,失地農民長期從事農業,大部分都抱有傳統的思想觀念,思維轉換較慢、且活躍型不強,接受新興思維方式頗為困難,難以融入農業以外的生活。如果不對農民進行一系列的培訓來改變他們的生活觀念,將對未來雄安新區綠色智慧城市的發展方向起到阻礙作用。
2.2 農民職業培訓內容難以滿足多方需要
雄安新區以建設綠色智慧城市為發展目標,基于這樣的背景,農民職業培訓的內容更多地側重于農業技術技能,例如養殖技能、果蔬栽培技術和機械駕駛維修等。農民經此培訓,今后發展方向更多的是偏向于生產經營型的農業。就農業領域而言,現如今的發展更加向專業技術型與社會服務型轉變,因此對失地農民向農業方面再就業的培訓也要分層教學,并且通過調查,農民對其他行業也有對應的就業需求,例如建筑業、餐飲業、裝修、家政等,而現有的培訓機制并沒有滿足農民對這方面的培訓需求,因此農民對這類行業缺少必要的了解和知識儲備,培訓人員較少,農民參與度低?,F有的職業培訓制度沒有分層分類教學,也沒有為農民提供真正的職業轉型的知識基礎與所需的專業能力,這將使農民難以在綠色智慧城市中立足。
2.3 培訓與就業不能順利對接
農民參加職業培訓的目的就是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從而快速、順利的就業。但是,很大比例上的職業培訓未能做到與就業有機結合,由于缺乏規劃和管理、效率低下,導致許多農民培訓效果不明顯,沒有達到預期理想效果。根據調查得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培訓過程中場地簡陋、設施短缺,不能進行實踐實操,培訓農民只能根據已學的理論知識尋求工作,難以實現真正的職業升層;二是職業培訓設置不完善,教學情況與就業實際脫軌,內容不針對農業技能為主,技能培訓不專業、專攻,不符合農民群體的特性和農業市場的需求,導致學而不精、學而無用,難以找到真正合適的就業崗位;三是現代科技發達,對于以農業為本的農民來說,很難將現代科技例如人工智能等與農業相結合,難以跟上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
3 雄安新區農民職業培訓路徑
雄安新區以建設綠色智慧城市為發展目標,基于這樣的背景,針對目前雄安新區農民職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細化失地農民職業培訓路徑,根據失地農民的文化水平、職業流向和個人需求,設置具有針對性和專業化的課程,按照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術型、社會服務型三種分類,提出不同的培訓解決方案。
3.1 生產經營型
通過學習和了解高新農業發展技術,促進農村土地產業化、聚集化生產,形成大塊土地集中經營的農業發展手段。把知識根據內容細化為不同模塊,每個模塊先由技校集中授課,期間穿插老師帶領經營管理專業或市場營銷專業的大學生對農民進行具體內容解答,授課結束后分內容模塊進行知識測試,通過后再由技校提供場地進行模擬工廠訓練,工廠模擬過程中注重小組合作,小組合作分工要明確,其考核形式為小組合作完成一項產品的生產經營與銷售,如圖1所示。
3.2 專業技術型
突出實用性科技,如農業種養殖新品種、病蟲害防治新技術、現代農業機械設備操作技術等。根據不同的知識設立不同的課程,由農民自由選擇一項或多項課程進行學習,期間穿插科技下鄉、技術服務、科技直通車等培訓形式,系統學習后進行知識測試,通過后由技校提供實操場地,如養殖基地、病蟲害田地、農業機械設備試練田地、施肥試驗田地等,進行實操訓練測試,通過則為培訓成功。在上述過程中篩選出文化水平較高的失地農民,可以對其進行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的產業,包括新型光復材料、地熱設備等的培訓,具體過程同上,如圖2所示。
3.3 社會服務型
利用雄安新區產業更新的契機,根據不同類別的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進行分類培訓,大力發展白洋淀旅游服務業、園林維護業、物流電商業等,將不同類型知識分類設置不同知識課程,?積極引進服務型高端技術人才,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知識培訓 (多為線上),結束后進行基礎知識測試,通過后可獲得實習機會,由旅游服務中心、園林管理中心、物流公司提供實習崗位,如圖3所示。
4 結語
綠色智慧城市是未來城市的發展趨勢,雄安新區作為國內首個綠色智慧城市建設目標,應當堅持世界眼光、國際化標準,建設成具有中國特色、較高定位的典范。本文牢牢把握住“綠色智慧城市”這一理念,認真調研剖析發展中失地農民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具體方法和詳細途徑,細化農民在轉業培訓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針對農民知識技術掌握水平不均衡的問題,提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術型、社會服務型三種具體應對方法,這不僅對解決農民就業轉型有針對性,可以及時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更有利于雄安新區向著規劃的方向發展。本文通過分析雄安新區的建設對于農民的影響,根據發展需要提出具體培訓路徑,為雄安新區的發展提供人力上的保證,實現農民職業轉型,從而推動雄安新區的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劉德鑫,侯佳麗.雄安新區起步階段面臨的就業問題和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2019(03).
許昊.雄安新區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J].傳播力研究,2018(26).
趙冰琴.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的SWOT分析與戰略重點[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20(02).
馮帆.雄安新區經濟狀況及發展前景分析[J].商訊,2020(04).
陳亞軍.失地農民繼續教育培訓機制研究[J].成人教育,2020(02).
王春萌.城鎮化進程中我國失地農民高質量就業問題研究[J].新西部,2020(03).
鄭金海.失地農民社區治理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02).
劉潔,路倩,鎖羅曼.雄安新區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問題的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智庫時代2020(02).
劉潔,路倩.雄安新區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體系構建研究[J].山西農經,2019(23).
杜宏茹,牛曉宇.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政策實施效果評價——以伊寧市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