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月,汪寅夫,劉 琦,安 帥,劉 欣
( 中國地質調查局 沈陽地質調查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2 )
大臺溝鐵礦床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橋頭鎮,是中國近年來發現的最大的鞍山式鐵礦床。該礦床為隱伏的超大型鐵礦床,埋深為1.10~1.20 km,已控制礦體延長2.00 km,最大延深為0.84 km,最大寬度為1.10 km。礦體總體為近直立的厚板狀體,夾石很少,為單一礦體。
鞍山—本溪地區是特大型、大型鐵礦分布集中區。20世紀80年代,開始該地區條帶狀鐵礦的地質年代和地球化學特征研究,探討鐵礦床成因[1]。沈保豐[2]研究鞍山—本溪地區的地層和構造,推斷華北陸臺綠巖帶的演化趨勢。人們主要通過全巖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稀土元素分析,討論大臺溝鐵礦的地質特征[3]、找礦標志及成礦模式[4-5],了解鐵礦的主要物質組成及成礦條件,采用Fe同位素跟蹤研究成礦物質來源。
筆者采集大臺溝鐵礦2個鉆孔中不同位置的樣品,根據顯微特征觀察結果,分析礦區礦石結構構造系統;結合X線衍射分析結果,還原礦石從淺部到深部氧化作用的過程;利用電子探針方法分析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分布規律,探討礦物質來源和沉積環境,為大臺溝鐵礦研究提供依據。
遼寧省鞍山—本溪地區大地構造處于華北陸塊北緣東段,屬于膠遼臺隆太子河—渾江臺陷,四級構造單元為遼陽—本溪凹陷。該地區為中國太古宙花崗巖—綠巖帶的主要分布區之一。大臺溝鐵礦區位于鞍山—本溪鐵礦成礦帶東部,南距南芬鐵礦10 km,西距弓長嶺鐵礦20 km,東距思山鐵礦10 km,北距北臺鐵礦10 km。礦區地表分布大面積的沉積蓋層,地質構造簡單,斷裂構造不發育。
礦石類型為磁鐵石英巖(磁鐵礦石)、赤鐵石英巖(赤鐵礦石)及其過渡類型的磁鐵赤鐵石英巖(混合礦石)。礦石品位較均勻,礦床有害雜質含量低。2 km深度以上鐵礦石資源總量超過30億t,根據磁異常推斷,礦體長度為1.44 km,寬度為1.03 km,延伸為1.50 km,預測資源量為76億t。
對采集的ZKB5、ZKC6鉆孔(見圖1)中不同位置的樣品分別進行巖石薄片和光片鑒定。

圖1 遼寧中太古代綠巖帶中鐵礦分布(據文獻[1]修改)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iron ore in the Middle Archean greenstone belt in Liaoning(modified by reference [1])
2.1.1 上部
綠泥絹云片巖為鱗片粒狀變晶結構、鑲嵌粒狀變晶結構,呈片理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絹云母、綠泥石及少量赤鐵礦等;赤鐵礦呈浸染狀、團塊狀、破碎狀分布,多數呈細粒集合體,礦物為長柱狀晶形,少數為板狀晶形,赤鐵礦破碎后裂隙中充填綠泥石;厚度較薄,一般小于10 m。
條帶狀(含鐵)石英巖的鐵礦物質量分數很低,為鑲嵌粒狀變晶結構,呈條帶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少量為赤鐵礦及方解石,石英呈條帶狀分布;赤鐵礦呈極細條帶或透鏡狀分布,為極細粒狀集合體,礦物多為它形粒狀,少數為板狀晶形;方解石多呈脈狀分布。
2.1.2 中部
條帶狀磁鐵石英巖為粒狀變晶結構、鱗片粒狀變晶結構,呈條帶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磁鐵礦、石英,少量為赤鐵礦、方解石、透閃石和綠泥石等。磁鐵礦(見圖2)呈自形—半自形及它形粒狀。赤鐵礦在磁鐵礦集合體條帶中呈浸染狀分布,為半自形—自形板狀晶形,可見交代磁鐵礦現象。

圖2 研究區磁鐵礦石(光片)Fig.2 Magnetite in the research area(polished section)
條帶狀赤鐵石英巖(見圖3)為粒狀鑲嵌變晶結構,呈條帶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赤鐵礦、石英、磁鐵礦、方解石和綠泥石等。赤鐵礦呈稠密浸染狀、局部呈粒狀集合體,礦物多為它形粒狀,少數為板狀晶形,一部分為交代磁鐵礦而形成;磁鐵礦為半自形—它形粒狀,呈交代殘留的孤島狀分布在赤鐵礦中;方解石呈脈狀、團塊狀、條帶狀、膠結物狀分布,主要分布于后期裂隙及破碎帶。

圖3 研究區赤鐵石英巖(薄片)Fig.3 Hematite quartzite in the research area(thin section)
角礫狀赤鐵石英巖見于赤鐵礦石層間;礫石雜亂分布,主要成分為石英巖、條帶狀赤鐵石英巖,膠結物為鐵質、硅質。
條帶狀磁鐵石英巖(見圖4)為鑲嵌粒狀變晶結構、鱗片柱粒狀變晶結構,呈條帶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磁鐵礦、赤鐵礦、石英、方解石、綠泥石、絹云母和透閃石等。赤鐵礦呈稠密浸染狀和局部呈粒狀集合體的不規則的帶狀、線狀分布(見圖5),多數為交代磁鐵礦而形成,分布于磁鐵礦邊緣;磁鐵赤鐵礦(見圖6)呈稠密浸染狀、粒狀集合體,為它形粒狀晶形,赤鐵礦交代磁鐵礦較發育,被赤鐵礦交代后在赤鐵礦中呈殘留孤鳥狀分布。

圖4 研究區磁鐵石英巖(薄片)Fig.4 Magnetite quartzite in the research area(thin section)

圖5 研究區赤鐵礦(光片)Fig.5 Hematite in the research area(polished section)

圖6 研究區磁鐵赤鐵礦石(光片)Fig.6 Hematite magnetite in the research area(polished section)
透閃磁鐵石英巖(見圖7)為鑲嵌粒狀變晶結構、柱粒狀變晶結構、鱗片粒狀變晶結構,呈條帶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磁鐵礦、石英、赤鐵礦、透閃石、方解石和絹云母等。

圖7 研究區透閃磁鐵石英巖(薄片)Fig.7 Tremolite magnetite quartzite in the research area(thin section)
2.1.3 下部
含磁鐵絹云(綠泥)石英片巖為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粒狀變晶結構,呈條帶狀構造、片狀構造;礦物成分為石英、絹云母、綠泥石,少量為磁鐵礦、方解石。
綠泥(絹云)石英片巖為鱗片粒狀變晶結構,呈片狀構造;礦物成分為石英、絹云母、綠泥石、電氣石,少量為磁鐵礦、方解石。
根據X線粉晶衍射鑒定結果,在1.44~1.68 km深度中,礦石礦物為赤鐵礦,赤鐵礦最高質量分數為63.1%,最低為1.3%,平均為20.0%。
在1.70~1.82 km深度中,礦石含赤鐵礦和磁鐵礦礦物,其中赤鐵礦質量分數在1.9%~11.8%之間,磁鐵礦質量分數在8.3%~24.6%之間;在1.70 km深度處,赤鐵礦質量分數為11.8%,磁鐵礦質量分數為8.3%,其余以磁鐵礦為主。在1.84~2.00 km深度中,礦石為磁鐵礦礦物,質量分數為14.0%~34.0%,平均為20.0%。總體上,從1.44→1.70→1.82→2.00 km深度,鐵礦石類型從赤鐵礦石→赤鐵磁鐵礦石→磁鐵礦石轉變,礦石從淺部到深部氧化作用逐漸減弱[6]。
大臺溝磁鐵礦樣品稀土元素質量分數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磁鐵礦礦石的稀土總量變化范圍很大,ΣREE為(19.191~100.808)×10-6;LREE/HREE為7.267~25.626;LaN/YbN為0.495~0.892。磁鐵礦輕稀土相對虧損,重稀土相對富集,Eu顯示正異常(見圖8),δEu為2.692~4.738,Ce顯示正異常,δCe為2.319~15.808。這些特征與現代大洋中脊、紅海等[7]熱水流體及其富含金屬的化學沉積物相似[8-10],反映大臺溝磁鐵礦礦床在成因上與海底火山作用有關。

圖8 大臺溝磁鐵礦稀土元素標準化圖解Fig.8 REE standardized graphic of Dataigou Magnetite

表1 大臺溝磁鐵礦樣品稀土元素質量分數Table 1 REE mass fraction of Dataigou Magnetite
經過顯微鏡鑒定,將待測樣品噴炭后進行電子探針測試。探針片制備[11]和電子探針測試由沈陽地質調查中心實驗測試中心完成,電子探針儀器型號為JXA-8100,分析過程中的加速電壓為15 kV,電流為20 nA,束斑直徑為5 μm,標樣采用天然礦物或合成金屬國家標準[12],分析精度為0.01%。磁鐵礦二次電子像見圖9,40倍鏡下磁鐵礦呈條帶狀分布(見圖9(a)),600倍鏡下可清晰觀察磁鐵礦顆粒(見圖9(b)),在表面精確選擇測試點。

圖9 研究區磁鐵礦二次電子像Fig.9 Magnetite secondary electron image in the research area
大臺溝磁鐵礦石電子探針測試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磁鐵礦單礦物電子探針測試的TiO2質量分數為0.005%~0.089%,Al2O3質量分數為0.004%~0.073%,MgO質量分數為0.002%~0.036%,MnO質量分數為0.035%~0.188%。根據各種成因類型磁鐵礦中磁鐵礦的化學成分[13],沉積變質礦床磁鐵礦中的TiO2質量分數為0~1.200%,MgO和MnO質量分數較高,Al2O3質量分數較低,大臺溝磁鐵礦與之相似。TiO2在磁鐵礦中普遍存在且變化范圍較大,質量分數與形成的溫度、壓力密切相關,可以有效反映磁鐵礦的形成條件[14],無論是在成巖作用還是成礦作用過程中,隨溫度和壓力降低,磁鐵礦從高質量分數TiO2向低質量分數TiO2方向演化,反映它們對不同地質作用具有明顯專屬性[15]。

續表2
將大臺溝磁鐵礦電子探針的測試結果投點到TiO2-Al2O3-(MgO+MnO)成因圖解[16](見圖10),樣品主要落在沉積變質型范圍內[17],少量分布在火山巖型(玢巖型)區域內,大臺溝磁鐵礦成因與火山、沉積變質有關[18-19]。與后期花崗巖侵入和區域變形變質作用使鐵礦層遭受破壞和改造、成因屬于火山—沉積變質改造礦床結論[20-21]相符。

圖10 磁鐵礦TiO2-Al2O3-(MgO+MnO)成因圖解Fig.10 Magnetite TiO2-Al2O3-(MgO+MnO) genesis diagram
大臺溝磁鐵礦稀土配分曲線呈輕稀土元素相對虧損、重稀土元素相對富集,Eu顯示明顯正異常。Eu正異常屬于海底高溫熱液的特點。大臺溝鐵礦與海底高溫熱液特征相似,進一步說明大臺溝鐵礦與前寒武紀海洋沉積有關。
DANIELSON A等[23]和HUSTON D L等[24]認為Algoma型鐵礦具有較大的Eu(Eu>1.8),其成因與火山活動密切,而Superior型鐵礦的Eu相對較小(Eu<1.8),與火山活動無明顯關系。大臺溝磁鐵礦中Eu正異常且大于1.8,說明該地區BIF型鐵礦(條帶狀鐵建造)的形成與海底熱液組分的輸入有關[25],與鞍山—本溪地區BIF型鐵礦為Algoma型鐵礦的結論相符[26]。因此,大臺溝磁鐵礦成礦物質來源于海底火山熱液。
大臺溝鐵礦的磁鐵礦具有低鈦性,巖漿礦床磁鐵礦的TiO2質量分數為3.550%~21.720%,接觸交代礦床的為0.070%~0.400%,沉積變質礦床的為0~1.200%。大臺溝磁鐵礦中的TiO2質量分數為0.005%~0.089%,與弓長嶺鐵礦床的TiO2質量分數相似[27]。由TiO2-Al2O3-(MgO+MnO)成因圖解可知,大臺溝鐵礦床中磁鐵礦的成因屬于火山—沉積變質改造礦床。
(1)大臺溝鐵礦的鐵礦石分布上部為綠泥絹云片巖、條帶狀(含鐵)石英巖;中部為鐵礦層;下部為含磁鐵絹云(綠泥)石英片巖、鐵礦石。鐵礦石類型從赤鐵礦石→赤鐵磁鐵礦石→磁鐵礦石演變,礦石從淺部到深部氧化作用逐漸減弱。
(2)大臺溝鐵礦中磁鐵礦具有低鈦性,輕稀土元素相對虧損,重稀土元素相對富集,Eu顯示明顯正異常,說明成礦物質來源于海底火山熱液,成因屬于火山—沉積變質改造礦床。